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015-03-04 06:54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郑立文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福建宁德352100
关键词:旅游产业福建省模式

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郑立文(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福建宁德352100)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郑立文
(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福建宁德352100)

摘 要:快速城镇化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影响。市场主导型和社区为主与居民自由经营这两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不同类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效选择。基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以福建省2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以例,选择不同类别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结合其发展面临的窘境,探讨了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即通过政策扶持、社区增权、环境保育、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协调及产业链的完善等措施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和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模式;城镇化;福建省

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亿人增长到2012年的7.1亿人,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3年年底的54.0%。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估计到2018年将达到60.0%。[1]受部门利益驱使、狭隘的城镇化观念影响、畸形的政绩考核机制作用,[2]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推倒重建、摊大饼、否定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许多传统建筑、历史遗迹、古镇、古村落在快速城镇化大潮中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森林和伪文化的文化景观,城乡之间的景观变得越来越模糊。[3]截止2014年,我国共遴选了六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受到快速城镇化影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忽视。

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4]其中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主流。我国坚持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5]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凭借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及特色饮食等成为都市旅游者消费的焦点。但是因利益诉求缺乏有效协调、专业旅游人才的缺失及政府对政绩的盲目追逐,导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古建筑被破坏、过度的商业开发、景观房产的出现和传统的民俗节庆消失等。然而,面对诸多问题,在学术层面,有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的研究远远滞后于乡村旅游的实践。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一是历史文化名村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何峰等[6];张新等[7];李欣华等[8])。二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李亚娟等[9];胡海胜等[10])。三是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李海等[11])。四是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驱动力模式探讨(毛长义等[12])。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学术界对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科学性不足。因此,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和快速城镇化背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选择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快速城镇化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3]一是根据旅游产业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可分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模式。超前型即旅游产业先于其它基础行业发展,并采取超前发展战略和模式。滞后型即旅游产业在其它产业发展后再发展,各方面的政策均不倾向于旅游业。二是根据旅游产业成长的协调机制来看,分市场型和政府型发展模式。市场型即让市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资源的配置与调控以市场为主。政府型即政府在资源与要素的调配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型与政府型是两种基本的模式。除此外,还可根据实际运作,增加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型模式、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型模式及社区为主+居民自由经营模式。三是根据旅游产业成长的演进进程来看,分延伸型和推进型发展模式。延伸型即旅游产业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产业链延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进型即旅游产业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可达性,文章依据旅游产业成长的协调机制进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根据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可分为历史遗迹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活态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遗迹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指村落古建筑已无人居住,受政府的制度约束,大多数建筑处于荒废或破败的状态。活态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即古建筑仍有人居住与使用,传统的建筑还发挥着作用,传统民俗文化在这种环境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图1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市场主导型模式图

对于历史遗迹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因其已无人居住,利益相关者相对简单,为了提高运营绩效,应采取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村落的旅游开发不涉及居民的房屋征收与拆迁,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企业进行租赁经营,房屋所有者受益的模式进行开发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负责宏观调控,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企业在政府的调控下,从房屋所有者或政府手中租赁历史文化名村开展旅游相关的经营;房屋所有者通过出租房屋给企业,并从中受益。对于活态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因古建筑中还有居民居住,房屋征收困难,可采取社区为主、居民自由经营的模式。社区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成立旅游发展协会,综合协调村落旅游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与利益协调。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全面协调,村民根据市场特点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如图2所示。村民在社区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根据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区域资源特色从事特色餐饮、特产销售和导游服务等相关旅游经营活动,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图2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社区主导型模式图

(二)快速城镇化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1.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城镇化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文化名村的城镇化却对其旅游产业发展起着负面作用。

(1)摧毁文化的载体

传统建筑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受错误理念指导,许多传统建筑被摧毁,代之以现代化的建筑或仿古建筑。尤其是开发主体对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误解,直接导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化载体的覆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建筑是其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支撑。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能够满足旅游者乡愁诉求。载体的覆灭使其失去吸引力,旅游者对被伪文化充斥的仿古建筑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2)造成文脉的断裂

任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是连续和一贯的,并且一脉相承。文脉的延续通过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文化两种形式实现。文脉的断裂主要因文化载体的灭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土壤的消失所致。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建筑的消失与异化导致文化失去了载体与依托,传统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无形的文化元素也因城镇化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因此文脉无法得以延续,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因此断裂。

(3)文化传承主体断层

人是传统文化生成、创新与延续的主体。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没有城市或城镇就业与发展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求学、就业与生活。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主体因工作、生活等因素制约,疏于对传统民俗文化技艺的锻炼与练习。甚至部分传承主体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不愿意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技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空心化导致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主体产生断层,后继无人。

