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015-03-02 08:01张元勋
关键词:游击战争李先念敌后

张元勋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四望山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河南省信阳市西南约三四十公里处,因站在山上可以望到河南省的信阳、桐柏和湖北省的随县、应山四个县,故名四望山。四望山还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这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斗争传统。在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曾在这里首先领导了四望山起义,同国民党新军阀及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豫南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率领的抗日武装曾经创建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大力发展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为豫南、华中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8 年10 月下旬,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河南南部、湖北广大地区也相继沦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11 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会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负责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敌后抗日斗争。中原局成立后,为适应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决定撤销河南省委,成立豫西、豫南省委,并决定派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一批高级干部南下中原敌后,发动与领导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2 月,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由延安到达确山竹沟,这里是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所在地。在这里,中共河南省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对豫鄂边区敌后的客观形势作了认真的分析,确立把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领导和发动群众,广泛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积极向敌占区发展,开辟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首要任务[1]51。

省委选定在四望山作为开创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有原因的:一是四望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豫鄂两省桐柏山和大别山两大山脉东西联络的交通枢纽,连接信(阳)、桐(柏)、应(山)、随(县)四县,交通非常便利。二是这里群山起伏,山高林密,适合开展游击战争。三是这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四望山发动过武装起义,建立过革命政权,群众基础比较好。四是抗战爆发后,信阳的统战工作和民众的武装发动比较好,便于开展工作。因此,这里不仅有绝好的开展游击战争的自然条件,而且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理想场所。

1939 年初,中共河南省委撤销后,中共豫南省委(亦称中共豫鄂边省委)在竹沟正式成立,朱理治兼任省委书记。中共豫鄂边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扩大新四军,开展豫鄂边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决定以竹沟留守处两个中队的武装为基础,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作为开展豫鄂边区敌后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游击大队由李先念任司令员。1 月17 日,李先念根据中共豫鄂边省委的指示,率领刚组建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和数十名干部从竹沟南下四望山,并于1 月20 日在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与先期到达的信阳挺进队胜利会师,受到危拱之、刘子厚等同志的热烈欢迎。在这里,李先念主持召开了四望山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鉴于四望山党组织因远离上级领导机关,急切期待上级党的指示,李先念及时地向大家详细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发展豫南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还介绍了不久前在竹沟结束的省委扩大会议的情况。

李先念还听取了四望山的工作汇报,他充分肯定了四望山地区党组织的工作成就,指出这里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创建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于开展豫鄂边抗日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同危拱之、刘子厚等同志一起对豫南敌后抗战作了具体研究和部署,提出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尽快把四望山地区建成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2]252-254。

为了迅速打开豫南敌后抗战的局面,李先念派谭子正、周志坚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到平汉铁路以东地区,联络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在信阳南部的当谷山,与当地党组织和信南铁路破坏大队取得联系,并与其相配合,一举歼灭了扰民的游杂武装甘润民大队,俘获100 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120 余支。之后,游击大队又在平汉铁路上伏击了日军从柳林开往信阳的铁甲车一辆,敌死伤惨重,狼狈北逃。在返回四望山途中,游击大队又在信应公路上,破坏日军通信电线,诱敌骑兵出来,毙伤日军数人。游击大队返回四望山后,李先念又指示他们乘胜前进,到应山联系那里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并在应山的余家店同100 多名日伪军激战一个下午,毙敌20 余名。这就是李先念率领的游击大队踏上四望山后,高举新四军的旗帜,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三战三捷”[2]260。李先念对游击大队的行动给予高度赞扬,称赞他们打得好,不仅联系上了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而且主动打击日伪军,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为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月下旬,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离开四望山,向信罗边进发。在从四望山出发时,信阳挺进队还从各大队挑选100 多名干部战士,配备最好的武器,编入独立游击大队。游击大队在罗山灵山寺东狮子口,与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会合。在灵山寺,李先念召开了当地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详细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原局、豫鄂边省委关于迅速发动豫鄂边区敌后游击战争,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指示罗厚福等率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沿平汉路两侧南下,深入敌后,发动游击战争,积极联络各地抗日武装,互相配合,为进一步开展豫鄂边敌后游击战创造条件。

