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四望山暨多维视角下的大别山抗战”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3-02 08:01田青刚
关键词:大别山信阳根据地

田青刚,焦 杰

(1.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2.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2015 年7 月20 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信阳市浉河区委共同主办了“大别山红色文化论坛·2015”之“红色四望山暨多维视角下的大别山抗战”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来自全国党史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80 余人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50 篇。

此次会议主题为四望山根据地暨大别山抗战,包括对大别山及相关区域四望山、鸡公山、竹沟等地抗战的研究。会议主要分为四望山根据地及相关问题研究、大别山抗战历史地位、文化抗战、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等几个议题,通过多视角、多层面的研讨,以期复原四望山、大别山地区抗战史实及正确定位大别山抗战在全国抗战史中的地位。

一、对四望山根据地及相关问题研究

四望山位于豫鄂两省边界,介于桐柏山、大别山之间,由于登其峰顶可望河南省的信阳、桐柏和湖北省的随州、应山四个县(市),故名四望山。四望山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次讨论会主要对四望山的历史地位及其红色资源的开发进行探讨。

中共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家宽等针对四望山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他在《红色四望山——大别山精神星火之地》《四望山在豫鄂边区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指出,四望山在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先后起到了示范者、推动者、奠基者、引领者的作用。四望山“28 年红旗不倒”,是大别山精神的星火之地。四望山周边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豫南地区最早的基层党组织在信阳的建立,都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运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四望山是大别山相连的豫鄂边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民武装割据斗争中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作为新四军第五师的诞生地和大别山抗战胜利的指挥中心,它在豫鄂边区抗战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四望山是中原突围首战地及第一个落脚点,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引领者的作用。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张元勋《论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一文,针对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由于四望山的战略地位重要、革命传统良好、群众基础雄厚,故选定其作为开创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首选地。他认为四望山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在李先念等同志领导下,在信阳县抗日政府的支持下,在曲折的道路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为中共和人民群众坚持豫南和华中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望山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珍贵资源。针对四望山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唐金培在《四望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中指出,红色文化是四望山旅游资源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四望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革命遗址地处偏僻,鲜为人知;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明显却未受到相应关注;因维护资金缺乏等原因而损毁严重;等等。信阳师范学院李惠芹等的《四望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研究》通过对四望山红色遗址群分布的调查分析指出,四望山红色资源和革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但四望山旅游开发尚未有新的突破,开发仍停留在书面报告中,没有落到实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迟缓,景点建设水平不高;田野调查的力度不够。针对四望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唐金培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宣传力度,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强化主体参与意识,凝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合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底蕴的多彩文化品牌。李惠芹等则强调要加强四望山革命历史的专题研究,注重四望山红色品牌的打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整合资源,把景区规划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她认为这是实现四望山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增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推进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和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至关重要。安徽省六安市政协常委马德俊的《关于大别山抗战的文学书写》一文认为,加强对大别山抗战的文学思考和研究,增强其文学感受和讲述,对传承民族思想、弘扬抗战文化具有积极意义。黄冈师范学院蔡潇等在《大别山红色文化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要增强国际话语权,须从四方面入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自信”;重视其新变化;突出大别山红色文化地域特色等。

二、对“小延安”竹沟的研究

具有“小延安”美誉的河南省竹沟镇,曾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李先念等人曾在这里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抗战,而设立于此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等为当时抗战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保障。

陆军军官学院许月明、张磊在《试析竹沟抗战基地的革命实践及其历史作用》一文中对竹沟抗战基地的革命实践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竹沟是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军事基地。抗战初,中原局、河南省委从竹沟派出的14 支抗日武装是组成新四军的重要力量;竹沟是优秀党政军干部生长的红色摇篮,中国共产党在竹沟培训的学员后来大部分成为中原地区抗战的骨干力量,促进了豫南、鄂中、豫皖边等根据地敌后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竹沟是中原抗战的战略支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中原局进驻竹沟,使这里成为党领导中原抗战的指挥部、支援前线的总基地。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叶宗宝的《抗日与医疗: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从医疗卫生史的角度,阐述了竹沟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竹沟通过对医疗卫生组织的扩充、队伍的壮大、卫生训练班的开办,对当时中原抗战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救治了红军战士和干部,保持革命医疗工作在竹沟薪火相传,而且为中原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医疗卫生人才,积累了卫生工作经验。

三、对鸡公山抗战文化基地的研究

鸡公山位于大别山西麓,雄踞义阳三关之间,是南北交通要冲,战略位置重要。武汉沦陷前,鸡公山一度成为华中地区武汉外围的抗战文化重镇。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青刚等人在《武汉沦陷前鸡公山抗战文化基地的形成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鸡公山抗战文化基地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地理基础和历史基础,在武汉沦陷前,一批大中专学校、文化名流和社会抗日组织,通过举办培训班、创办刊物等形式为抗日服务。其形成基本分为两个步骤:东北中学迁建鸡公山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河南学校内迁为其发展迎来高潮。

