中国农村金融创新路径问题研究

2015-03-07 07:07:08姚凤阁
学习与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

李 硕,姚凤阁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

中国农村金融创新路径问题研究

李 硕,姚凤阁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未能满足市场特殊需求,导致农村金融创新应用效果不佳;业务拓展格局不合理,影响农村金融创新环境的发展;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的信心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阻碍农村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在于: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后劲;合理构建创新产品结构,完善农村金融治理结构;完善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金融创新基础。

农村金融创新;农业经济;人力资本;风险管理;创新路径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本年度的“一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1次聚焦三农,其对“促进农村金融创新”的强调为农村金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指明了方向,体现出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在于农村金融的创新,只有有效地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才能进一步挖掘农村经济的潜力,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模型的机理、路径的选择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创新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考虑到创新问题的时效性,本文仅就近三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朱启臻(2011)认为,应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就已经提上日程,但是至今发展得并不顺利,应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李明(2012)认为,农村金融规模额度较小、支持力度偏弱、覆盖范围有限,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结构失衡,以及金融政策倾向性不够明显而造成的政策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约束了农村金融的创新绩效。李扬(2013)认为,在巩固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创新,以形成机制健全、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实效突出、影响长远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易宪容(2013)认为,要提升农村金融创新的服务能力,必须严格界定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边界。对于商业性金融来说,政府可以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向农村市场延伸,但不能要求这些商业性金融机构以政策优惠的方式从事经营,只能以市场法则为依据,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进行运作,否则将造成农村金融创新缺乏足够的激励。刘佳丽(2013)认为,农业金融创新不仅涉及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以及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问题,而且涉及如何整合农村现有的金融资源。张嘉昕、陈兴华(2014)认为,对于中国农村金融创新而言,合作金融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中国的正规金融不发达,正规金融服务不能够全覆盖。而这正是如何提升中国金融业服务能力的问题。

二、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推动农村金融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三农、维护现有农村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可以缓解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管理机制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失衡的局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1]。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的基本金融服务初步解决,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信贷投入有所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稳健性有所增强。但在总体上,农村金融创新领域仍存在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农业发展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在具体的担保、准入等方面尚存在严格限制(特别对民营资本)、杠杠率控制[2],资金来源单一、金融服务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不能适应农村经济转型尤其是现在农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1.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由于历史因素和自身所处的特殊位置,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创新领域的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目前从事农村金融创新的人员,知识文化和相关服务意识不够高,综合素质较低;与城市金融商业银行相比,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起点较低,后期的员工学习和培训不够;基层网点地域偏僻,条件较差,造成了人才的少量流失。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缺少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年轻人才,在年龄、知识、人员配备等方面出现断层,对于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理解不足,缺乏创新所需的基本条件,对于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创新速度较慢,效果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国农村金融创新领域的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2. 未能满足市场特殊需求,导致农村金融创新应用效果不佳。在农村金融创新领域中,一些创新产品是通过对原有产品或同业其他产品的优化和改进而产生的,产品带有一定的时滞性[3]。一些新产品的推出没有充分地做好当地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农民收入水平、经济产业结构、农民需求偏好的调查分析,造成产品不能充分满足和适应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产品投放效果不佳,缺少实际意义。就农村基层的产业结构而言,多数从事农业的农民对于大额现金的流动性需求并不高,这使得一些以高流动性变现能力较强为卖点的存款产品在基层农村的开展不顺利。农村信用社、乡镇邮政储蓄网点业务受限制,只局限于汇兑、代理信贷业务等方面,没有真正推出支农金融服务的有效业务产品。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没有满足市场特殊需求,导致农村金融创新应用效果不佳。

3.业务拓展格局不合理,影响农村金融创新环境的发展。就现在的农村金融创新业务拓展而言,大多数以资产业务为主,甚至不计成本的以各种产品抢占市场份额,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无序和结构的不平衡。一些真正具有服务性,同时发展势头较好的农业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推出困难,影响了整个环境的健康发展。农业金融创新业务机构设置也不合理,改革开放后,商业银行为实现“效益立行”,对乡镇基层网点进行大量撤并,人员裁减、业务收缩,逐步淡出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还设有金融服务网点,金融服务尚存在真空地带。而农村信用社为控制风险的需要,也撤销了大量乡村信用站,进一步减少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也设置了一些网点,但大部分网点都只是代办性质,业务资质不强。农村金融创新业务拓展格局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创新环境的发展。

4. 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的信心不足。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由于具有新的特点、涉及新的领域,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现阶段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十分健全,不能将创新产品及时地纳入整个风险管理机制当中,造成了一些创新产品的相关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隐性的风险,使参与者存在利益损失的可能,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农民收入普遍偏低,缺乏可抵押的有效财产。未形成对农村、农户提供信贷担保的有效模式,农户有效抵押资产少、担保人难找而难贷款的状况急需改变。就农村市场而言,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接受系统和非系统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一旦发生损失,将严重损害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造成市场份额的流失。农村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的信心不足。

5.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阻碍农村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农业金融创新的基层网点因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等因素,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落后,一些现代化金融创新产品开展所需的基本条件不足,影响了金融创新的开展和新产品的推广,阻碍了金融服务质量和速度的提高[4]。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农村金融的需求继续加大,基层网点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愈发明显,紧张的人员配备使得基层网点人员无暇顾及金融创新,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显得颇为困难,导致金融创新的工作与基层员工逐渐脱离,影响了创新产品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受此所限,目前的农村金融业务不能满足多层次、大范围的金融需求。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一些新兴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未出台明确优惠扶持政策,这些金融服务机构很难有更好的发展,影响了支农作用的发挥,甚至生存也成问题。农村金融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阻碍了农村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机理分析