二、信阳统战工作的开展,对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具有重大作用

在四望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与信阳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创建四望山根据地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开展豫鄂边敌后游击战的重要意义,并同各界各阶层的抗日人士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发动豫鄂边敌后游击战,建立和巩固的四望山敌后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也为日后豫鄂边的统战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共与信阳县县长李德纯的统战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信阳的活动及敌后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因此中共十分重视与李德纯的统战工作。李德纯是国民党中的爱国进步人士,早在信阳沦陷之前,中共就派朱理治、危拱之、刘子厚、文敏生等同志到他那里做统战工作。他当时认识到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是唯一正确的主张,因而真诚地拥护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愿意与中共合作抗日。

1938 年12 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为了利用信阳县政府的合法名义,更广泛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更多的人士参加抗日,决定与李德纯联合组织武装力量,遂在信北的邢集成立了有600 余人的信阳挺进队。挺进队以李德纯的信阳常备队为骨干,再加上我党掌握的其他抗日武装共同组成,虽然名义上属于国民党信阳县政府领导,实际上是由我党掌握的一支抗日武装。李德纯兼任司令,共产党员朱大鹏任副司令、王海山任参谋长、危拱之任政治部主任[3]310。

1939 年初,中共河南省委采纳了李德纯南下四望山建立根据地的意见,信阳挺进队随即开进了四望山附近的黄龙寺,不久又来到四望山。在四望山,挺进队的主要工作是创建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采取合法工作与秘密工作相配合,上层统战与下层统战相配合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由于李德纯与我党的真诚合作,使我党较为顺利地开辟了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也为以后新四军第五师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 月18 日,李先念率部从竹沟南下,来到信北尖山时,在当地党组织负责人王盛荣、文敏生的陪同下到信北的北王岗拜访了李德纯,二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李先念高度赞扬李德纯的抗日热情和与我党真诚合作的精神。他俩商谈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和信阳挺进队的统一领导问题。李先念谈了三条具体意见:一是要收集地方上的武装,扩大抗日队伍;二是请县政府帮助解决独立游击大队的给养;三是信阳挺进队和独立游击大队在必要时可统一指挥,联合行动。李德纯对此表示完全赞同,并向李先念介绍了信阳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抗战等情况,诚恳地希望多加指导信阳的抗战。这次谈话,使李德纯倍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同我党合作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李德纯的帮助与支持下,我党领导下的信阳抗日民主力量也日益发展壮大[2]255-256。

鉴于抗日武装刚在四望山立足,局面尚未完全打开,且已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猜忌的现实情况,1939年2 月中旬,李先念和刘子厚亲自到湖北随县大洪山做李范一的统战工作,经过交谈,深得李范一的同情与帮助,双方签订了共同抗日、联合作战的协议,并使新四军可以使用“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名义,将活动区域迅速深入到鄂中地区。之后,李先念又派刘子厚到襄樊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去做李宗仁的统战工作,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协商在日寇北犯桐柏、大别山地区时,合作开展抗日游击战的问题。在李先念的领导下,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还与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及地方武装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2]256。

由于正确坚持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这一时期不少驻豫鄂边的国民党军队愿意同我党合作抗日,其中有的部队在武器弹药和经费上还主动对我军给予援助。更有甚者,有3000 多人,10 余支地方抗日武装也相继归附新四军,愿意在我党领导下共同抗日。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统一战线是开创全民族抗战新局面、战胜敌人的一大法宝。

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1939 年3 月,信阳挺进队党组织决定成立四望山区委,郭纶任区委书记。区委成立后,根据挺进队党组织“以四望山为基点,要向四周开展工作”[4]的要求,先后派出大批干部到四望山周围地区的杨家寨、白马山、婆婆寨、黄龙寺、仙石畈、谭家河,湖北应山境内的余家沟、石板沟、浆溪店和随县境内的朱家店等地开展工作,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帮助建立了基层党支部,发动群众组织了农民救国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组织和游击队,使地方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武装斗争和游击区域的扩大。

为了加强对四望山地区党的领导,中共豫鄂边省委又决定在四望山建立中共豫鄂边地委(不久改称中共应信地委),刘子厚为书记(不久由任质斌接任),文敏生、王海山等为委员。豫鄂边地委是在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建立的,它的建立,为党在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鄂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其属下的信南、信罗边、淮南、信随四个县(工)委,以及各个区委和基层支部也相继建立。党在根据地内积极发动民众,武装民众,开展游击战争,从而把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展到信南、信罗边、信西北和应北的广大地区。