东北中学是鸡公山抗战文化的肇始地,信阳市政协何军《双校记——写在东北中学流亡鸡公山80周年之际》一文将东北中学与其同时代建校却命运迥异的东北中山中学进行对比。他指出,同样诞生于抗日时代背景下,前者遭国民党当局解散,后者直到全国解放才结束办学,其结局不同皆源自两校创始人张学良和齐世英之间的恩怨,涉及政党博弈、个人纠葛。

四、大别山的精神文化抗战

精神文化作为鼓舞军民士气、团结教育民众、壮大革命队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革命胜利的无形力量。为鼓舞人民群众,争取抗战胜利,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抗战目标。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科学研究部副主任王拥军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一文对抗战时期文化建设的形式进行了梳理,认为其大致包括三种形式:戏剧创作,通过编演现代戏、历史剧等号召人民抗战;音乐创作则利用歌曲的朗朗上口、广泛传播优势来唤醒民众;美术创作以宣传画为主,辅以连环画、木刻版画等形式揭露侵略者暴行,鼓励军民抗战,实现民族独立。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的安徽文化抗战运动是文化抗战的个案。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科长张旭的《战斗的锣鼓 时代的号角——浅议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的安徽文化抗战运动》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他指出,国共合作实现之后,安徽省党组织推动成立并实际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掀起了文化抗战运动。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新闻出版等作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精神支持。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方面的音乐创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内容。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志坚等在《大别山地区抗战歌谣历史价值研究》一文中认为,抗战歌谣全面反映了大别山地区的社会历史,其内容包括揭露日军暴行、动员民众抗日、激发军民斗志、解放妇女思想等方面,记录了大别山地区军民抗日斗争历史。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治国等的《从大别山抗战歌谣看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一文认为,从抗战歌谣记录的大别山地区军民抗日斗争历史,可以看出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即“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他认为大别山精神具体体现在:矢志不渝的抗战精神、胸怀大局的奉献精神、团结一致的救国精神、勇为前锋的报国精神。

五、大别山抗战历史地位及豫鄂边根据地建设研究

豫鄂边根据地是在豫鄂边区党委和李先念等人的领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八年抗战中,豫鄂边根据地军民先后抗击了15 万日军和8 万多伪军,对敌伪的主要战斗达1 262 次,战果辉煌。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宏亮等的《论鄂豫皖根据地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一文指出,鄂豫皖根据地虽然长期孤悬敌后,但是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壮大,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军事力量、培养了大批干部人才,游击战争始终得以坚持,有力打击和牵制了敌伪顽力量,根据地成为中共抗日武装东进南下的桥头堡,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以及中共“绾毂中原”在全国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祝辉在《论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历史贡献》一文中将鄂豫皖的战斗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从全面抗战爆发到1938 年底,是豫鄂边游击战争准备与发动时期;从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大队南下到皖南事变,是豫鄂边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根据地创建时期;从皖南事变到新四军五师完成对武汉的战略包围,这是其坚持斗争和进一步巩固的时期;从边区执行“以巩固为中心”的方针,到三大主力会师成立中原军区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时期。

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姬少华和姬晓曦的《豫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文认为,鄂豫皖地区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华中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具体体现在新四军四支队积极抗日、开创四望山作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立足点等方面。

淮滨县史志研究室郑乐翔的《大别山抗战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文指出,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全局中重要的战略区,大别山抗战为全面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认真领悟其内涵,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动人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积极性。在大别山抗战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新县史志研究室胡晓伟的《论大别山人民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及重大历史贡献》一文指出,大别山人民在抗战中蒙受深重灾难,但仍然坚持积极抗战,将帅、军民同仇敌忾,为保卫大别山浴血奋战。

党的组织建设、政府的政权建设对大别山抗战胜利起了保障作用,了解其在军政方面的工作历史,能够加深我们对大别山抗战史实的认知。

中共信阳市平桥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其良的《鄂豫边省委与豫南抗日根据地》一文重点分析了鄂豫边省委对豫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作用。他认为1935 年8 月鄂豫边省委创立,至1937 年12 月撤销,虽然存在时间短,但却是于边区危难时刻成立,接连开展的一系列根据地建设工作,如开创鄂豫边游击根据地、挫败反动派“围剿”、扩大豫南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民众积极抗战,起到了保存发展豫南党组织、掩护竹沟、开展游击斗争等作用。

在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面,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明前在《试论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论述。他将鄂豫边根据地政权建设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在民主运动的基础上推进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坚持“三三制”民主原则,注重通过党团工作实现党对政权的正确领导;三是重视边区基层政权建设,落实群众路线、将政权植根于农村社会。