(4)压缩文化生存空间

传统民俗文化的形成扎根于地域物产、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地理环境、有形载体、生活空间等,这些要素是文化得以形成的支撑体系。快速城镇化导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居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形载体消失、传统习俗日渐濒危、生活空间日趋城市化。基于此,文化的空间被不断压缩,直接导致其失去了赖以生成的空间环境。

2.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

(1)对市场主导型模式的影响

在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诉求与古建筑亟需保护的现实间形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为了保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满足居民自身利益的诉求,并破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破败的难题,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历史遗迹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能够通过自身的投资实现村落的旅游开发,解决政府在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上的困难,村民也从中受益。这种模式实现了利益相关主体的“多赢”

(2)对社区主导型模式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活态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旅游小镇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开发对古村落社区的影响表现为社区增权意识的提升,旅游从业意愿的上升以及利益分配矛盾的复杂化。基于此,选择社区为主,居民自由经营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活态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必然选择。该模式在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下,社区协调村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布局、产业链构建与相关利益协调,村民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现实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实现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概况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全省的地貌结构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福建以其独特的区位、地质地貌特征成为历史上北方人南迁避祸之地。北方人口的南迁入闽,以及北方文化的传入、延续与扩散促进了福建的开发,并形成了今天的古镇和古村落。截止2014年,经过六批次的评选,福建省共有29个古村落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其名称、空间分布及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及分类表

这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底蕴深厚、富有地域特色。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具备一定特色、环境优美的古村落,尤其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了旅游开发追逐的焦点。

(二)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窘境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高达53.73%,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发展城镇化的六大任务,农村工作会议细化了城镇化时间表,并提出三个1亿目标,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4]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在快速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开发对象。但是在传统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及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二维矛盾如图3所示,即历史文化名村城镇化空间构建与旅游规划的矛盾、现代生活模式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历史文化名村城镇化空间构建与旅游规划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村落居民改善住房需求与旅游规划的矛盾。古民居年久失修、生活不便等影响了村民生活条件改善,因此,一些历史文化名村的村民拆旧建新,导致了旅游资源被破坏。二是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规划的矛盾。在全局协调、科学发展理念缺失的背景下,行政主导的新农村建设出现的结果是大批样板化的新房拔地而起,导致原有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的破坏与景观的不协调。三是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矛盾。游客的进入促进了当地居民自发的旅游从业行为,如特色餐厅、旅游特产零售以及农副产品的销售等。在缺乏旅游规划的背景下,村民利用自家民宅的经营行为导致了景观的不协调、环境破坏、甚至资源的破坏。现代生活模式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表现为:一是城镇就业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矛盾。受快速城镇化影响,为了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民俗文化的传承主体纷纷进城务工,导致文化传承主体断层。二是居民对古民居的改造破坏了建筑的风貌和景观。为了便利的生活条件,居民对古民居的地板、水管、厕所等进行改造,出现了过于现代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资源的破坏。三是古建筑的年久失修导致资源破败与景观破坏。政府部门禁止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翻新、居民在城市定居以及外出务工等因素导致古建筑无人看管,破败不堪。

图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发展二维矛盾

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思路

(一)发展模式

在“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的综合影响下,福建省各地旅游运营主体有效地根据公众对于生态、文化、休闲与养身等的诉求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和营销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不仅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对象,而且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寻找乡愁的理想之地。如表1所示,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型和活态型两种模式。

对于历史遗迹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资源的赋存现状、人地矛盾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应选择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地政府应积极做好开发规划、宏观调控、古建筑保护、制度规范等工作,并科学地引导企业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根据实际从政府、村委或居民手中租赁村落并开展经营活动。对于古建筑的开发需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适度开发,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相关旅游产业,如餐饮、住宿、民俗表演、传统技艺的展示等需避免造成对景观的破坏,并实现动态文化与静态景观的和谐统一。古村落房屋所有者通过出租古建筑从中受益,对于其改善住房的诉求,当地政府应统一规划建筑用地,解决住房问题,避免人地矛盾的复杂化。

对于活态型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可根据利益相关诉求与社区增权的原则选择社区为主、居民自由经营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中,地方政府应对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引导工作,如协助旅游规划、产业发展定位、市场营销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等。社区部门可由村委牵头成立旅游发展协会,负责旅游规划、产业布局、利益协调、村落景观培育及营销等工作。村民在社区的统一协调下,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从事旅游相关的经营活动,如民宿、家庭菜馆、特色小吃、特产销售和茶艺馆等。这种经营模式兼顾了旅游发展、文化保护、社区增权、旅游就业创收等多方利益,有利于活态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思路

基于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所采取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不同模式在实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可在综合处理政府与社区的宏观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环境的管制、产业培育等关系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其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见图4。

图4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1.明确政策扶持与导向

政策扶持是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制定的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环境管理、相关产业发展的措施等。政策的扶持根据其科学与否会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两种存在形式以及所采取的两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扶持与导向。

