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去年3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正式启动了以“寻找最美节能人,践行绿色中国梦”为主题的“寻找最美节能人”活动。2014年12月29日,活动评选出108名先进个人和10名“最美节能人”。他们从不同方面,扮靓和守望着中国节能的精神家园,展示和丰润着中央企业的良好形象,体现着时代精神。本期和下期刊发的10名“最美节能人”简要事迹,相信会给读者以感动和启迪。
大师风范新时代
——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老专家李文军的人生故事
他曾先后五次,参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行业规划的编制。
他曾组织和主持完成了上百项电器工厂设计,其中,8项获国家级奖,32项获省、部级奖。
他曾领导和组织开发科技成果50多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2项。
他编著电机工程类学术著作、论文共计20多万字。
他80多岁高龄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机电事业积极发挥着个人的价值。
在“大师”头衔漫天的时代,无需别有用心地吹捧,也无需媒体兴风造势,他卓著的成就、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已然为“大师”一词正名。
他就是国家建设部于1994年正式命名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至今享有大师荣誉20年的李文军。
战火中成长 孕育不灭壮志
李文军出生于上海的铁匠铺之家,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毁灭让李文军终生难忘。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李文军刚满6岁,也就是在6岁那年,他亲眼目睹了几代人居住的家园在滚滚硝烟中倾塌,烙在他心灵之上的是难以忘却的民族耻辱和家族仇恨,也正是这童年的挫折与苦难磨砺了李文军的意志,远大的志向与报国之情在动荡的人生中孕育而出。
高中北大结缘机电 从此忠守
1950年,李文军以本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电机系,从此与机电事业结缘。
时任北大校长马寅初的讲话,使年轻的李文军难以平静,新中国的灿烂前景,让李文军激情满怀。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奋力攻读,学习让他走进了新时代。
1952年毕业于“电机制造”专业的李文军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从分配到当时的东北电工局设计处(现为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开始真正意义上投入到中国的机电事业,从此忠守。
悉心磨砺 海外求知 终收硕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做过几百个电器工厂设计的李文军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岁月。
那时他风华正茂,雄心万丈,渴望学习,热衷实践,在新中国多个重大变压器厂的设计项目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机遇和经验。从收集资料、现场标定、计算数据到绘制草图,每一个环节他都扎实锤炼,虚心求教,并且远赴前苏联汲取知识,为其一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半个多世纪过去后,他所参与创建的沈阳变压器厂、西安变压器厂如今依然是中国变压器生产的主力厂。在新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李文军参与完成了我国电工行业重点企业在东北、西北的规划布局,为电工行业生产基地建设、生产能力的形成、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探索 开创自主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从设计院的技术科长到总工程师,李文军取得自身成就的同时仍不断思索着我国机电事业的发展可能。李文军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与其相适应的,应是电机设计院的对应开拓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于是,一个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念被坚持下来,一坚持就是20年,
从机电装备公司有了生产实体,设备工艺创新变成了自主产品,一直到2010年由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控股的西安启源机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李文军的远见和坚持变成了成功的现实。
征途从未止 豪情照晚襟
在李文军的职业生涯中,令人瞩目的,不仅仅是他在中国机电事业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巅峰,在漫长的奋斗岁月中,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忘我的热情和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在他的人生中格外闪亮。
