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

2015-03-03 01:35尤瑞玲张竟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差异

尤瑞玲,张竟竟

(商丘师范学院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

尤瑞玲,张竟竟

(商丘师范学院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它的扩大势必会影响地区乃至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和谐.本文以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河南省18个地市经济发展差异现状为基础,选用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24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州、洛阳、济源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三门峡、豫北地区及豫中地区,豫东地区和豫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区域;协调发展;主成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5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区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热点.

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基础、发展战略等种种差异,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失衡的经济发展格局不仅影响到河南省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也对中原经济区的综合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1 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地位突出

自1952年以来,河南省GDP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全省GDP生产总值达29599.31亿元,按同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119.3倍,特别是1978年以来,年平均增长7.2%.在常住人口从1957年的4784万人增长到2012年10516万人的情况下,人均GDP由1957年的109.8元增加到2012年的31498.68元,增长了130倍,年均增长6.8%.1978年以来,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河南省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河南省的GDP总值为162.92亿元,到199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045.73亿元,到200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到了2010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2012年河南省GDP总值为29599.31亿元,接近3万亿元[3].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5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图1 1952年以来河南省GDP的增长状况 图1 1952年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1952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供给严重不足到供给平衡到年年有余的根本性转变,201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3769.54亿元,年均增长4.56%.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发展.2006年,粮食产量突破5000万吨,2012年达到5638.6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二,跨入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前列,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2年,河南省工业产值达15017.56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13.6倍,年均增长8.9%.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新设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体制创新等措施的实施,河南省工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全省工业产值以年均15.0%的速度增长.相对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2012年全省第三产业的产值达9157.57亿元,是1952年的353.08倍,年均增长10.2%.伴随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在GDP总值中的比例关系由1952年的60.23∶22.8∶15.0演变为1992年的27.66∶42.60∶29.74, 2012年又进一步演化为12.74∶56.33∶30.94.相对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52年的89.78%下降到2012年的41.80%,第二产业由4.40%上升到30.53%,第三产业由5.82%上升到27.68%[4].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逐步增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了新型生产力.同时,旅游、商贸、文化、金融保险、咨询服务、广播电视、体育卫生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区域经济绝对差距不断扩大

从河南省18个地级市人均GDP的发展来看(图3),郑州、济源、三门峡、洛阳、焦作、许昌、鹤壁的人均GDP增长较快,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其中,郑州、济源和洛阳的人均GDP最高,2003年以来保持在10000元以上稳步增长.安阳、漯河、新乡、平顶山4市处于中等水平;开封、信阳、驻马店和商丘等地的人均GDP增长较慢,低于河南省平均增长速度.各地级市间的人均GDP绝对差距不断扩大,2003年郑州的人均GDP为17063.11元,周口最低,仅3817元,高出13246.11元,是其4.47倍.到了2012年,郑州的人均GDP增长到62054元,周口增长到17734元,高出44320元,是其3.5倍,绝对差距不断增大.

图3 2003-2012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的增长状况 图4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

从4大经济区来看,中原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最高,2012年达到40198元,黄淮地区最低,为15076元,两地区绝对差距达到25122元,中原城市群是黄淮地区的2.67倍.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2年郑州市达到24246元,居全省首位,周口市最低,为16503元,绝对差距为7743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郑州市达到12531元,高出最低的周口市6332元(周口市为6199元),郑州是周口的2.02倍[5].

2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

2.1 绝对差异测度

(1)极差

极差,即指区域中某一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一种极端的绝对差异状况,是度量区域经济差异的众多方法中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R=Ymax-Ymin

(1)

式(1)中R为极差,Ymax为测算指标的最大值,Ymin为该测度指标的最小值.用于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极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反之,离散程度越小.由于它是由两个极端值计算得出的,故不能反映若干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离散程度.

(2)标准差

标准差是测度一系列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统计学上用于测算某个数据远离总体平均值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2)

2.2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测度

(1)极比(I),即极值比率,用于反映一种极端相对差异状况的指标,指区域中某一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I=Ymax/Ymin

(3)

其中,式(3)中的I为极比,Ymax为某一指标的最大值,Ymin为某一指标的最小值.但是,它只能用来说明同一时期区域中极端差异的两两比较结果,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

(2)变异系数(CV)

在单位及均值相同的条件下,标准差越小,表示各个变量的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较为分散.但是,在两个系列数值的单位不同或均值相差较大时,就不能简单用标准差的绝对值来比较不同均值时随机系列的离散程度,而需要采用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来作比较[6].这个相对比值称为变异系数或离差系数,它不受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常用于反映总体差异的相对指标,能够用于对比不同时空的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4)

