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路与评价体系

2015-03-06 06:32李成龙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心北京科技

赵 峥 刘 芸 李成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这赋予了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也为新时期北京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一般都是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创新增长极。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已经具有建设国家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比较优势。但是,从现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来看,目前国内外对“国家创新中心”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何在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大国中,建设一个以首都城市为主体,引领地区、国家和全球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现实可供直接参考和借鉴的模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能简单套用国外或国内一些约定俗成的分析框架和建设思路,需要重新挖掘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内涵,形成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路。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基点

由于城市所在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城市规模和发展阶段也不一致,世界各国的创新中心城市往往体现着不同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要素的禀赋差异以及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北京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战略区位、城市功能和发展使命,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特别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布局和城市发展特性,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基点。

(一)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把握超大城市特征

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世界级超大城市,与全球其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大都市相比,北京仍处于城市化质量的提升阶段,创新需求和创新产品的市场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嵌入全球产业链和城市网络,以外需为主在部分低端环节形成比较优势后,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而就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巨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潜力的内需市场,对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影响十分显著。一方面,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在外部市场上获得发展机会,更能够在巨大的本地市场上占得先机;另一方面,特大城市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水平高,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强烈,还能够催生大量原生创新型产业发展,推动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超大城市这一特征决定了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同于单个园区或中小城市,而应该是综合系统集成的城市创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外关于创新中心研究的“参照系”往往是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韩国大田等。不可否认硅谷等园区和城市的确具有全球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但此类高科技园区和中小城市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基础等,都与超大城市相差甚远,简单对比很难说具有说服力。而在实践中,尽管全球范围内超大型城市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上升,但就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而言,尚未出现成熟的案例。所以,北京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并不能简单地把北京变成美国的“硅谷”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也不能单纯地用国内外园区或中小城市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建设结果,而需要结合自身城市实际,探索超大城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之路。

(二)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体现国家首都地位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一城市定位决定了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性。一方面,北京是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集中地。北京集聚了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精华,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拥有不同于其他省区和城市的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北京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以中关村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先后五次对中关村做出过重大决定,每一次都催生了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第一次是1988年,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次是1999年,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务院要求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第三次是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关村建成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第四次是2009年,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五次是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可见,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从一开始就关乎全国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举措,北京在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着全国性的示范引领作用。而在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带动下,2009年12月武汉东湖、2011年1月上海张江才相继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因此,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能单纯地同国内其他省市进行简单比较,而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首都地位,在体现首都特色、服务首都功能方面加以谋划。

(三)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全球创新影响

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商品与服务正越来越便捷地在全球流动,科技全球化趋势明显。科技全球化使得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中国国际交往的中心,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分工,分享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构建全球创新治理新秩序中发挥影响力。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资源的高度流动性和科研活动的空间集聚性,谁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谁就能最大程度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进而在国际竞争和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中获得战略主动权。当前,积极谋划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英国于2004年就确定将约克、纽卡斯尔、曼彻斯特三个城市作为“科学城”,2005年增加伯明翰、诺丁汉和布里斯托三个城市,旨在通过加强产业和科学基地之间的联系,将英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创新的地区;美国则试图借助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先发优势引导产业回流以重构全球分工体系,并于2012年制定了打造“东部硅谷”的宏伟蓝图,计划在曼哈顿以东创建一个与加州硅谷并驾齐驱的应用科学园,力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袖”。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前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特别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承担体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文化和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历史使命,面向全球,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做好中国创新的示范者和排头兵。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对北京城市自身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且还需要将科技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能够辐射和影响国家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活动。因此,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至少需要从比较优势、城市贡献、空间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考量,谋划创新发展路径。