四望山敌后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于1939 年4 月下令调离李德纯,另委派反共分子马显扬接任信阳县县长的职务,并在北王岗成立了新的县政府。于是,信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遭到破坏,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开始面临着地方顽固派干扰和破坏的威胁。鉴于此,我党在四望山的仙石畈召开了地方各界代表协商会议,建立了由中共党员、民主人士和中间派人士组成的抗日民主政府——信阳三区军民联合办事处。办事处的成立,是我党在豫鄂边区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它标志着一个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我党的艰苦努力,首先出现在豫鄂边敌后,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抗日斗志,对我党在四望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起了重大作用,为坚持全面抗战,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三、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1939 年9 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由延安再次抵达竹沟,为了对付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坚持敌后抗战,根据中原地区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共中央的部署,决定撤销豫西、豫南两省委,恢复河南省委,负责河南地下党的工作。竹沟的干部和武装逐步转移敌后,集中力量创建敌后根据地。刘少奇指示陈少敏、朱理治等同志率竹沟大部分机关干部和武装南下四望山,集中主要力量开展敌后工作。主要任务是巩固现有的武装力量,创建敌后根据地[2]257。

同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豫南地区的顽固派势力也蠢蠢欲动。11 月11 日,国民党顽固派向竹沟发动突然袭击,屠杀我抗日军民达200 多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在“竹沟惨案”中突围出来的500 多人在王国华等人的率领下转移到四望山。之后,国民党第五战区顽固派鲍刚部也进驻黄龙寺,袭击驻四望山外围婆婆寨的服务团,制造了“婆婆寨惨案”。同时,鲍刚部还把我驻杨家寨服务团的四位同志拘押。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在顽固派的夹击之中。

为了应付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进一步发展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和刘少奇的指示,朱理治、任质斌、陈少敏、刘少卿等于10 月下旬率省委机关大部分干部和竹沟留守处的600 余名战士从竹沟南下,到达四望山根据地。与此同时,李先念、程坦、张体学等也率部队从鄂中、鄂东抵达四望山,与竹沟南下的同志会合。

11 月16 日至19 日,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同志在四望山龚家湾主持召开豫南、鄂中、鄂东三个地区党和军队的负责人会议。会议传达并讨论了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关于如何加强党对敌后游击战争的领导和如何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以及开展华中游击战争和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和决定,研究了豫鄂边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与指挥问题。会议根据中原局和刘少奇的指示,决定建立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由陈少敏任代理书记,统一领导原豫鄂边省委所属的信应地委、原鄂豫皖省委所属的鄂东地委和原鄂中省委所属的党组织,并决定将豫南、鄂中、鄂东的敌后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 年“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以应对日益残酷的对敌斗争形势,打退已经到来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后,由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六个团和三个总队,共9 000 余人。同时还成立了纵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纵队委员会,朱理治任书记,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为委员[5]。

四望山会议是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由分散走向全面统一的标志,从此,统一的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并且有了我党领导的正规主力部队,这对于在豫鄂边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粉碎日伪顽的进攻与夹击,对于豫鄂边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豫鄂边区抗日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258。

四望山会议后,鉴于四望山根据地被国民党顽固派包围的形势严重恶化,豫鄂边区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开始由豫南的四望山南移到鄂中。1939 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借向日军发动所谓的“冬季攻势”为名,分三路向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国民党顽固派鲍刚部乘机占领了四望山根据地,我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被迫撤往四望山南麓的谭家河、台子畈、大王冲一带。后来,我挺进纵队七团队虽然一度收复了四望山,但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又不得不撤离了四望山地区,豫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的夹击下缩小到最小范围。

1945 年4 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为收复被日军占领的豫西南及鄂北地区,使豫鄂边区根据地与淮北新开辟的地区连成一片,由师长李先念率新四军主力收复白兆山地区后,继续北上,于4 月24 日收复了四望山根据地,曾一度被国民党顽固派占领的四望山,终于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之后,新四军第五师挺进一、三团留守四望山,余部由任质斌率领南下,在大悟山根据地与李先念会合。

四望山根据地的收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为新四军第五师打通了北进河南的道路,而且有利于淮北和豫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并且四望山、大悟山、白兆山三足鼎立,互为犄角,对豫鄂边中心区域和大悟山根据地的巩固起着巨大的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四望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因而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坚持豫南和华中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 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豫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 刘德福. 红色四望山[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 董 雷,刘新铭. 豫南革命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4] 刘子厚.两年来的应信[J]. 七七月刊,1941,1(4):25.

[5] 魏延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6-11.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李先念敌后
图说李先念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中原突围中的李先念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