2.3 综合差异测度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为全面反映其差异,需要构建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6].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完整性、简单科学性、易操作性和动态导向性等基本原则.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差异和社会发展差异两个方面,经济发展差异可以从GDP总量、人均GDP、产业结构、环境效益和公共设施等若干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社会发展差异可以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和卫生保健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目前,学术界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聚类分析法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根据实际需要将原来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从而实现对所研究区域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为了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必须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由于每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均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关联性,故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叠[7].此外,变量太多也会增加计算量和分析问题的复杂性,相反,在进行定量分析问题时,涉及的变量越少,得到的信息则越多[7].主成分分析就是把众多的原始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彼此间互不相关的变量,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1)设x1,x2,x3,……,xn,为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指标,用Xki表示第k个城市的第i个指标的数据,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相互独立的m个主因子,且m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0%-95%之间,使其足以代表原始数据表征的信息.各主因子的特征值所占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5)

式(5)中,yi为第i个主因子的方差,m为主成分个数.

(2)计算各主因子的得分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6)

式(6)中,f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系数,lij为第i个主因子对第j个分析指标的载荷量.

(3)计算各区域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7)

式(7)中,gi为主因子得分的权重系数,fi为式(6)计算的主因子得分系数.

3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地级市是区域经济的中间层次,也是承上启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8].河南省地级市有18个,省管县10个,由于本文选取2004年到2013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资料,各年份统计口径不一致,暂把省管县依旧归入各地级市进行分析.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经济区,河南省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统领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8].

3.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态演变

由图4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2年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和标准差呈上升趋势.其中极差呈波浪上升趋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2012年,接近44624元,其次是2007年,增长最慢的是2003年,接近13250元;标准差则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增长最快的是2012年,达到13421元,增长最慢的2003年是3422元.10年间极差和标准差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

由图4可以看出,从2003—2012年10年间,反映河南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极比和变异系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极比呈波浪下降的趋势,2003年至2006年为上升阶段,2006年为4.87,达到峰值,2007年开始下降,到2012年极比降至3.51.与此同时,河南省18地市间的变异系数在2003年到2006年间呈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0.45,为10年间的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到2012年降为0.39.说明国家政策倾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市场的动力作用使区域经济协调的成果显著.

3.2 基于主成分(PCA)分析的综合评价结果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多指标分析方法,从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选取GDP、人均GDP、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15-64岁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各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各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地方财政收入、能源消耗(万吨煤)、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总收入、各市进出口总额和旅游外汇收入等26个指标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8].并利用SPSS软件对432个原始数据按照PCA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进行处理,选取主成分,计算各主成分指标权重,依次计算主成分得分及区域总得分.

表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

通过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达到80%-95%的原则,选取前5个主因子作为分析河南省18个市经济发展的指标.第1主因子主要由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第二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指标决定,主要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可将其称为经济总量因子.第2主因子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各市进出口总额和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决定,主要反映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口构成,可将其称为经济发展因子.第3主因子主要由人均道路面积、消费价格指数、绿化覆盖率、能源消耗、污水处理量等指标决定,主要反映环境质量的高低,称为资源环境因子.第4主因子主要由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级公路长度、邮政业务总量、卫生机构床位数等指标决定,反映社会效益和生活质量,称为社会效益因子.第5主因子主要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各市用电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工业企业水消耗、城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决定,主要反映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称为经济效益因子.

3.3 河南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

将反映经济总量的第1主因子和反映经济发展的第2主因子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分析,河南省18个市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发展中区和经济欠发达区4类:

图5 河南省18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和济源9市;豫北经济区包括安阳、鹤壁和濮阳3市;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市;黄淮经济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市[9].本研究将河南省18市划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发展中区和经济欠发达区4类:经济发达区所包括的3市都分布在中原城市群;经济较发达区所包括的5市分布在中原城市群、豫北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经济发展中区所包括的5个城市分布在中原城市群、豫北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经济欠发达区所包括的5市主要分布在黄淮经济区,开封属于中原城市群.总的来说,河南省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4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4.1 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所有工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郑州、新乡、鹤壁等地不仅拥有农业发展所需的光照、土壤、灌溉等有利条件,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铝土、铁镍等矿产资源,故工农业均比较发达.此外,煤炭的勘探和开发加快了平顶山、焦作的经济发展;三门峡水库的修建造就了三门峡市;濮阳市是中原油田的开发而建设起来的;灵宝、济源、义马、登封、镇平等地都是在开发当地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而豫西南地区由于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错、土地分散,阻碍了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交通闭塞,通讯、电力、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使区内发展果林业、旅游业以及中草药种植的优势难以发挥,而且丰富的锑、汞、铅锌矿等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成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中区.黄淮地区由于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大,文化教育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

