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冯小宁,作为第五代优秀电影导演,数十年来,一直秉持着自己作为电影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致力于“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文化永恒主题的影视剧创作。从1990 年拍摄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战争子午线》开始,冯小宁在11 年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北洋水师》(1992 年)、《大空战》(1994 年)、《红河谷》(1996 年)、《黄河绝恋》(1999 年)、《紫日》(2001 年)等6 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而《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战争三部曲”,也是最能反映冯小宁的思想境界、创作理念和艺术水准的战争题材电影。
2012 年7 月6 日全国公映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冯小宁执导的战争类型影片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也是他20 年磨一剑的海战史诗大片。2013 年9 月上映的另一类战争题材片《落经山》,用史诗般的笔墨向观众描绘了一个美得令人陶醉的小村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因战争而被破坏。纵观冯小宁的战争题材影片我们可以发现,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而冯小宁也正是通过他的系列战争题材影片,向观众传达他对祖国、对民族、对家园的讴歌和赞美之情,以及对非正义的战争尤其是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极度痛恨和谴责。
冯小宁爱国、爱家、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从他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战争子午线》开始,便将镜头对准了祖国的山川河流,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没有战争和屠杀、远离硝烟和战火的美好家园以及没有血雨腥风弥漫的恬静温馨生活,以传达他作为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讴歌和对幸福生活的无尽赞美之情。而且其影片也凭借如诗如画、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风光旖旎的显著特点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为了用镜头记录下壮丽秀美的景观,为了向世界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冯小宁带领他的创作团队踏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东至波澜壮阔的大海(《北洋水师》《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南至山高路险的贵州(《落经山》),西至古朴神秘的高原雪山(《红河谷》《青藏线》),北至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及蒙古草原(《紫日》《嘎达梅林》)。冯小宁用他的镜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又抒写了他骨子里渗透出的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家国情怀。
冯小宁镜头下的长城富有诗意,充满神韵,因而有人说他把《战争子午线》拍出了作家电影的味道,彰显了他在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方面高超的掌控与调度能力。而在《黄河绝恋》和《紫日》中,冯小宁更是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的电影如诗如画的影像风格,将滚滚奔流的黄河、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以及美丽壮观的大兴安岭展现在观众面前,并再一次将镜头聚焦在蜿蜒起伏的长城以及长城脚下红艳如火的树林上。
冯小宁在拍摄《红河谷》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有蔚蓝高远的天空,洁白无瑕的云朵;有高耸入云的雪山,宁静神圣的湖泊;有辽阔无垠的草原,优美动听的牧歌;有美丽纯洁的姑娘,健硕粗犷的小伙;有天真可爱的孩童,淳朴善良的长者;有虔诚跪拜的信徒,往返穿梭的商队;有弹无虚发的射击,迅速精准的乌朵;有自由翱翔的猎鹰,随风飞扬的风筝;有晶莹剔透的波西,洁白无瑕的哈达;有一望无际的羊群,香酥可口的奶茶。所有这些美丽的视觉元素,都让人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并从心底意识到任何的打扰和破坏都是一种罪恶。
虽然是战争题材影片,但是冯小宁并没有忘记在描绘残酷悲壮的战争场景之余,抒写和谐温馨的生活和甜蜜浪漫的爱情。他20 多年来执着于拍摄战争题材影片,旨在通过影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悲剧来探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通过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反思战争对人类和人性的戕害,从而敦促和警醒全世界人民要积极树立安定、和平、幸福的共同理想。
冯小宁在影片中塑造了许多娃娃兵的形象,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半,最大的“老兵”也只有16 岁。十几岁的孩子应该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田间捉蚂蚱,可以无忧无虑地玩拍手游戏,可以依偎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动人的故事。然而因为法西斯的侵略,他们没有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在饥饿中挣扎,在恐惧中生存,在同敌人的战斗中成长,过早地承担起了成人应该肩负的重任。于是冯小宁让他们在梦境或生命的尽头都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美好生活。尤其是在描绘小八路“上学读书”的梦境时,镜头更是如诗如画、舒缓流畅。红日普照着大地,鸟儿在枝头欢唱,挂有露珠的红叶随风摇曳,小八路循着朗朗的读书声,穿过红艳艳的枫树林,走上亚运村的立交桥,奔向宽敞明亮的电化教室,朱自清的《春》在心头荡漾。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图景,是每一个小朋友梦寐以求的,然而,战争和侵略却无情地夺走了他们在幼小的年纪本该拥有的快乐童年和幸福生活。