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海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267年的大清王朝,直接引发并促成辛亥革命的是当年爆发的保路运动,而诱发这场保路运动的是前一年发生在上海的橡胶股灾。从这个意义上说,几只股票轻松地终结了一个百年王朝。
证券交易制度是西方近代化的产物,它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而被引入中国,1872年在上海的轮船交易局发行了中国的第一只股票,这比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早了近90年。
清政府没有严格统一的证券法规和管理机构,资本市场属于自由状态,但这一时期发行股票的企业和投资人总体是比较理性的。不过好景不长,看到股票市场有高额回报,一部分机构和个人开始由投资转向投机,股票价格被哄抬,夸大宣传、业绩造假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业绩很差的股票也受到追捧。1883年10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因企业和投资者资金链断裂引起的金融风潮,股价狂跌,以“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在上海的福康钱庄为代表的大批钱庄和银号倒闭。
但是,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引起清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警惕,上海的股票市场数年后重新活跃起来。到20世纪初,一种新式股票的出现,把晚清的资本市场推向了高潮。
这种股票叫橡胶股票,是一些橡胶公司发行的,交易的对象是当时非常时髦又十分紧缺的物资——橡胶。
橡胶是由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乳胶提炼加工成的一种材料,由于它绝缘、有弹性,所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产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时对橡胶的需求量猛增,以英国为例 ,1908年进口橡胶84万英镑,1909年就增长到141万英镑,已经开始工业化的各个国家都大量需要橡胶,使橡胶成为紧俏物资,伦敦证券市场发行的橡胶股票也大受追捧,当时有一只橡胶股票发行价10磅,不久就炒到了180磅。
本来这件事跟中国的关系不大,因为中国当时仍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对橡胶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橡胶主要生产在南洋地区,国际金融资本便把炒作橡胶的中心逐渐转到了上海,1909年底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就有40家橡胶公司把总部设在了这里。这些公司大量打广告,采取各种办法招徕投资者。于是,原本就充满了投机气息的上海到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橡胶股票,有一种蓝格志橡胶股票,发行价为60两,很快便被炒到了1000两以上,有些人通过橡胶股票大赚了一笔。
1910年初,美国限制橡胶的使用,因为成本太高了,这诱发了橡胶市场的震动。1910年6月伦敦市场橡胶价格应声而落,紧接着各种橡胶股票狂跌,不少股票成为一张废纸。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对投资者来说“愿赌服输”,但对大清王朝来说,这时的经济乃至政治、民生都跟股票市场捆绑得太紧了,这场股灾动摇了清朝的国本。
据统计,当时国内炒橡胶股票的资金约3000万两,赴伦敦炒股的超过1000万两,二者相加超过4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可支配全年财政收入的40%。这么多的钱不可能都是“散户”的,实际上它们大部分来自钱庄和银号,它们介入橡胶股票的方式,一种是在内部调动资金直接去炒,一种是向投资者放款。正是由于他们的推波助澜,资本市场才一下子发展到失控的境地。
4.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系统仿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使学员沉浸到该环境中。网龙网络公司研发了红色革命教育题材VR(虚拟现实)体验项目“飞夺泸定桥”,带上VR 眼镜,就能真实感受红军长征中的战斗场景。同时该公司还开发了《星火相传》《古田会议》等VR 课程,旋转手机场景也随视角改变,立体真实的画面给学员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从钱庄、银号借了钱去炒股的投资者转眼血本无归,跳楼的跳楼,跑路的跑路,重创了钱庄和银号。当时清政府虽然已有官办的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但真正支撑起民族产业发展的还是这些钱庄和银号,这些钱庄和银号如果出了问题,就将拖累整个经济。
橡胶股灾发生后,上海地方政府赶紧出面救市,向朝廷提出了一些挽救金融市场的方案,但一来清政府已经到了财政捉襟见肘的程度,无力拿出巨资来救市,二来大部分掌权者还没有看到这场股灾将来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对主张救市的官员借机进行打击。结果,兆康、森源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钱庄和银号纷纷倒闭,形成了民族资本金融机构的倒闭潮,迅速由上海扩展到各地,继而引发实业的倒闭潮,全国工商业全面恐慌,等清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试图救市时,已无力回天。
