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秀
选词炼字,合理结构
—— 跟课文学写作
◎蔡 秀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从字顺】
【教学目标】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披文入情。
2.结合单元课文,分析用词原则,理清文章思路。
3.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以习见的任一景物或一年四季为对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教学创意】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除现代诗歌《秋天》和古代诗歌《古代诗歌四首》外,所选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审美的层次,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尤其是《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传统课文,以我们习见的季节为题,通过物象的性状与色彩构成优美的意境,使美情美意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自然的审美化、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既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以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又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宏观上初步感知。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这为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提供了不少指导性的东西。在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我们给出了“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请以习见的任一景物或一年四季为对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的作文题。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以贾岛和韩愈之间“推敲”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在“推”和“敲”的比较中产生学习兴趣。
二、具体分析,感知“文从字顺”
1.引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名言,让学生认识用准词语、用好词语的重要性。
2.分析《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具体例子,主要是让学生从微观上初步感知。
(1)从词性锤炼的角度进行分析。
(2)从句式选择的角度分析。
(3)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5)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分析。
(6)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
三、及时训练,巩固分析成果
1.出示炼字的例句,让学生比较分析优劣。
2.出示句式选择的例句,让学生比较分析优劣。
3.出示情感表达的例句,让学生比较分析。
4.这一块内容课内课外均有,让学生由熟悉到陌生,逐渐训练过渡。
四、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特点
以本单元的《春》和《济南的冬天》为例,通过课文比较,主要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如何做到“文从字顺”。
角度由老师给,比较由学生做。
我们可以从写景顺序、修辞手法、情景关系、感官、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与归纳。
因为这个内容相对较难,所以必须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再做发言。只说结论即可,不用具体分析。
五、归纳小结,凸显理论知识
一切词语使用的前提都是准确,必须要用好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组成句子,句子构成段落,段落汇成篇章,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使文章失色。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文章好比机器,词、句、段等好比大大小小的零件,只有相互配合协调得当,机器才会正常运转。
六、布置习作,增强实战功能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点是“文从字顺”,“写作实践”所给三个训练题均是景物(情感)写作。结合单元写作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请以习见的任一景物或四季为对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指导:
1.细致观察,描写出写作对象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3.“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景中含情,情真意切。
4.写完后,用朗诵的方式自己读,请同学读,达到文从字顺。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上本单元作文课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得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笃笃地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演化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师: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生1:吟诗作对不能随便,要认真推敲。
师:对。韩愈的一番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选好一个词,炼好一个字,可以使句子意境全出。其实,词语如此,句子亦然,段落亦然,篇章亦然。做好了,文从字顺;做不好,文涩字艰。下面,我们就结合本单元的两篇文章《春》和《济南的冬天》,从微观到宏观来感受一下如何做到文从字顺。
二、具体分析,感知“文从字顺”
(屏显1)
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福楼拜(法国)
师:福楼拜的话,实在是可以用来佐证“推敲”的佳话。如果他们能够隔着时光相遇的话,一定会成为知音的。我们刚刚学过的第三单元里,有没有这方面的例子呢?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吧。
(屏显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春》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济南的冬天》
师:你们认为上面三个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生2:“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和动作。
生3:“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
生4:“卖弄”在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鸟儿在春风中兴致勃勃、尽情欢叫的情态。
生5:“慈善”本是人的行为,用在这里,把济南的冬天拟人化了,写出了济南冬天气候的温暖和天气的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6:还有“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唱”等词语把鸟儿写活了,赋予了鸟儿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师:看来句子里有了一两个好词,能让句子增色不少,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请大家再看大屏幕,看看句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增色。
(屏显3)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生7:前一句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
生8: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眨呀眨的”写出了野花的动态。
生9:“卧”是用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村庄的安详,也写出了村庄房屋的低矮,这是一幅远景。第二个“卧”也是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雪在房顶上的状态,宁静而闲适。两句话里的“卧”很好地描绘了村庄的宁静、和谐。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回到《春》这篇课文,想一想,文章一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画?它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10:一共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它们是并列关系,应该可以调换顺序。
生11:我认为不能调换,一是因为它们是按照视觉逻辑思维顺序写的,二是也还有时间上的先后这个区别。
师:思考很深入。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大家还要考虑情感的因素。写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这一点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加以注意。
三、及时训练,巩固分析成果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做到“文从字顺”,那就让我们带上自己的慧眼,来比较一下以下句子孰优孰劣吧。
(屏显4)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
——齐己《早梅》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跑(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生12:齐己诗中如果用“数枝开”,那就不能够算是早梅了;只有“一”字,才可以见出前村雪地里的梅花是先于众梅开放的。
生13:《故乡》中一个“飞”字使宏儿急切而又活泼可爱的神情跃然纸上,与母亲“迎着出来”的缓慢之态相映成趣。如果换成“跑”字,那就体现不出小孩子的性格特点了,显得平淡,显不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上面的都是单个的词句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段落想要做到“文从字顺”需要注意什么。
(屏显5)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给我耐心地讲错在哪里,讲得非常仔细,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务活全都承担下来,让我一丝不苟地学习。她对我要求很严格,我的学习里面有你的心血。
生14:这段话一会儿说妈妈勤劳,一会儿说妈妈耐心仔细,一会儿说妈妈严格,一个意思没说完就转到下一个意思上去了。前面称“妈妈”,后面又称“她”,称呼不够统一。另外,整段文字读起来也费力。我从中受到的启示是: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
(屏显6)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棋手说:“三局。”人们又问:“胜负如何?”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生15: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师: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四、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特点
师:大家的表现真是太棒了!那就让我们趁热打铁,再来看看文章要做到“文从字顺”,可以怎样进行操作吧。我们就以本单元的《春》和《济南的冬天》为例,来看看这个问题。角度由老师给,比较由大家做。我们可以从写景顺序、修辞手法、情景关系、感官、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与归纳。只说结论即可,不用具体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然后发言。
(学生讨论)
生16: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生17:都注意到了写景的顺序。
生18: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19:都运用了联想与想象。
生20:都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参与。
生21:都营造了意境,做到了情景交融。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当然,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之外,要做到“文从字顺”,还需要注意声调的韵律,语言的对称,标点的恰当等。尤其要跟大家指出的是,每篇文章的写法是因人而异的,方式方法的使用不能只信奉一个程式,要会变通,会灵活处理。
五、归纳小结,凸显理论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从字、词、句、段、篇几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做到“文从字顺”。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分解呢?这是因为,词语组成句子,句子构成段落,段落汇成篇章,哪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出了问题都会使文章失色。打个比方吧,如果说文章是一台机器,词、句、段就好比是大大小小的零件,只有大大小小的零件相互配合协调得当,机器才会正常运转。就这一节课的内容,老师总结出了八条要求。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把如何做到“文从字顺”一起大声地读出来。
(屏显7)
一是准确使用词语;二是选择合适句式;
三是注重感情色彩;四是关注修辞手法;
五是理清写作顺序;六是做到情理并重;
七是运用联想想象;八是协调段落关系。
六、布置习作,增强实战功能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作文训练点是“文从字顺”,“写作实践”所给三个训练题均是景物(情感)写作。结合单元写作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布置一道相关的作文题,请同学们下节课完成。
(屏显8)
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请以习见的任一景物或一年四季为对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指导:
1.细致观察,描写出写作对象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3.“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景中含情,情真意切。
4.写完后,用朗诵的方式自己读,请同学读,达到文从字顺。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建初级中学;433300)
(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子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