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南京》: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做实“大民生”?

2015-03-06 10:14李墨躜
中国记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南京民生

□ 文/于 红 李墨躜

《直播南京》: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做实“大民生”?

□ 文/于 红 李墨躜

本文从完善“大民生”理念;构建“深”“大”“全”的全方位报道方式;打造记者型主持人三个方面阐述了《直播南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革,旨在为促进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内在品质,增强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电视 民生新闻 新媒体 直播南京

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兴盛,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观众分流,怎样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节目品质、完善新闻内核,成为现今城市民生新闻节目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改革进行探析。

完善“大民生”理念

“大民生”理念的完善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品质、提高竞争力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解决民生热点难题是当下许多电视民生新闻给自身的定位,但越来越多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陷入了关注家长里短、扶弱济贫的“小民生”思维①,报道浅尝辄止、流于琐碎,新闻价值低,庸俗化和形式化的痕迹越来越重。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文化意识都在不断增强,民生新闻要建立“大民生”视野,站在时代高度,不仅关心民生问题中的个体,更要关注个体所处的大环境。

1.“国计”与“民生”的统一

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要关注时局,学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市民的生活与政府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平民角度解读当前政策,让“国计”为民生服务。以琐碎的表面现象为报道方针的民生新闻不能对市民的生活提供实质性的信息帮助②,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结合相关政策,才会有更强生命力。《直播南京》的新闻实践展示了“大民生”思维下民生新闻的运做空间。2014年,南京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交通秩序治理成果,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三小车”专项整治。《直播南京》的记者走街串巷采访了数十位老百姓,倾听他们的心声,使节目具有了丰富的可听性和可信性,也在观众中也树立了良好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2.延伸报道领域

延伸报道领域是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取得突破、强化品质的重要途径,电视民生新闻要向时政、财经、社会领域延伸,将其所具有的平民化、服务性、娱乐性的特质置身于更加广阔的视角。《直播南京》在将民生新闻向时政领域延伸时,既能够以平民化的角度提炼出对市民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又能够以市民喜欢的平民化的报道方式展现发生在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成为维系政府和民众的纽带,构建了二者交流、沟通的平台③;向财经领域延伸时,能够以大众化语言来阐释专业的经济理论,寻求与市民利益的结合点;向社会领域延伸时,在展现百姓身边事的同时深入挖掘事件的原因和意义,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倾注于现代新闻观,是人的关怀、人的同情、人的情愫、人的力量,有了这些,新闻才能以人为本,才能富有情感。”④电视民生新闻要打动观众,就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责任感,体现人文关怀。《直播南京》能够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审视这个城市,忧民生之忧、乐民生之乐,同时不断关注弱势群体,注重以人为本,挖掘寻常小事包含的深层人文含义。

构建“深”“大”“全”的全方位报道方式

新媒体对电视观众的分流效果日渐显现,传统电视媒体纷纷探索向全媒体转变的改革路径,不断拓展、完善报道方式。《直播南京》从三个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1.打造以新闻评论为核心的直播节目

对于直播来说,人们习惯于将主持人置身于介绍者的角度。但是实际上,主持人可以结合现场画面进行更加自主性点评。在2008年,《直播南京》就在“大报恩寺·发掘地宫开启阿育王塔”直播活动中作出了尝试;而自2009年开始,《直播南京》推出的“今日快评”环节,开始将新闻评论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2012年《直播南京》全新改版,主播周涛自己撰写的“周涛观点”根据每天“特别关注”的内容进行点评,笔锋犀利、观点鲜明,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已经成为《直播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主持人龙洋和一群85后的记者们一起用心策划的一个板块——《8090后,龙洋脱口秀》,以8090后的视角来看新闻,评新闻,风格完全不同于平常的播报,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开启全媒体互动、多角度叙事模式