冯小宁正是通过不断的“闪回”和“时空交错”手法,使战争年代小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与和平年代小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除了“战争与和平”之外,“爱与恨”同样是冯小宁战争题材影片一直在关注着的主题。冯小宁在他的战争题材影片中尽情地抒写着“浪漫战争传奇”,其实“战争只是一个为浪漫传奇提供理想化演绎空间的舞台,其目的不是表现历史上的某一具体战争,而是借助于战争传达当代人对于历史的一点回忆,一种想象,一份浪漫情怀”[1]。如果没有战争,《红河谷》中的雪儿达娃与格桑可以无拘无束地纵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可以并肩躺在碧绿的草地上享受惬意、温馨的美好时光;如果没有战争,《黄河绝恋》中安洁与欧文可以成为一对幸福的跨国恋人;如果没有战争,《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的邓世昌也许可以与刘步蟾的表妹喜结连理。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却因为战争和外敌的入侵而遭到无情的破坏和残酷的扼杀。
冯小宁反对战争与侵略,热爱和平与自由。他从骨子里是一个极具正义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而作为一位电影人,他没有直接通过“说教式”的口号来传达他爱国、爱家的思想和情怀,而是通过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来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而展开的顽强抵抗和浴血奋战,彰显了中国人民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
看过《战争子午线》的观众一定会清楚地记得那个善良、懂事、乖巧、可爱、声音甜美、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草儿,她被参军的父母寄养在杨村老百姓家里。鬼子进村后,村里所有的人都被杀害,她也被鬼子的毒气弹熏瞎了双眼。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疯狂杀戮和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痛苦,草儿与小八路们一起,愤怒地举起石头砸向了鬼子的头颅,她用弱小的身躯向世人展现了中华儿女顽强抵抗外敌的精神。
《红河谷》更是激昂地讴歌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面对英国军队的先进武器和疯狂屠杀,西藏的每一个人,上至头人,下到士兵,甚至普通民众、喇嘛和小孩,都勇敢地拿起了弓箭、猎枪、长矛、大刀等落后武器,加入到这场根本就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中去。当英国军官罗克曼背信弃义、命令炮队和重机枪占领山头时,文弱书生、藏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代本先生不仅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妥协,而且果断地向同胞们发出“快点火”的指令,便倒在血泊中。藏民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哈达,炮弹扬起的灰尘弥漫了整个山谷,同胞们的尸体铺满了整个山头。他和1500 个同胞一起,用自己的生命打响了保家卫国、反对英国侵略者的第一枪,捍卫了自己作为藏族人的尊严。
冯小宁在他的战争题材影片中塑造了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他们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存亡和人民的幸福,无私无畏地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战争子午线》中,那个年仅12 岁的小八路,机智、勇敢、富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当女护士的枪声不幸引来了一大群鬼子的搜捕时,为了不让隐蔽在长城上的伤员和其他人员被鬼子发现,她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勇敢地引开了敌人,并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其他人。而16 岁的“老兵”,更是勇敢地从九连最后一名幸存的重伤员手中接过“沿长城向西”的任务。虽然这个命令不是给他们的,但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为了让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不再受鬼子的残害,他仍然义无反顾,艰难地抬着伤员,带领着小八路沿长城向西行进,并在紧要关头,浑身绑满炸药,成功炸毁了鬼子新研制的两卡车新型毒气弹,与68 名负责押送毒气弹的鬼子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还有《黄河绝恋》中的黑子,他为了掩护安洁等人过河,在子弹用尽的情况下,用胸膛挡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壮烈牺牲,而身负重伤的安洁为了让欧文和花花顺利渡过黄河,毅然决然地割断了维系自己生命的绳索,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交给了母亲河,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欧文和花花。
民族英雄邓世昌在“致远”号舰体受重创、炮弹打尽的情况下,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他坠身入海,发出“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的感叹,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拒绝了爱犬“太阳”的救援,最终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冯小宁的战争题材影片中,视死如归的楷模随处可见。昔日骄纵任性、刁蛮无理的丹珠,在同胞伤亡惨重的紧要关头,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凌辱,也像她的头人父亲一样,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魄。她面无惧色、视死如归,高声唱起了优美动听的草原民歌。她的歌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激发了将士和同胞们奋力杀敌的勇气和斗志。她那傲然挺立的英姿,她那高高扬起的头颅,俨然是一尊“度母”。而且,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她机智勇敢地引燃了敌人的弹药库,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从而对“跳进羊圈的狼”进行了狠狠地反击。