1993年,在“超龄服役”两年后,李文军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李文军仍连续8年每年都参与指导审核20多个电器工厂等工程设计。在他66岁高龄时,除了照样审核、指导设计项目,还经常给年轻技术人员讲课,亲自组织编制了《变压器工厂设计手册》《机械工厂设计主任工程师手册》等一系列工作指导手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用文字形式留给后来者。
时至今日,80多岁的李文军老人仍在参与多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指导、审核等工作。
60多年过去了,奋斗的细节已难以细数和追寻,但李文军老人的事迹带给我们一种宝贵的启示:真正的做人风范,就是永远用无私的心照亮别人的道路;真正的大师风范,就是能以一个人的能量,影响众多人,影响一项事业的发展。
总有一种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中节能风力发电(新疆)有限公司员工依布拉音·玉苏甫纪事
他有着维吾尔族人民正直、热情、纯朴的高尚情怀。
他曾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他加入中国节能近10年,由一名普通的电气运行维护工人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以其勤奋、才华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中节能风力发电(新疆)有限公司的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节能风力发电(新疆)有限公司员工依布拉音·玉苏甫。
勤勉求学 俭朴自强的好青年
1976年12月27日,依布拉音·玉苏甫出生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沿的乌什县。依布拉音小的时候,作为建筑工人的父亲就曾对他说:“儿子,爸爸就是这样一个工人。没钱,没地位,更不会低三下四地去求人。你记住,只要你肯读书,我一定挣钱供你。你读不好书,我也不会怪你。你就像我这样当个老实干活的人吧!”父亲的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从那时起依布拉音养成了一种独立、自强的性格。
1995年依布拉音以高考成绩高出分数线104分的成绩考入新疆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大学5年,除了交学费和校方必收费用外,他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零花钱。没钱买书,读书全靠图书馆。没钱买衣服,高中时的四季衣裳一直穿到大三。2000年7月毕业,他领到了5年的奖学金,累计人民币1 300元。
刻苦钻研 自学电力 加入中国节能
大学毕业,依布拉音来到塔城火电厂,被分配到一个变电站做值班员。期间他自学多门电力课程,读懂了,读通了,只是无用武之地。2005年3月,依布拉音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
他想走一条自己的路。
2005年4月,中国节能在新疆投资风力发电项目,招聘电气运行维护人员,依布拉音·玉苏甫从此加入了中国节能。
为了熟悉新的技术领域,他不分昼夜看图纸、看设备说明书、看风力发电机各种指导性文件,并据此做了大量笔记。领导抽调他到工程部参加安装施工,并具体负责输变电部分的施工管理。施工8个月,他学习了8个月。大量阅读使他变成了近视加散光,从此戴上了眼镜。睡眠不足使他体重从60公斤减为56公斤。
一丝不苟 爱岗敬业
一次在输变电设备安装之前,依布拉音仔细研读某设计院做的设计书时,发现、指出设计时一个中性点少了接地装置,这是将来送电过程中的隐患。设计院的专家根本就没把这个维吾尔族小小“运行维护工”当回事儿。依布拉音觉得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很少接触生产第一线,单凭理论搞设计,便据理力争,在领导支持下他甚至带上设计院的人到西安生产厂家直接检查验货,与厂家确认中性点接地装置的必要性,在生产商认可后,设计院的人承认属于设计缺欠。
不畏艰险 勇挑重担
2005年,中国风电企业大规模建设初期,在新疆兆瓦级风机技术应用还处于空白。中国节能率先在新疆地区引进1.5兆瓦级风机,依布拉音作为当时的关键技术人员,主导研究吊装方案,经过几天几夜的仔细研究,最终大胆采用双机抬吊的方案进行吊装。这套方案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德国专家的质疑,专家认为双机抬吊方案在国外都史无前例。顶着重重压力,依布拉音与吊装单位反复论证。在实施过程中,他同吊装单位人员顶着呼啸的寒风在几十米高的风机塔筒上爬上爬下,在他的协调指导下,两台150吨大型吊车圆满完成了20台1.5兆瓦级风机的吊装。项目的成功吊装不仅为公司兆瓦级风机安装、调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而且也为公司大规模应用兆瓦风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同时还赢得了德国专家的尊重和赞许。
总有一种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在达坂城风力发电项目第一次送电试验那个重要的日子,从上午9时开工,依布拉音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才收工。送电过程故障不断出现,在处置过程中依布拉音挺身而出,化解难题。凌晨,送电成功后,依布拉音又把12公里长的线路和20台风力发电机所配变压器的所有线路全部巡查一遍,将近次日晨5时才上床睡觉……
