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凤萍,李 娟
(唐山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探析
毛凤萍,李 娟
(唐山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心理资本理论强调通过强化个体的积极心理因素、整合其内在的心理资源而提升个体的社会竞争力,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启了新的视角。文章借鉴心理资本干预模型,提出了搭建六大平台,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工作路径。
心理资本;高校学生管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多层次、更深内涵的工作内容,在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下,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从积极、乐观的“人的成长和提升”视角去看待学生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培育,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比单纯从消极、悲观的“问题主义”视角去看待和解决学生问题,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塑造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来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从根本上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当前,以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Luthans为首的心理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心理资本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我国很多研究者都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实施途径、管理手段等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资本这一角度切入的还较少,有待于深入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他们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方面,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关注“有问题的人”,而更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及怎样培养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在此基础上,Luthans等人在对传统经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后,进一步提出了超越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新资本概念即“积极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心理资本”,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
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①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②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③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④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2]。心理资本的特征是可以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而进行开发的。Luthans在2005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3]198(见图1),该模型就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信心和增强自我回复力,提出了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促进措施,为心理资本干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4]。
图1 心理资本干预模型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其终极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就是健康的身心。因此,培育和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不单单具有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作用,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将在两个方面产生深远意义。
在个体层面,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将极大促进其个人的成长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作为积极心理资源,是其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苏兴等人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5];周海明、李志勇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择业应对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且借助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性别等人口学变量能有效预测择业应对[6]。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均证实了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创业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群体层面,通过个体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最终能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和整体素质。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内部存在一种内聚力,使团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行为,从而影响团体绩效的发挥。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各种要素,营造心理资本养成的客观环境,无疑会对团体风貌和团体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优秀班风、校风的形成和学校整体力量的提升。
心理资本理论为探索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参照。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全过程、多角度、针对性视角开展心理资本要素的培育,运用阶段化、立体化、类型化的心理资本培育方法,构建心理资本导向下的学生管理系统和创新心理资本视野下的教师人事管理体系[7]。本文试图以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框架,将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学生行为管理延伸到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过程,搭建多个平台、采用多种方法,探讨基于心理资本培育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
(一)搭建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职业生涯规划平台,提升学生的“希望”品质
作为心理资本要素之一的“希望”是指基于目标、途径和意志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积极动机状态[8]。“希望”品质开发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强化目标、动力和途径,通过克服困难、执行计划来树立个体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通过搭建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职业生涯规划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形成客观、积极的看法,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资源,从而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拥有充足的动力付诸实践,使他们的人生始终充满美好的希望。
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指的是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树立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信念。进行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以下几组关系的结合:一是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的结合。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例,一方面要依靠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还要依靠实地走访或实践锻炼增强学生思想的坚定性。二是注重重要时间、重要节点、重要事件与学生自身关系的结合。例如依托世界志愿者日等节日、纪念日等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和道德教育,例举国内最近出现的大学生安全事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三是注重传统媒体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的结合。在借助学校广播台、电视台开展学生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发挥电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干部充当“网络评论人”,在学生中引领舆论风潮和思想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
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是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植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常规的课程讲授之外,引入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实习实训、模拟演练等课外体验活动,引导大学生结合内心深层的意愿,对生活、学业和职业发展等各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的理性认知设置合理的生涯目标,并为自身提供一种目标指向性的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和重点是目标设置,通过制定现实而又有一定挑战性、分层递进式的目标,实现自我激励。
(二)搭建道德文化建设平台与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提升学生的“乐观”品质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解释风格或归因风格。乐观者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与情境有关的原因[3]82。要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就要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归因心理机制,学会正确解释和接受过去的错误、失败和挫折,在遇到任何事情时能向积极的方面思考,树立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对未来充满期望。搭建道德文化建设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目的是从培养学生自身良好德行和孕育优良文化环境两个方面,促进个体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开阔心胸,锤炼品性。
