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花艳,张 玉,陶 艳,肖兰兰,罗 晓,刘小琴,陈 丹
(1.湖南省儿童医院 急诊科,湖南 长沙410007;2.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 护理系,湖南 长沙410007)
JCI标准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制订的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医疗质量和患儿安全,是以患儿为中心,建立和完善规范、制度和流程及安全环境,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以提供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1]。美国已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制订《危重患儿院内与院间转运指南》和《婴儿与儿童危重病转运指南》,但我国尚未颁布相关转运指南[2]。2013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通过了JCI认证,并将JCI标准应用于急诊气管插管患儿的院内转运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3-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气管插管院内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的7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38例,年龄:≤1岁51例,2~3岁13例,4~7岁11例,8~12岁4例;2013年3-8月收治的气管插管院内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的83例患儿坐为观察组,其中男44例,女39例;年龄:≤1岁52例,2~3岁19例,4~7岁9例,8~12岁3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及家长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方法转运,即当班医护人员带氧护送、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给氧、留置针或头皮钢针静脉输液维持静脉通道通畅[3]。观察组按JCI标准院内转运,既强调结构化转运,又确保患儿每个环节安全。具体方法如下:
1.2.1 制定转运制度,明确转运流程 我院儿科专家查阅国内外文献,参照JCI标准并结合儿科特征制定转运标准,建立规范化院内转运流程,并全院知晓。
1.2.2 人员资质 按JCI标准进行培训与考核,以确定院内转运人员的资质[4]。科内成立以主任、护士长为总负责的转运小组,实施组长责任制,培训方式采用现场提问、模拟演习、不定时检查等。资质:具有相应执业许可证书、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证书,并须通过主任、护士长的考核。所有人员必须具备转运资质方可参与转运。
1.2.3 转运设施与用物专用 包括转运床(含便携式呼吸机、气管插管用物、监护仪、微量泵、简易呼吸器、氧气装置、吸痰装置)、抢救药品、一次性使用抢救用物。转运设施与用物专用,定点放置,每班检查交接,保证完好率为100%。使用后及时清理,终末消毒;并及时归位补充。
1.2.4 开通绿色通道 危重症患儿的转运有专用的绿色通道与电梯,转运前安排专人等候电梯,保障转运通道畅通。重症监护室设专用电话,保证及时联系沟通,做好接收患儿的准备。
1.2.5 医护同行护送 将患儿置于转运床上,安置正确恰当的体位,连接心电监护仪,医生负责固定气管导管及简易呼吸机维持呼吸;护士负责保持静脉输液等管道的固定、通畅;全程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呼吸、心律、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在“转运途中抢救记录单”(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用药情况、病情变化、护理措施与效果等项目)上,密切观察患儿神志、面色、瞳孔、耳垂、甲床颜色、四肢温湿度等情况,一旦出现病情变化立即现场急救处理。
1.2.6 医护同时床旁交接 患儿到达重症监护室后,护送医护人员和重症监护室接诊人员一起将患儿安置在病床上,检查气管导管是否脱出、位置是否正确、呼吸道是否通畅并连接呼吸机,共同处置好患儿以后再根据“转运交接卡”(包括患儿的一般资料、生命体征、手术情况、用药情况、携带物品、交接科室、交接时间等项目)逐项交接班,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名并签时间,避免漏项。患儿相关的病历资料随同送入重症监护室,以保证患儿治疗的延续性。针对年长患儿,在交接班中注意避免使用对患儿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语言。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根据湖南省医院管理规范标准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制订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急诊环境、服务态度、保护隐私、抢救水平、医疗设备、转运速度与安全性、告知服务等7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在患儿转运后发放,向患儿及其家长统一讲解调查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对照组共发放问卷79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观察组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观察组患儿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儿,转运成功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9例患儿中,1例患儿途中心率下降,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程序,转运途中死亡未转运成功;1例患儿的气管导管脱出,3例患儿的气管导管发生移位,2例患儿出现液体渗漏,2例患儿的供氧不足。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的2例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液体渗漏,1例患儿发生呼吸机自主呼吸对抗。
表1 两组患儿院内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的比较
3.1 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能缩短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 气管插管是急诊科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危重症患儿初步抢救后,由于急诊科的局限性和患儿诊断、检查以及继续治疗的需要,须转运至重症监护室[2],而气管插管患儿本就病情危重,转运过程存在风险,若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后果[5]。转运前,医护人员与重症监护室的协调欠妥当,如重症监护室未及时准确准备好抢救仪器设备和用物、接诊人员未及时到位等;转运时,未使用性能完好的急救转运设施,如吸引器坏了,患儿呕吐或分泌物增多而未及时吸痰引发窒息等;转运后,双方医护人员交接班不严密细致,导致治疗护理信息缺失等,使患儿不能及时顺利地接受治疗和监护而影响转运安全。表1显示,观察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和转运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究其原因,是因为应用JCI标准后,医院制定了明确的院内转运制度及转运流程,全院职工人人知晓;转运前与重症监护室联系好,使其做好接收患儿的准备,转运时开通绿色通道,有专人专用电梯等候,缩短了转运时间,为患儿赢得宝贵抢救的时间;加强了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能及时在转运途中发现问题并准确处理,转运后做好病情交接,以保证患儿转运安全,提高转运成功率。转运后的交接也严格按照“转运交接卡”医护同时床旁交接,并双方确认无误后双签名并签时间,避免了漏项。同时保证了患儿抢救和治疗护理的延续性,提高了转运成功率。
3.2 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能减少急诊气管插管患儿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万方等[6]曾报道,转运患儿的病死率比正常患儿高9.6%,有53%呼吸机支持的患儿在转运过程中出现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重大变化,易发生自行性拔管或不慎脱管、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呼吸支持时管道脱落等意外,风险更大[6]。而传统院内转运一般都是谁值班谁转运,而时有转运医护人员资质不合格,不能及时准确判断患儿的病情变化或患儿出现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实施有效的抢救;或抢救设备、药物缺失而无计可施,最后导致不良事件甚至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41%、11.39%(P<0.05)。将JCI标准应用于急诊气管插管患儿的院内转运,促进了规范化转运流程的形成,转运设施与用物专用,且建立了绿色通道,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转运时间;加强了转运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严格培训并考核转运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资质,转运途中医护同行,确保患儿在转运过程中能得到有效的抢救和护理;转运后医护同时床旁交接班,清楚明了地交代患儿所用药物和已经给予的治疗措施,为患儿的下一步治疗和抢救奠定了基础,从而真正降低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确保转运成功。
3.3 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能提高急诊气管插管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 急诊患儿家长因对疾病的恐惧本就心理紧张、焦虑,加上气管插管患儿口腔或鼻腔内插入了一根导管,家长更难以接受而导致焦躁。传统的院内转运因为医护人员缺乏主动性、抢救场面紊乱,转运过程缺乏条理性,容易发生不良事件而致满意度下降[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是因为应用JCI标准后,急诊科环境清洁、抢救设施与用物专用、工作人员资质合格、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抢救和转运过程中有条不紊,给患儿提供了快速、有效、安全的抢救和转运,增加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的信任感,提高了满意度。
[1]姒怡冰,赵悦,刘华晔.基于JCI标准的门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2011-2013.
[2]许晓萍,陈毅文.急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27(7):11-14.
[3]刘瑛.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9A):39-41.
[4]刘花艳,徐湘蓉,张玉,等.JCI标准下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儿科危重症急诊室安全接诊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4,5(26):36-39.
[5]杨晓玲.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64-65.
[6]万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