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慧娟
让作文课告别无趣
◎ 康慧娟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趣味”是人类创造一切的原动力:“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生产许多毒害的物质哩。”
每个生命都有着言说的欲望,倾诉的需求。潘新和先生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教师在作文课上,不能无视这些,而要善于激发学生原本具有的言说欲望和倾诉需求。
趣味是作文的原动力,基于这一观点,作文课也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趣味。但是,现状并非如此。笔者曾观摩过不少作文公开课、展示课,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无趣。具体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讲些基本不能派上用场的写作知识,讲完后让学生当场练习,学生表情冷淡地按指令一步步完成着教师的要求;二是教师上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声光电色全部上场,学生也很配合,时有精彩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冷静思考后会发现,课上的“亮点”与作文基本无关,学生的精彩也与教师的指导基本无关,换言之,学生在这类课上并没有获得作文的有效训练与真正提升。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上有真正的收获,因此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课堂深处的无趣。公开课、展示课仅仅是作文课的一种形态,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反思。
1.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生趣味。
一位教师执教《学会景物描写》,以教材上梁衡的《夏》一文为例,将课文重嚼了一遍,总结出比喻、拟人、衬托、融情于景等表现手法,接着要求学生运用这四种手法来描写冬天。学生认识了四种写景手法是否就能立刻“搬运”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姑且不论。笔者在课上发现学生表情冷淡,兴趣全无,这与教师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有关——现在的学生与梁衡《夏》中所描写的景物有距离感,且一下子由夏入冬,缺少写作内驱力。
2.教师缺少学生立场。
王蒙在“中华杯”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会上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每次习作都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命题,终止于教师的批改,根本没有学生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王蒙先生虽然说的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但又何尝不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写照呢?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力越强,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弱。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曾听一位教师上《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课,该教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先出示学生写的一个片段,找出不足后,教师出示了自己修改的语段。依此类推,教师出示第二个学生片段,讨论,再出示教师的改后语段。第三,第四……PPT一直播放了十组语段。播放完了,课也结束了。且不说学生的写作能否仅通过认知性活动得以提高,单是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课堂变得沉闷无趣。
1.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喜欢将名家美文、经典语段拿来做示例,这就如同请跳水世界冠军给跳水爱好者作示范一样,虽然示范动作很漂亮,但对初学者的意义并不大。当然,记住美文美段中的语言范式,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如果换成略高于学生写作水平的示例,就容易激发学生“跳一跳”的积极性。
除了出示的材料贴近学生外,讨论的话题、写作的对象等也应该贴近学生,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袁源老师借班上《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课,课上先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作为感动班级的人物,在大家一致推选王腾飞后,袁老师并不急于认识王腾飞,而是让学生们描述王腾飞的外貌,帮助袁老师认出他。陌生的教师已令学生平添一份好奇心,教师想认识写作对象王腾飞的求助又无形间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加上王腾飞恰是大家喜爱和钦佩的人,所以课堂上几乎人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都在主动、热情而认真地描述王腾飞的模样。
2.营造有意义的写作情境。
情境的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但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不能为求趣味而营造情境。徐飞老师上《如何写好人物心理》一课,设计了“明天,放假了”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写出放假前一天的心理。这一心理情境为学生所熟悉,且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挖掘,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争相发言的场景。据徐老师讲,他为创设这一情境,苦思冥想了一天一夜。其间,想过的情境有:试卷发下后、考试作弊、与父母发生冲突、一个人在家、做错了事想隐瞒、上学快迟到了、被好友冤枉、课上的紧张……但这些情境又被一一否决,因为有的情境不具有普适性,有的情境诱发的情绪较为灰暗,等等。营造有意义的写作情境,是课堂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师的重要考验。
3.将课堂总目标进行有效分解。
趣味,不仅来自于内容、方式等有趣好玩的事物,还来自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趣味,往往是因为他在其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以郑桂华老师《描写的奥妙》一课为例。
●投影“双鸭戏水图”,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进行描写。在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描写应具备的三条基本要求: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
●参照这三条标准,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交流时借助学生作品,明确还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
●投影黄昏湖边的风车的画面,要求学生进行描写。在交流时借助学生作品,明确描写复杂的场景应注意层次和重点。
郑老师将描写的总目标分解成三个小目标:“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和“描写复杂的场景应注意层次和重点”。这样就化难为易,且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体验,发现并总结这些描写规律。
4.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提升。
写作是一种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训练、提升。教师在准备写作课时,应善于将写作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训练活动。王尚文先生指出:“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学好语言,这是关于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非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是为学习语言而使用语言,把这一客观规律完全颠倒过来了!而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却是在真格儿的生活中真格儿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真格儿的思想情感,满足真格儿的生活需要,自然能真格儿地学好语言。”
向浩老师在执教《如何写好喻体》一课时,设计了丰富有效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趣味盎然的写作状态。学生在阶梯式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请看他的课堂活动设计:
●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外貌特点,然后选肚子、脖子、眼睛中的一处,写一句比喻句。
●以《围城》中的一句比喻句为示例,出示垂柳图,要求学生选择比较陌生的喻体来写。
●仍以《围城》中的一句比喻句为示例,以垂柳图为对象,要求补上喻体的性质特点或运动状态,写生动形象。
●仍以垂柳图为对象,调动不同感官,多角度来写,写丰富饱满。
让作文课告别无趣,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等等。欲上趣味课,先做趣味人。让作文课告别无趣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应该成为有真性情、真趣味的人,用教师的趣味激发学生的趣味。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