这场由股灾引发的金融风暴继而演变为系统性的经济危机,直接受冲击的是清政府已脆弱不堪的财政。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财政收支保持在每年3000万至4000万两的水平,如1842年财政收入是3714万两,支出是3150万两,收支相抵尚有盈余564万两。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田赋、漕税、盐税、关税四项,其中田赋最多,占到2/3以上。后来,清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税收,一方面对旧税加重增收,如盐税一项清朝前期每年在600至700两,到1911年就猛增到4500万两;另一方面,开征新税,开埠以后与对外贸易、商业有关的新税种不断出现,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逐渐加重。马克思当时密切关注过清政府的财政和经济状况,他就此总结为“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捐税”。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1908年达到2.63亿两,较鸦片战争时增长了六七倍。有钱总能花出去,而且越有钱越不够花,随之财政支出也大幅度增加,这一年达到了2.69亿两,还有了几百万两的赤字。
这时财政收入的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田赋占比越来越少,关税、市税、盐税以及属于“乱收费”的厘金占了大头,最高时达到90%以上,当工商业全面陷入恐慌时,意味着清政府的财政体系将随即崩溃。
根据清政府1910年的财政预算计划,当年要实现财政收入2.97亿两,财政支出为3.39亿两,本来就有4000多万两的赤字,现在又逢橡胶股灾引发的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将远远达到不预期,而支出又无法削减,这一年的日子怎么过呢?
大概意识到了这个严重问题,有人给朝廷出了个主意,要把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换取英、法、德、美四国财团600万英镑的贷款。600万英镑约合4000多万两白银,刚好弥补橡胶股灾的损失。
但这是一个馊主意,因为当时铁路公司虽然是官办的,修路的资金却大多数来自民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修铁路的热潮。政府号召民营资本投入铁路建设,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规定了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项目的各种优惠政策,一时间上至达官富商,下到普通百姓都纷纷拿钱去修铁路。1895年全国只有铁路364公里,到1911年就猛增到9618公里,几年里增长了26倍。
铁路投资的方式还是股票,这些股票由铁路公司发行,募集到大量民间资本,如1903年设立的川汉铁路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超过1000万两。掌握这些铁路公司的是一些游离于政界、商界之间的商人,他们非官非商、亦官亦商,能量很大。清政府的想法是让他们用铁路公司的积累先退还投资者的股金,之后再拿去抵押,但这些商人多年来以铁路为掩护大搞投机,在橡胶股灾中也损失不小,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当朝廷要收回这些铁路时,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和愤慨,铁路公司的高管们趁机煽动,各地纷纷开始了保路运动,以四川保路运动声势最为浩大。1911年6月,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张贴文告,四处讲演,上京请愿;8月,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斥责朝廷“夺路劫款,行同强盗”,开展罢市罢课和抗粮抗捐活动;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激起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镇压,酿成血案,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朝廷下旨从湖北调集军队入川镇压保路运动。
湖北的军队入川,武汉空虚,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年的10月在武汉发生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一举被推翻。
清王朝由兴盛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看是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固步自封的结果。但仅从具体事件分析,直接推翻它的是辛亥革命,直接促成辛亥革命的是四川的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保路运动的是清政府财政的崩溃,直接造成清政府财政崩溃的是上海橡胶股灾。
清政府应对橡胶股灾的过程十分失当,由于不了解其严重性,坐视钱庄和银号破产倒闭,摧毁了本就脆弱不堪的金融体系。从更深层次说,清政府不重视金融建设,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官办银行难以承担支撑整个金融体系,外国银行大量涌入,国内的钱庄、银号控制着经济命脉,但政府对这些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对证券业更让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了资本的失控,当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一个偶然事件就会带来连锁反应,从而轻易击垮这个王朝。
历史经验表明,金融是经济命脉、也是国之命脉,既不能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更不能把主导权拱手让出,当金融危机来临时要沉着应对,不能消极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