还有那用胸膛挡机枪的黑子和把炸弹时刻背在身上的安洁。如果说黑子和安洁是因为遭受过鬼子的迫害而自觉走上革命道路的革命军人的话,那么“神泉寨”寨主和管家三炮则是由只有家仇而没有革命觉悟的普通民众蜕变为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的代表。寨主、三炮与黑子之间的故事是围绕他们之间的家仇而展开。寨主多年前在与黑子家族的纷争中丢掉了7 条人命,可谓恩怨深重,对于家仇一直耿耿于怀。终于有一天,黑子为护送带有重要情报的美国飞行员欧文过黄河,被寨主抓获。此时,寨主完全可以杀掉黑子或将他交给鬼子,以了却三代家仇。然而当他从黑子口中得知女儿曾遭日寇强暴从而参加八路军的隐情之后,心中便激发了对鬼子的无比仇恨和愤怒,使国恨淹没了家仇,于是决定秘密护送黑子一行过黄河。在黄河渡口,当寨主被汉奸出卖,与鬼子正面遭遇时,他竟出人意料地将匕首刺进了鬼子的胸膛,将家仇化作了国恨,最终被鬼子乱枪射死。他也由一个畏首畏尾、只求明哲保身的普通男人变成了一个勇敢、仗义、刚烈的血性好汉,由一个匪气十足、雄霸一方的寨主蜕变成了一个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的中国人。
而管家三炮的形象同样耐人寻味。他头发稀疏,尖嘴猴腮,眼角下斜,长相丑陋,逢人就点头哈腰、赔着笑脸。这是一个在影片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然而在危急关头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他砸碎马灯,点燃草棚,向前来渡河的黑子及时发出了信号,最终被鬼子活活掩埋。临死前他没有怯懦求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骂出一句痛快淋漓的话,只是声嘶力竭地唱起了酸楚而又悲怆的情歌[2]。当最后一锹土掩埋了三炮的脸庞、歌声戛然而止时,观众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触动。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次,终于挺直腰杆做了一回真正的男人。
由于冯小宁向中国影坛和广大观众奉献了数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佳作,不少人认为冯小宁喜欢拍摄战争题材影片。而冯小宁本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他每次在进行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都假定自己身临其境,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如同被生死煎熬了一番,令他对非正义战争充满了谴责和厌恨[3]。因而,他一直反对人类的相互残杀,痛恨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的野蛮的非正义战争。在冯小宁看来,人类最宝贵的是和平,而人类最不珍惜的也是和平。虽然拍摄战争题材影片可能会有残暴和血腥的说法,但如果不想方设法让千千万万没有经历过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人知道丑恶残暴的侵略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便不能使人们在心灵深处认识到什么是真与假、美与丑、善良与凶狠、正义与邪恶,也难以激发人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冯小宁用镜头详细地记录了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疯狂迫害和大肆杀戮,向世人展示了这些恶魔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从而对其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罪恶行径进行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批判,表达人类渴望和平的共同夙愿。
《红河谷》中英国远征军只用了短短15 分钟的时间,便杀死了1500 个藏人。英国随军记者琼斯说,不能称之为“战争”,而应该被界定为“屠杀”。确实他们打着“文明”的旗号,披着“救世主”的外衣,干着为世人所不齿的勾当,烧毁寺庙,抢劫文物,侮辱女人,屠杀中国人。而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更是灭绝人性,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在善良无辜的村民身上浇上汽油,将其活活烧死(《黄河绝恋》);他们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绑上炸弹,将其活活炸死(《紫日》);他们将刚出生的婴儿放在石磨底下,将其活活碾死(《黄河绝恋》);他们逼迫善良的中国百姓将一息尚存的同胞装进麻袋,扔进河里活活淹死(《紫日》);他们将一百多个老百姓关在一个屋里进行新型毒气弹的性能试验(《黄河绝恋》);他们将全村的百姓集中到一个院中进行疯狂的屠杀(《战争子午线》);等等。杀人花样之繁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冯小宁在影片中描绘了许多诸如此类令人触目惊心的屠杀场景。相信所有中国观众和世界上所有有正义感和热爱和平的人看过这一场景都会为这些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义愤填膺。
数十年来,冯小宁正是秉承着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借自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孜孜不倦地创作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以此来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国家、民族与人民的热爱。他通过镜头来刻画法西斯侵略者的凶狠、残暴,通过记录和还原史实来揭露和谴责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通过对血腥战争场面的描绘来告诫世人战争和侵略会带给人们无穷的灾难和沉重的伤痛,通过对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描绘和勾勒来呼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1] 焦素娥.神话·史诗·传奇——新中国战争电影回眸与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2):88-92.
[2] 王洁清. 对人物立体化多层面的揭示——评《黄河绝恋》中寨主和三炮的形象塑造[J]. 电影艺术,2000,(7):101.
[3] 商 羊.《紫日》:将日本法西斯钉上耻辱柱![N].解放日报,2001-0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