新媒体平台是现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不可少的法宝。《直播南京》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全媒体互动模式,既丰富了传播渠道,又开拓了新的信息源。《直播南京》的“微博帮忙团”板块,将民生新闻中的求助类报道与微博相结合。在《直播南京》的官方微博平台上,任何一位观众都可以发出求助,也可以对别人的求助提供帮助。而后,通过报道,将这些帮助与求助的过程展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保障收视率的重要板块。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受众收视行为的转变、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平台的融合与多元化,对电视新闻叙事故事化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⑤在2014年国家公祭日大型直播中,《直播南京》在15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发起“紫金草行动”和“铭记1213国际海报邀请展”的网络最佳作品评选活动,在网络中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此外,直播还邀请了学术专家、权威学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来到演播室,用多种叙事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融合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为受众全景式的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

3.整合资源策划深度报道

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地位的改变,决定了深度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深度报道重在对社会疑难问题、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通过记者对新闻背景及大量材料的分析、思辨,对某一社会现象采取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通过追溯历史,预测未来来说明现在,对其复杂构成进行剖析和解释。同时,深度报道既可发挥消息“短、平、快”的作用,又能充分运用通讯、评论、图片等多种灵活表现形式;既向人们叙述客观事实,吸引读者,又能在其中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加上新闻媒介的正面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了以正面宣传占据舆论阵地。而这正是《直播南京》作为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职责。《直播南京》主题策划的深度报道“控污曝光台”“迎亚青百日环境专项集中整治行动”等都收到了不错的评价和社会反响。

打造记者型主持人

《直播南京》自开播以来,一批优秀记者独具观点的新闻采访已经成为节目的质量保证,记者本人也成为《直播南京》栏目的品牌形象。对于《直播南京》而言,记者型主持人是新媒体时代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记者型主持人直接参与新闻报道,对整个新闻报道的完成起着主导作用;是整个节目的策划、组织、传达者,他们要把媒体的报道意图通过自己对节目的准确把握表达出来,沟通媒体与观众的关系,实现人性化的传播。他们拉近了新闻采访报道与观众的距离,适应了电视报道制作深度和多样化的需要,树立了自身形象,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和青睐。《直播南京》记者型主持人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不断充实、发展自己,对节目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作者于红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李墨躜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研究生、现任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正职制片人)

【注释】

①李亚林,刘沫.以大民生理念搭建公益报道平台[J].新闻前哨,2015(3)

②关开运.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现象解析[D].郑州大学,2008

③高照.民生新闻的二次提升[J].新闻世界,2012(10)

④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7

⑤吕萌.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变化[D].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聚焦·可穿戴智能设备

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阶段。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心率监测、运动量统计、所见即拍、语音分享……智能可穿戴设备全方位地走入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它们现阶段尚未如电脑、手机领域般成熟发达,但小型化、贴身化的发展方向无疑极具潜力。

1 2015年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华为消费者BG营销总裁余承东展示智能手环TalkBand B2。(谢海宁/摄)

2 2014年1月6日,在美国拉斯韦加斯,一名参观者体验LG公司发布的智能手环。(新华/路透)

3 2005年4月14日,“阿迪达斯一号”智能运动鞋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亮相。这种“智能鞋”安装了一个传感器、一个微处理器和一套微型马达系统自动调校鞋垫。脚跟下的传感器能测出压力的大小,并判断鞋子是太软还是太硬。(卢炳辉/摄)

4 2015年4月1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家苹果零售店,一名顾客体验苹果手表。上市半年间,苹果手表已有一万个专属应用。(新华/路透)

5 2013年9月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2013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名参观者在体验一款头戴式3D显示屏。(张帆/摄)

6 2015年1月6日,在美国拉斯韦加斯举行的2015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名联想工作人员试戴智能眼镜。(杨磊/摄)

7 2015年1月1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可穿戴设备技术展上,一只猫戴着名为“Tsunagaru Col”的可穿戴设备,趴在智能手机旁。这款专门为宠物设计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记录宠物的信息,比如它们曾经去过哪里,和其他哪些动物交流过。其设计目的在于为宠物提供“社会交往”。(新华/路透)

猜你喜欢
南京民生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南京·九间堂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