为抵御外侮,中国共产党积极实行统战工作,维护统一战线。陆军军官学院汪翔的《抗战时期我党在大别山开展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一文对抗战期间中共在大别山各抗日根据地所开展的政治工作进行了梳理,认为积极的统战政策为实现联合抗日、维护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皖西谈判掀开统战序幕、新四军又斗争又联合的政策促进统战深入、地方党组织推动统战开展等。对于各级党组织关于统战工作的开展情况,中共潢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波的《潢川党组织在抗战初期的统战工作》以潢川为例进行了分析。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姜敏在《历史的转折——国共岳西谈判》一文中具体研究了国共岳西谈判,指出“岳西谈判”的成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转折点,结束了鄂豫皖边区长达10 年之久的内战局面,开辟了鄂豫皖边区国共合作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除积极寻求与国民党联合抗战之外,还积极进行民众动员,争取民间组织参与抗战。豫南红枪会在大革命时期作为重要的民间组织,引起共产党的重视。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谭备战等的《大别山抗战中的民众动员——以抗战初期中共争取豫南红枪会为中心》一文对大别山抗战中中共争取豫南红枪会进行研究,认为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争取红枪会会众参与抗战,包括通过深入内部进行民族教育、加强政治宣传与训练、正确处理其迷信问题等。

黄冈师范学院夏慧等《读历史拂硝烟 鉴过往启未来——大别山鄂东地区抗战历程》对大别山鄂东地区抗战历程进行了梳理,包括中共在当地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国民革命军正面战场的搏斗等,反映鄂东人民无私奉献、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以及抗战时期鄂东地区遭受的屈辱与苦难。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长驱直入,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新县也遭侵袭。1938 年5 月,日军调集大批兵力进攻武汉,与商城毗邻的经扶县(今新县)沙窝未能幸免。新县史志研究室章桂文等《不忘抗战历史 弘扬抗战精神——沙窝阻击战前后》对沙窝阻击战进行研究,指出其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战相持阶段,大别山地区依然坚持抗战,但此时国民党政府诸多弊端已暴露无遗,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魏垚杰的《立煌事件:关于抗战时代一件小事的描绘与体认》一文通过对1942 到1943 年之交的“立煌事件”进行分析,指出其展现出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游击区在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缺陷。国民党此时派系丛生、风气颓靡、积极反共都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因素。

大别山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的组建地。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蒋二明的《中共和新四军对创建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贡献》一文具体研究了新四军在抗战时期的作用,指出其在武汉会战时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密切配合、打击周边日军、努力维护统一战线,是协助桂系经营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主力之一。中共光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波等的《大别山抗战中的新四军第五师》一文对新四军第五师进行了研究,通过梳理新四军第五师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战斗历程,阐明第五师坚持华中抗战、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功绩。

六、对边区重要领导人的研究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抗战胜利前夕已发展到地跨豫、鄂、皖、湘、赣五省交界,因其位于华中枢纽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豫鄂边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壮大与无数革命先烈的奠基作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分不开。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对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田青刚的《抗战时期董必武的抗日民众动员思想与实践》一文在对董必武相关文章及谈话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董必武的抗日民众动员思想及实践,指出其主要体现在坚持全民抗战、开放民众动员、重视民众武装和统一战线等方面。在实践层面,董必武还通过参加抗战聚会、指导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开办抗日训练班、提交全民抗战议案等为抗日民众动员做了大量工作。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莉等的《董必武对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一文分析了董必武对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文章指出董必武通过对鄂东地区、鄂豫边、鄂皖边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地位;通过创建七里坪训练班、汤池训练班,培养出大批军政领导骨干;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有助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抗战。

危拱之先后担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豫南特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是四望山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和创建者。作为抗战时期的杰出女性,她象征着女性解放,是四望山革命精神的模范代表。信阳广播电视台陈浩等的《一代女杰危拱之与红色四望山——纪念抗战和反法西斯胜利70 周年》一文通过对危拱之生平大事如报考黄埔、创办八一剧团、参加长征等事迹进行梳理,展现了其“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的革命精神。中共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海珠《危拱之与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则从危拱之成功争取国民党信阳县县长,组建、改造信阳挺进队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其对创建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贡献。文章指出,在豫南抗战危机形势下,危拱之南下作统战工作,组建信阳挺进队,并特别重视队伍的组织建设,顺利实现了信阳挺进队的改造,为四望山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作为中共信阳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王伯鲁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郑位三也引发参会人员的讨论。田青刚、王存选的《王伯鲁与四望山红色根据地的开创》一文对王伯鲁生平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在实践中成长为农民运动的领袖,领导了四望山暴动,为四望山红色根据地的开创做出了贡献。湖北省红安县党史办公室辛向阳在《郑位三与鄂豫边区》一文中指出,郑位三为鄂豫边和新四军第五师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郑位三促成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始终坚持“以巩固为主”的方针,完善“三三制”建政,正确领导了边区的整风审干工作。

七、结语

此次会议突出了从多维视角研究大别山抗战以及对四望山红色资源开发的研究,强调要重视并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研讨会的学术性很强,成果也很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大别山抗战档案资料的发掘还不够深入,缺少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大别山抗战进行研究等。

201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我国正式将2015 年9 月3 日作为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目的就是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此次学术研讨会正是契合了这一背景,在加深对抗日战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讨大别山抗战相关内容,学习革命先辈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

猜你喜欢
大别山信阳根据地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再见了,大别山
信阳茶魂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