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 阳
《新作文》学生版多年来秉持“开放兼容的新作文思想”之理念,对来稿并无硬性限制,旨在让学生尽情释放自身才华。然而,过去数年在编辑学生版的过程中,一些作文涌现出的问题也让我们进行着思索。应该说,不少作文有真情去抒发,有事理为支撑,有让人赞叹的闪光点,但文章总体还是有气无力、磕磕巴巴、文脉不畅。究其原因,这些作文的通病都是语言干涩、毫无魅力,语言这个基础问题限制了作文的进一步升华。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要有感染力,离不开语言的“包装”艺术。如果说作文拘泥于自我世界可以期待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时加以进步,素材贫乏在越来越便捷的信息时代也可以解决,那语言不通,甚至语病频出这些早该在小学、初中阶段就解决的问题反复出现,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何为写作?《语文课程标准》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著名语文学家张志公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足够的字,写出流畅、通顺的语言。”可见熟练掌握语言从来就是语文的最基础目标,写作并不是多么高不可攀的目标——毕竟天才的作家永远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大部分人达到平均线以上。
而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写不好作文,固然与未能“破万卷”有关,但目前更可能的现状是,眼花缭乱的课外书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让学生无从辨别,无法掌握规范、饱含艺术魅力的语言。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无疑是正本清源的绝佳法宝:教材是一门学科学习的最主要凭借,是该门学科知识和能力内容的最重要载体。从过程来讲,汇聚全国专家编纂而成的教材,其严谨性、科学性要远超一般的文化产品;从内容来说,在历史长河中经反复挑拣流传下来的经典,无论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达到了渐臻完美的境界。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艺术世界。本期的不少作者正是重归教材本身,用朴实无华的案例打造了一堂堂精品课堂。
在本期“活动巡礼”中,《让“心”动起来》从《猫》《丑小鸭》《最后一课》《羚羊木雕》等课文入手,阐释了细腻的语言能让读者对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运用对比,表现个性》一文通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明了对比技巧;《巧用“还原”激活思维》从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入手解读,打开了原文作者的心灵之窗;在《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实现言语能力的三级跳》与《寻微点巧对话 妙点拨》这两篇文章中,二位作者不约而同,以魏巍《我的老师》为例谈写人记事的技巧,我想这绝非偶然,好的教师总能捕捉到课文的精华所在。
阅读课文其实就是在参悟写作,学习作者的语言魅力。我们往往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特色,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对学生的写作帮助不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同学生应掌握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感情,应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从教材中汲取到宝贵的写作经验。作文教学是经验对接的过程,教师教学就是教材与学生之间最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