理论和实践是相统一的,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离不开理论指导下的机理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并不是割裂地、孤立地作用于实践过程中,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全面地作用于创新运行实践过程中。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可将农村金融创新动力的驱动功能分析直接转化为动力系统作用的最优化问题,通过数理变化的规律性来论述。在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动力系统作用下,农村金融创新成长的时间期限为t-a(t),引入动力系统的内生动力变量——创新的单元数量为m(t),参照一般模型的假设条件,设定外生动力变量为约束条件的既定值。

在创新经济学理论中,创新的分布式投入具有明显的“大道”性质,即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最优化的关系,确定未知函数a(t),m(t),Q(t),σ(τ,t),τ,t∈[t0,T],T≤∞,使得以下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动力函数的均衡值最大化:

(1)

外生动力变量作为总效用函数的约束条件,表达式为:

(2)

(3)

外生动力变量的约束不等式如下,表示援助机制、国家政策等外生动力的作用:

0

(4)

a′(t)≥0,a(t)

(5)

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动力系统均衡的初始条件为:a(t0)=a0,m(τ)=m0(τ),τ∈[a0,t0]

(6)

(7)

0≤σ(τ,t)≤Ω(t),τ,t∈[t0,T]

(8)

在代表总函数的公式(1)中,I代表动力系统的作用——农村金融创新的效用最大化,ρ(t)代表时间因素——跨期因子,Q(t)代表农村金融创新的总效益,λ(t)代表个体创新的单位成本,反映内生动力变化,m(t)代表所有发生创新的数量,σ(t,v)代表创新外部性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如上所述,公式(1)中的目标函数与其他约束条件构成寻求最优解的理论模型,明确了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之间确定的数学关系式,当控制变量m处在非连续状态,能够求得作为最优解的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最优动力的数值边界,即 0≤σ(τ,t)≤Ω(t),τ,t∈[t0,T]。

由此,在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内生动力、外生动力构成的系统分析中,可将动力的驱动功能分析直接转化为动力的最大化分析。在理论模型中,在外生动力设定后,农村金融创新路径在内生动力驱动下的演化路径存在“大道”性质,其不依赖于极值标准和初始条件,而是由诸如β、λ、ρ和σ等反映内生动力因素特征的参数所决定的。这一理论模型也凸显了本文论述的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的最主要来源,即市场化改革、制度变迁等内生化因素。

四、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通过理论模型的机理分析,只有认识到问题,充分分析问题,最终才能实现问题的迎刃而解,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更加有效地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社会的前进。基于此,可以归结出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以求不断完善、更好地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1.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后劲。在农村金融创新领域,应加强人员激励机制的建设,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纳入考核测评,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给予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展示才华的舞台,留住高素质人才[5]。完善员工培训机制,从业务知识和服务理念方面等多方面入手,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基层人员配备,合理稳步地完成新老交替,增强企业活力,从根本上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添动力。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作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使原本解决不了的农村金融问题得到化解。

2.了解市场偏好,使创新产品满足不同需求。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加大市场调查力度,了解市场偏好和行情。通过专人调查和各地区基层机构反馈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域的特殊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产品的额度、周期、投放方向、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分,县域地区与乡镇地区、各个乡镇地区之间要区别对待,使创新产品真正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农户的实际需求,使创新产品更贴近市场实际,更加有效地发挥、推动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作用。

3.合理构建创新产品结构,完善农村金融治理结构。在农村金融创新中,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应有大局观念,不应以抢占市场份额、获取个体利益为出发点。针对农村发展的需要,在金融资产业务创新的同时,应着力提高自身金融服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变,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促进农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治理结构,重点是引进民间资本。农行应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县域机构,允许在不同地方成立不同股权结构的分支结构[6]。在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中应推广批量担保模式,创新农村信贷模式。应在支持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做好“引入担保公司对农户贷款进行批量担保”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稳定金融环境和秩序。

4.完善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农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关系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农业社会发展的稳定,甚至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因此,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要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机制的提高为基础[7],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到相关风险管理机制与创新产品的同步出台,以科学合理的手段确保创新产品风险可控,并建立相关应急预案,合理设置创新产品的风险额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应加大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推出之前,要让农民有充分的理解认识,以使其规避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金融创新基础。应加快农村金融的基层网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层网点及周边营业环境的改善。应逐步更新基层网点办公配备,增添新型设备,提高基层网点的现代化水平。应以环境的改善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以设备的更新促进服务效率的加快,逐步改进金融服务方式,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应整合农村金融机构资源,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层级发展。在农村金融建设层面,尤其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调整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最终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一是发挥农村信用社网点的主导性功能。由于承担了诸如养老金发放等政策性工作,信用社的柜面资源被大量占用,其传统金融服务职能有所减弱,因此有必要实行政府协调和沟通服务,着力于提高农信社市场竞争力,强化其支农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的辅助性功能。注重通过有效整合,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以补充农村正规金融主体服务, 增强农村金融主体的活力。

[1] 韩俊,罗丹,程郁.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7.

[2] 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21.

[3] 杨卫东.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路径与经营模式思考[J].上海金融,2009,(7):34.

[4] 中国农业银行农户金融部课题组.新形势下大型商业银行农户金融服务路径选择[J]. 农村金融研究,2012,(2):27.

[5] 刘献良.从三中全会看涉农金融机构的新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

[6] 马九志,吴本健,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理论探讨,2013,(2):74.

[7] 孙国茂.金融创新的本质、特征与路径选择——基于资本市场的视角[J].理论学刊,2013,(6):35.

[责任编辑:房宏琳]

2014-10-12;

2015-01-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080)

李硕(1986—),女,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研究;姚凤阁(1971—),男,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从事农村金融研究。

F832

A

1002-462X(2015)02-0119-04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