依布拉音·玉苏甫的事迹还有很多,心怀梦想的人一定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未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不变的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某种精神、某项品格。因为,总有一种精神会让普通人的平凡奋斗历程散发出芳香和美的气息。
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非洲
——中地公司多哥——贝宁经理部总经理刘正国的人生轨迹
他的经历既平凡又传奇,他的劳动既普通又崇高。
他是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海外竟演化为地质业、建筑业的行家里手。
他26岁时在北京结了婚,工作原因使他在41岁时才当上了父亲,而且宝贝女儿竟然出生在非洲小国贝宁。
他在艰苦的岁月里饱尝赤道周边的烈日炙烤,同时必须感受撒哈拉大沙漠的荒寂,也必须接受非洲特有的毒虫叮咬和许多热带流行疾病的侵袭。
有的人来到非洲又知难而返,而他一住便是20年,以其勇气、才华和最宝贵的青春为中国在非洲的地质及建筑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
他就是中节能中地公司多哥—贝宁经理部总经理刘正国。
贫苦少年 搏出新人生
1962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刘正国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县胡集乡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贫苦的生活迫使他5岁起便开始参加干农活,放牛、打猪草等体力劳动,读书时已能“赚工分”贴补家用。困苦的经历使得年少的刘正国,萌生了上进的热情和远大的抱负,要为穷家争口气。
高中时代的刘正国,一边做工养活自己,一边刻苦攻读,顺利完成高考,成为了河北地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也正是因为这段“拿命赌明天”的苦难经历,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一直未治愈。
1983年,风华正茂的刘正国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隶属于原地质矿产部仅成立几个月的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同年8月被派往河南地质矿产局第三水文地质队接受锻炼。年轻的心渴望实践,下基层、上钻机,什么叫地质?什么叫钻探?怎么下钻杆?怎么灌泥浆?大量的地质专业知识与操作实践,在此时填充着他求知的饥渴,崭新的人生在向他召唤。
非洲开新路 浩气著华章
1991年,中地集团派遣刘正国赴非洲马里,任中地马里办事处会计。在人才稀缺的年代,这“会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只管算账的会计,加强项目管理,还要择机扩大马里的工程市场份额,刘正国肩负的任务比任何一个普通会计更加重大。
人生的机遇难以预计,但人生的意义在于独特的领悟和坚守,生命的价值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刘正国毅然踏上去往非洲的征途,从此他的工作岗位再没有离开非洲。
阅读者看到的是非洲古老的文明,旅游者观赏的是非洲绮丽的风光,而事业开拓者必须正视的是发展中的困难。政治动乱、治安不稳、疾病流行、地方阻力形形色色的困难硬是锤炼出了一名铁汉。
当地质员刘正国做过,在高达60 ℃的气温下作业,抬钻杆时如果不戴手套热钻杆能把手烫得脱层皮;当油罐车司机刘正国做过,在坡度超过30°、旁边是百米悬崖的山道上行驶,为山上的钻机输送柴油;1999年,科特迪瓦突发政变,动乱和军事冲突漫延至全国,刘正国率领员工,冒着枪林弹雨仍然奋斗在各处工地……而后,他又奉命转战两个西非小国——贝宁和多哥,仅用10来年的时间,中节能中地公司多哥——贝宁经理部就由10万美元起家发展成为拥有数千万美元资产,并且成为在西非工程市场中享有较高声誉的成熟企业,刘正国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忠于理想 敢于冲锋 实现跨越
刘正国最喜欢的国产电视剧是《亮剑》,他最欣赏的一句台词是八路军英雄李云龙的那句话:“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刘正国的骨子里有着同样一种无私无畏的拼搏精神,而他眼里的冲锋,无疑是在非洲的事业冲锋,在非洲市场上的冲锋。
到2013年,刘正国领导下的贝宁——多哥经理部已经构建起了以供水、房建、公共工程为主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从经理部成立至今,他们年年超额完成公司总部下达的营业额、合同额和利润指标,经营业绩显著。
忘我奋斗20载 铸就无悔人生
20多年过去了,艰苦的岁月,总有真情温暖人心。记得刚进入贝宁市场时,打井地区伤寒、疟疾高发,蚊虫叮咬防不胜防,刘正国曾经在1个月里4次感染疟疾,发高烧、打摆子硬挺着没有住过院。幸亏有爱人李志惠陪在身边,每天为他注射三针菁蒿素,更为他倾注着夫妻共患难的一片真情,就连他们的小女儿也是2003年11月在贝宁降生。
刘正国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非洲,几乎是半生心血都洒在了这里,我无怨无悔。将来,我的心,恐怕离不开这里啊!”