搭建道德文化建设平台主要依靠弘扬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用深刻的道理鼓舞人,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人。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富含人类成长的精神营养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大大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高校道德文化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教育者既可以通过具体的如“传统文化进校园”“道德文化大讲堂”“民俗服饰展演”以及邀请道德模范做报告、开展主题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增强辨别是非、扬善抑恶的价值判断能力,也可以利用“微时代”的“微特点”,利用新兴媒体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它可以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求真务实、求知求美、开发智力、拓宽知识等方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多余的“能量”有正常释放的途径[9],拓宽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也是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精神文化上的体现更加明显。譬如通过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魅力大学生团体竞技赛”等文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快乐的审美观、生活观;通过举办“大学生摄影展”“就业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通过举办“毕业成人礼”“毕业生冷餐会”等专题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母校的浓浓深情和坚强支撑。
(三)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品质
“自我效能感”又称为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10]。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是创设成功体验,运用激励机制,增强个体应对不同环境或面临新环境时的总体性的自信心。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展到课外,从掌握理论知识推向了解现实生活,并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收获到来自于他人、社会的认可及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自我效能感”。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深入挖掘社会实践意义,增强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要实现此目的,一要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要囊括生活认识、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层面,使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二要注重总结提升,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激励,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譬如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项目化管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对实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奋发进取、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进行正向激励。三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因为此类活动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社会、锻炼才干,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机。譬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去做义工,就要及时跟进对学生的生活技能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完善自我。
(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的“韧性”品质
“韧性”是指人们从逆境、冲突、失败或者一些积极事件中迅速回复的心理能力[11]。培养大学生“韧性”品质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广泛普及心理保健知识。高校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安排充足的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团体辅导课程,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准确的认识,了解心理保健常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要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善于缓解生活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犯罪案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遭遇到来自于家庭或者人际圈子的种种矛盾或纠葛,在压力无法排解的情况下酿成惨剧。如果能够及时更新学生的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争取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教师的关心、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再加上国家、政府及社会的资助、学校的支持,就会给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带来切实的帮助以及情感支持,提升他们的“自我治愈力”,从而真正走出阴影。三是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认知方式和应对方式。要把“挫折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开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90后”这代大学生在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困境较少,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在遭受困难与挫败后容易引发自卑、退缩等消极心态。因此,高校应开设归因方式转换训练等专题培训,教授学生运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心理困境,引导学生把遭遇挫折看作是“韧性投资”,进而改变学生对待困难或挫折的负性情绪和消极心理,形成良性的心理认知模式。
综上所述,心理资本理论及其干预模型强调打破负性思维,更多地关注和发掘个体自身所拥有的力量,通过培养个体积极向上的心理资本,充分发挥个体心理潜能,为未来赢得竞争优势。这一思路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的全新思维方式及实践参照,能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心理资本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需要高校的学生工作者从这一理论的“积极心理学”因素中找到教育的本质意义,提升教育理念,更新工作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融入和管理的创新。通过以崭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搭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六大教育平台,可以从思想意识、行为管理、作风形成和心理保健等方面,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1] Luthans F,Youssef C M. 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2):143-160.
[2] 张红芳,吴威,杨畅宇.论心理资本的维度与作用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52-56.
[3] Fred Luthans,Carolyn M Youssef,Bruce J Avolio.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5] 苏兴,包永堂,段友祥.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5(2):79-83.
[6] 周海明,李志勇.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5):130-133.
[7] 周丽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功能价值及培育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3):42-44.
[8] Snyder C R. Hope theory,rainbows in the mind[J].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2,13(4):1047-1048.
[9] 鄢定友.政法院校“两课”课外教学途径多样化初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4):108-110.
[10]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50(2):248-287.
[11] Masten A S,Reed M J.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M]// Snyder C R,Lopez S,et al.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4-78.
(责任编校:白丽娟)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O Feng-ping,LI J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Tangshan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which emphasizes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social competitiveness by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integrating his internal resources,opens up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with the help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model,propose building six platforms to foste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model; approach
2015-06-19
毛凤萍(1973-),女,河北滦南人,高级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研究。
G641
A
1672-349X(2015)04-0095-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