首先,给予历史文化名村正确的模式定位。将市场主导型和社区为主、居民自由经营两种模式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模式,并明确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作为有机整体予以协调。

其次,确定利益主体。历史遗迹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需要正确处理旅游企业与古建筑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共赢”。活态历史文化名村的主体是村落的原住民。让原住民居住在古民居不仅是文化真实性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感知和满意度。

再次,进行合理且科学的旅游规划。旅游的综合效应会刺激村民的自发旅游从业行为,如餐饮、购物等。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村落的旅游综合环境,因此,应该科学合理地布局相关产业,并实现利益的协调。

2.实现社区增权,完善旅游环境

社区增权是指旅游目的地居民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之中,并从中受益的过程。社区增权的实现避免了社区去权过程中出现的居民因失去土地、无法谋生导致的上访和维权等问题。

因此,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兼顾多方利益,实现社区增权。市场主导型模式中古建筑所有者出租房屋受益,且不用投资实现古建筑的保护。活态的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本质上兼顾了居民、旅游企业、社区与政府的多方利益。居民不仅不用失去住所,而且还能从旅游特产销售、旅游服务等相关从业行为中实现增权,从中受益。

其次,完善旅游消费环境。在利益驱使下,旅游从业者欺客宰客的行为时有发生,应通过社区组织、企业的宣传、引导与规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再次,美化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除了需要相关的环卫保障之外,还需要居民、从业者与旅游者共同自觉的支持与维护。因此,社区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宣传、引导,美化旅游环境。

3.科学利用资源,优化产品开发

福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包括古建筑、村落景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

首先,确立文化的主体地位。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本身亦是旅游资源。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其特色的村落景观、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文化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文化应该作为首要要素考量。以静态的物质文化为基础和外核,将无形的民俗文化或生产生活方式开发成舞台化的节庆活动,或以其原生态的形式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展示给旅游者。

其次,明确文化保护的空间范畴。在政府监管缺失、居民文化自觉与认知较低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原住民极易拆旧建新。因此,应该明确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区、外延区的空间范畴,严格限制现代建筑的发展。即便是出于对破旧房屋的修缮,也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景观的完整性。

再次,实现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应该坚持多样性、层次性和复合性的原则。单一的历史文化名村观光旅游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模式,应合理引导旅游节庆产品开发、传统庙会、说书、民俗表演、茶馆及戏楼等产品的开发。

4.构建产业基础,完善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六个相关要素的协调配合,并最终实现产业的部门的共赢。

一是健全旅游产业部门。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多缺乏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设施,其仅能满足旅游者游和行的需求。因此,应该在旅游规划的统一布局下,在历史文化名村的外围地区建设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设施,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优化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链包括:延伸旅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与层次水平。除了旅游六个要素之外,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有诸如景区导游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及医疗服务等,这些要素是支持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的基本元素。与此同时,酒店住宿业的层次结构需要合理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和行业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秦菲菲.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EB/OL].(2013-12-26)[2014-09-15].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2 26/154817761572.shtml.

[2]林小如,黄亚平,李海东,等.中部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以麻城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4,33 (2):50-51.

[3]冯云廷.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J].中国软科学,2005,29(6):92-90.

[4]左登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EB/OL].(2014-02-26)[2014-09-15].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4-02/26/content_86264.htm?div=-1.

[5]Su B.Rural Tourism in 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6):1438-1441.

[6]何峰,柳肃,易伟建,等.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5):457-463.

[7]张新,刘敏,宋艳.陕西“十二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4):682-688.

[8]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29(2):301-306.

[9]李亚娟,陈田,王婧,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3,32(8):1477-1485.

[10]胡海胜,王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3):109-111.

[11]李海,白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9(1):110-111.

[12]毛长义,张述林,田万顷.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5):71-76.

[1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95-396.

[14]佚名.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仍将保持稳步上升[EB/OL].(2014-01-02)[2014-10-11].http://news.1nongjing.com/Alert/2014010231673.shtml.

(编辑:武云侠)

Study on the Mode of Tourism Industr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Fujian Province

LV Qun-chao,XIE Xin-li,XIE Xin-ying,ZHENG Li-wen
(Tourism Depart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China)

Abstract:The fast urbanization greatly influences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The market-led mode and the community-led mode with free-operation are the best choice for different kinds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On the basis of the fast urban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m industry,taking 29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s example.After studying the problems embedded in it,it is suggested that policy-support,community-empowerment,environment-protection,resource-development,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ourism products,living tourism mode and improving-industry chain should be taken to achieve the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Tourism industry;Mode;Urbanization;Fujian province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资助项目(2014B105);宁德师范学院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团队资助项目(2013T15)

作者简介:吕群超(1981-),男(汉),湖北汉川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节庆策划及旅游酒店管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5)10-1029-07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福建省模式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永续债券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