一种信念,一个理想,永远在激励鼓舞着他的人生。
信念和意志是人生的中流砥柱
——中节能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玛咖项目开拓者梁立清的奋斗足迹
他曾是一名健康产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与了多项有关松花粉生产的专利发明并得到国家专利局授权。
他曾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松花粉国家行业标准,填补了行业技术的多项空白。
他在非典时期临危受命冒险采购生产所需松花粉,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
他55岁时,远赴云南雪域高原开拓玛咖项目,被称为“雪域高原上的拓荒牛”。
他的事迹平凡且普通,但却充满着忠诚和智慧。
他就是中国节能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玛咖项目开拓者梁立清。
一心献身事业 忠孝难两全
1958年11月25日,梁立清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一个贫寒之家。动乱时期,父亲被非法关押了一年,最后下放到深山里当医务所医生,而且停发工资只给少量生活费,只靠坚强的母亲带着4个未成年的儿女顽强地活着。吃不饱饭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梁立清的中学阶段,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炼就了梁立清吃苦耐劳的品格,也因此对母亲的爱尤为深刻。2012年时,母亲病重在敦化老家住院,而接到姐姐告知电话时的梁立清正在筹备烟台新时代工业园区新区建设奠基典礼,作为公司办公室主任,他没办法离开。工业园区建设启动仪式办妥,又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母亲病危。梁立清赶回老家黄泥河林业局的时候,母亲已经躺在林业局职工医院的太平间里。
那天梁立清在母亲身边整整跪了一夜。
非常时期 勇担重任
1997年梁立清走进新时代公司,也走进了中国健康产业,这为之奉献所有的事业。
2003年4月,令人闻之色变的“非典”疫情已在全国大多数省份蔓延。新时代生产的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松花粉产品几近脱销,社会需求和企业现状都迫在眉睫。梁立清临危受命,救急采购。乘坐飞机时两百多个座位几乎无人,乘坐火车时偌大的车厢空荡荡。他每天吃镇痛片防止发烧发热,奔波苦寻两个月,最终采购到9吨质量合格的松花粉原料。之后日夜兼程1 000多公里,将原料运回了烟台生产基地。
9吨松花粉原料如雪中送炭,2003年下半年,公司最高月产值达到9 000万元,梁立清被评为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的“功勋员工”。
独赴雪域 开拓业务新天地
2012年,公司对保健食品玛咖产品立项,确定云南香格里拉建设玛咖种植基地,指派梁立清去云南香格里拉执行玛咖项目计划。那时,他已将至55岁。
在香格里拉时,梁立清的住居和办公地点始终都在租下来的一个被废弃的公路收费站内,条件相当简陋。很长一段时间,连电视和网络也难以接通。初到香格里拉,梁立清的高原反应很严重,由于他还患有高血压,所以经常要靠吸氧、喝葡萄糖水和降压药来维持奔走活动的身体。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不知让他晒掉了几层皮,变成“高原红”式的黑皮肤,更让他被晒伤发炎,出现过敏反应,终日皮肤又痒又疼。居住在藏民区卫生条件差,宿舍里跳蚤是避免不了的,在温差巨大的高原上睡觉,饱受冷热变化和跳蚤叮咬双重折磨,让梁立清很少能睡得安稳……
苦尽甘来,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国珍品牌玛咖压片糖果(无糖型)于2014年5月正式上市销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实现零售额超过一亿元。
梁立清在香格里拉工作一年多,体重减少20斤,白发增加了不少。
忠于事业 无私奉献
为了工作,和妻子、女儿长期分离,这对梁立清来说是寻常事。1986年女儿出生,梁立清3天后才出现在妻子面前。2004年,妻子做子宫切除手术,他也没能及时赶回来签字。后来他回家了,为了保证新生产线准时正式投产,不到3天他又回了烟台……
“拓荒者”和“好干部”,或许正是对梁立清几十年奋斗最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但是,他怀揣着劳动者最朴素的意愿,有一种敢于奉献的精神,照亮了后辈人的胸襟。
为了水更清……
——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珍艺的青春纪事
她,是闽南妇女吃苦耐劳的典型代表。
她,献身于污水处理事业26载,从一名普通的污水处理工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
她曾获得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5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