(一)凸显比较优势,增强北京科技创新竞争力

1.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中心的灵魂。从国际创新城市发展经验来看,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可能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是否丰裕,而在于城市是否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才和知识优势。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真正将人才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竞争优势。重点培育有利于城市科技创新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专门性人才,集聚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性专业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最大限度激发创业者和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并把城市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科技创业的产业导向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规划紧密衔接,增强人才结构、创业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融合。同时,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尊重企业、科技机构、高校科技人才的价值追求,重点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收入与业绩合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的人才回报机制,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2.提升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需要有若干国家和世界级的领先企业。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那些行业领军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计算机领域的英特尔、微软等。重点企业既是技术成果商业化价值的最终实现者,同时又是整个国家研发活动的主要投入者和执行者。所以,北京要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就要进一步增强重点企业在整个区域创新活动中的投入竞争力、技术成果产出和应用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科技型小企业往往是科技创新的“星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是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长远来看,北京只有形成有若干重点领先企业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参与的企业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3.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是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有比其他城市更适宜创新的体制与政策环境。其中,市场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侧重解决制度和政策等公共性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城市企业或个人提供创新发展的稳定规则和预期以及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北京要保持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特别需要勇于改革,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重要改革领域有所突破,特别是科技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科研经费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改革、支持源头创新的体制创新、金融体制创新、人才评价与利用制度创新等。此外,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隐性环境资源,是各项创新活动的土壤。北京应更加注重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建设,以自信、多元、开放的心态参与创新交流,为城市科技创新活动注入长久活力。

(二)立足和谐宜居,增强北京科技创新带动力

1.提升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国家创新中心要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为支撑。对北京来讲,只有在北京本地建立起强大的、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力量,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与现有科教资源的对接,从而从根本上破解北京如何更好地利用丰富科技资源的难题。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经济升级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北京科技创新要能够更多地通过源头性技术突破来培育和衍生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科技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注重推广“互联网+”模式,发展互联网服务业,不断催生新兴业态,做信息科技服务领域创新的领跑者。另一方面,从经济升级的角度看,北京科技创新要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特别是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利用信息智能技术推动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变,并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在研发、品牌、流通等“产业服务化”领域形成竞争力。

2.提升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科技以人为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城市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工业革命以后,全球大型都市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患上“城市病”。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如轨道交通、楼宇智能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等新解决方案的不断兴起。同样,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能总采取“限购”、“限行”、“涨价”、“收费”这些纯政府或纯市场的手段来管理城市,要将科技创新手段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使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管理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与健康、科技交通、节能与新能源、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等解决“城市病”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民生,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3.提升科技创新绿色带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文明是缘木求鱼,而脱离生态文明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目前,北京城市发展仍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能源消耗总量、机动车保有量、常住人口规模等的较大增长,带来大量的污染物“增量”,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更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与统一。

(三)担当辐射引领,增强北京科技创新影响力

1.提升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北京的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集中体现为北京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地区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较强的人文亲缘性,在区位、人力、技术和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互补优势,在实现国家科技和经济战略目标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避免“灯下黑”的问题,以合作共赢为主线,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建立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网络化的协同格局,发挥不同城市各类创新资源的协同效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京津冀都市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紧迫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2.提升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北京科技创新要对全国其他地区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一方面,北京要保持和发展自身科技创新平台聚集辐射作用,利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聚集、整合和进一步建设,提升北京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度。另一方面,北京特别是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面要能够走在前列。同时,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还体现在可全国推广的创新政策和执行机制方面,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系统化的创新政策体系,率先以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胜任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职责。

3.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能够体现城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在全球的竞争力。这需要北京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为着眼点,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国际化的海外研发机构,或通过国际并购获得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在城市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促进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枢纽,实现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凝聚、整合和利用,形成以北京为轴心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化新格局。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各行业的技术和知识供给普遍趋于多元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更要突出创新来源的多元化,特别重视培育自身创新高端智库建设,并加强同国际独立研究机构创新合作,利用全球所有可用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服务。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需要明晰的发展路线图,为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和目标的实现,还应具有相对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体现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价值,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重点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系统性与代表性结合。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关要素系统发展的集成结果,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又要避免由于指标过于单一而影响测评的价值。因此评价指标选取也需要具有代表性,尽量做到基本面广覆盖,重点领域选代表,以便更好地分析城市科技创新特点,开展经常性动态监测。

第二,引导性与前瞻性结合。在指标选取时,我们特别注重指标内涵的政策性,指标体系设计紧密围绕中央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便于通过评价来引导实际科技创新工作;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个别指标主要体现了一定的首都特色,注重前瞻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希望通过指标设计和评价,超前布局和规划,争取未来能够使首都标准引领全国标准和世界标准。

第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结合。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的限制,客观统计数据很难全面满足评价需要,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政策影响方面适当加入了主观性指标。这样将主客观数据结合起来,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构建了包含三个层次指标的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共3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带动力、科技创新影响力。二级指标共9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科技创新生态带动力、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三级指标共64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三级指标20个,科技创新带动力三级指标19个,科技创新影响力三级指标25个。(见表1)

表1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中心北京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