4.2 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

从河南省的4大分区看,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突出.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便利,通讯通信能力位居全省之首.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与连霍高速公路均在郑州交会并贯穿全省,加上焦枝线、焦荷线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便于该区与区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随着郑州至徐州的铁路高速客运专线的贯通,郑州将成为我国内陆唯一的高速铁路枢纽,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联系更加便捷.豫北地区地处冀鲁豫晋四省交界的中心地带,承接东西、连南贯北,是东部向西部进行产业、资金、技术等转移的枢纽地带,既是东部发达地区向西辐射的“接力站”,又是沿海地区向西部发展的“生长点”.豫西西南地区是河南省与我国西南地区联系的中间地带,由于多山地地形,交通不便,限制了与区外的商品和物资的流通,同时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宁西铁路的全线贯通,其交通条件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黄淮地区位于四省交界,地处平原,农业发达,是河南粮食生产主产区,但是由于矿产资源贫乏,工业落后.

4.3 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着力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此战略导向下,强化郑州的龙头作用,提高郑州城市首位度,增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和南阳等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支持焦作、灵宝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积极推动濮阳、鹤壁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升级.依托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产量大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产区.

政策投资方面,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一直以来都是河南省的投资重点地区;洛阳是国家级老工业基地,多个大型国有企业在此建设;焦作和平顶山属国家级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之一,是河南省的重点投资地区[9].此外,豫北地区的濮阳、安阳和豫西的三门峡等市在不同时期都曾经是国家或省的重点投资开发区.而自然资源贫乏的黄淮地区,由于人口众多,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接受国家和省内的投资都非常有限.

4.4 社会经济基础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中郑州和洛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制造工业基地,在“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中,有10项放在河南,洛阳有拖拉机厂、铜加工厂、轴承厂、矿山机械厂等7个,在郑州兴建、扩建了5个棉纺厂和郑州纺织机械厂,奠定了郑州在全国轻纺工业基地的地位,这些传统工业基地在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河南重点投资建设了机械、纺织、煤炭、电力、化学和食品等工业,形成了洛阳、郑州、开封、新乡、平顶山、焦作等新兴工业城市,初步形成了河南省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河南工业发展的基础.相反,基础较差的黄淮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不具备经济起飞的能力,对区内企业不能产生凝聚力,更不具备吸引区外企业的可能性,因此,经济发展速度慢,与中原城市群间的区域差异持续扩大[10].

5 结论和对策

本文在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2003—2012年10年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减小.以2012年为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26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将河南省18个市划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发展中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四类.

(2)造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及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资源禀赋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造成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各地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了郑州、洛阳等城市的经济发展;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使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3)拟提出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对策.通过构建郑—汴—洛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产业发展带以及郑汴新区经济增长极优化空间布局.与工业发展相比,发展第三产业在资金、科技、资源、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要实现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转移与整合.

[1] 蒲欣冬,蔺雪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方法在城市经济区划分中的应用——以甘肃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4): 164-167.

[2]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R].http://www.docin.com/p-341829301.html

[3] 罗娟.河南省“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商学院,2013.5-20.

[4] 陈彩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初探[J].学术交流,2005(5): 72-76.

[5] 张振兴.基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8-18.

[6] 娄海灵.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商业经济,2012(16):36-39.

[7] 翁梅,王甲甲.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7(2):228-232.

[8] 屠建洲.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28-42.

[9] 刘晓园.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0.35-47.

[10] 赵淑玲.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26(4):91-95.

[责任编辑:徐明忠]

Study of th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YOU Ruiling,ZHANG Jingjing

(Dept. of Environment Planning,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n its expansion is bound to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a region or the country. The paper bases on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18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2, selecting 24 indexes which reflec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ed index system, then analys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in Henan Province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Zhengzhou, Luoyang and Jiyuan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Sanmenxia, the north area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middle part of Henan Provi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and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is lowest.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2014-12-01;

2014-12-04

河南省政府招标一般课题(2014081):河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总体思路及对策; 河南省政府招标重点课题(2014009):优化河南省城市体系、形态和布局研究

尤瑞玲(1978-),女,河南禹州人,商丘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F290

A

1672-3600(2015)06-0084-06

猜你喜欢
河南省区域差异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相似与差异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