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勇于创新,多次获得省、市级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荣誉。
她就是中节能下属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珍艺。
生于斯 长于斯 奋斗于斯
1966年5月,黄珍艺出生于福建厦门同安县马巷镇。闽南人坚韧不拔、重拼搏、敢开拓的血液在她的身体里流淌。黄珍艺从小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父母已经决定把她送人。那天,抱养人已经来到了黄家,襁褓中的女婴已经交到人家手中,母亲突然反悔了,又在哭声中夺回了女儿,母亲流着泪说:“吃糠咽菜妈也要把你养大!”
18年后,1984年高考,在当年大学录取率为千分之七的情况下,黄珍艺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水产学院(现集美大学)机电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化专业录取。
1988年大学毕业,黄珍艺被分配到厦门市污水处理厂工作。此后,污水处理成了她的终生事业。
点滴积累 潜心研发 以技术带动发展
自1988年大学毕业直到2004年初,黄珍艺在厦门市污水处理厂工作了16年。那是16载平凡而认真的劳动,那是16载知识的积累,也是16载对于未来事业的准备。
她从污水提升泵站值班、中控室值班做起,后调入生产科、设备科,参与污水处理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充分发挥所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化专业特长,认真熟悉污水处理工艺。
她曾亲手绘制过大量的污水处理设备零部件图,由于患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有时一张图纸要反复绘几次,她也从不厌烦。这种平凡而细致的劳动,让她掌握了污水处理技术中所有要害和改进的节点,收获是巨大而无形的。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2004年12月24日,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控股的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06年4月,黄珍艺调入公司本部。
2008年,公司的污泥无处可去,如何解决污泥去处问题已迫在眉睫!黄珍艺投身此中,没日没夜地做试验,天天早出晚归。那一年,她的儿子曾思昊正读高中,面临高考这人生大事,她也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业。2009年10月,她的付出收到了回报,这项技术以“一种污泥脱水方法”的名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并于2011年8月获得授权。这项技术创新有效缓解了许多城市市政污泥处理处置的压力,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完全国产化,减少了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成本。此项技术创新被评为2010—2012年度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优秀案例,相关学术论文荣获2010年全国水业热点论坛论文评选(污泥类)唯一的一等奖。这项成果获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且一项技术节省了近亿元的生产运行成本。
此后,黄珍艺又主持、参与多项颇具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科研课题。
奋斗脚步从未停息
黄珍艺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加了《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福建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福建省城镇排水管道检查井防坠落安全网标准》的编写制订,均由省住建厅于2010年12月、2012年1月和2014年1月发布。同时,她还参与编写82万字的《污水处理工》一书,该书作为福建省污水处理行业专业培训的指定教材,已培训出合格污水处理工800余名,提高了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水平……
科技研发事业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只是研发者的雄心。一个真诚面对事业的人,她的目标总在征途上,在远方。
青春易逝,岁月难留。能将26载青春奉献给世人或许并不理解的污水处理事业,能在26年漫长岁月中不断改革创新倾心于污水治理,黄珍艺的人生已经洋溢出人格美的动人魅力。她说过的一句话,朴实而感人:“污水处理算是项积德行善的事业。我们工作中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水更清!”
(责任编辑: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