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利率未市场化、投融资体制不发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不发达,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本身主动性强、乘数作用、宣告作用等优势,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一直是我国青睐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备受学者的关注。已有文献大多从存款准备金政策本身研究使用该政策的原因和有效性分析,忽视了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因素,且并未提出提高政策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而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通过分析GDP%、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对应于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阶段的走势,得出GDP 增速的走势受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而第二产业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制约着存款准备金对产业增加值的控制力。信息不对称同样制约存款准备金率对产业增加值的控制力。从而针对这些发现,提出创新性建议。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1]。其运作机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上升→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升高→投资、消费支出减少→产出减少[2]。
2006 年7 月至2015 年3 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40 次,其中上调30 次,下调10 次。
2006 年7 月至2008 年6 月,大幅上调阶段。2003 年以来,中央银行为了冲销因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过多基础货币的不利影响,逐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国内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缓解通胀,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从2006 年7 月到2008 年6 月,中国人民银行采取适度从紧的基调,因而这一期间连续18 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提高到17.5%。
2008 年9 月至2008 年12 月,连续下调阶段。2008 年9 月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这使中国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为消除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中国经济走入衰退,人民银行在2008 年9 月以后连续4 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10 年1 月至2011 年6 月,不断上调阶段。2008 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下调准备金率。09 年,虽未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国内面临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存款比率高,贷款又过热。为了控制反危机措施过度扩张带来的通货膨胀,2010 年1 月至2011 年6 月,连续13 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更是一度高达21.5%的历史最高值。
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5 月,小幅下调阶段。在抑制经济过热起到一定效果后,随着央行外汇占款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下行压力凸显,为促进经济增长,2011、2012 年下调法定准备金,大型金融机构从21.5%下调至20.0%,中小金融机构从18%下调至16.5%。
2012 年6 月至2014 年3 月,并未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为保持适度流动性,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组合,而并未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14 年4 月至2015 年2 月,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目的是加大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基于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分别对应于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的不同阶段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6 年第3 季度至2008 年第3 季度,GDP 增速受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小,仅2008 年第1 季度的GDP 增速有所下降,而后又回调。2008 年第4 季度,GDP 增速仍顺势下降,不受下调的存款准备金影响。2009 年第1 季度,GDP 增速仍降到最低点,随后3 个季度GDP 增速开始回升。2010 年第1 季度至2014 年第1 季度,GDP 增速整体下降,受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大。2014 年第2 季度至第4 季度,受定向下调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GDP 增速小幅上升,但GDP 低速运行。
从GDP 增速走势图看,存款准备金政策长期运行非高效运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6 年第3 季度至2008 年第3 季度,仅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在前6 个季度受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出现小幅下滑的趋势,而后上调。而2008 年第四季度,仅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仍上升。2009 年,全年的增加值增速处于回升的调整状态。2010 年第1 季度至2014 年第1 季度,第二、三产业受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第一产业大。2014 年第2 季度至第4 季度,受定向下调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小幅上升,但低速运行。
由此可知,三个产业增加值增速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反应均存在滞后现象。第二产业增加值波动最大,对GDP%走势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相对第二、三产业运行平稳,但运行趋势与存准率基本相同。第二产业对变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敏感性较差。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第二产业的控制力出现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GDP 增速的走势受第二产业的影响大,第二产业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制约着存款准备金对产业增加值的控制力。如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以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被列入了产能过剩的黑名单,而这些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以钢铁产业发展史为例,融资式、高负债经营的钢材贸易,钢材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市场主体的信心,钢材价格的走低使得资本避之不及。钢贸危机使银行将大量闽东籍人员拉入信贷黑名单,这导致与钢贸无关的部分企业倒闭和破产。可见,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及相关行业失去控制力,乘数作用下降。
2.利率市场化进程艰难。2002 年汇率改革引起的利率市场化初现,2007 年公开将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探索,2013 年贷款利率下限的完全放开,2014 年存款保险制度的试水,存款利率上限的逐渐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从大额到小额,从贷款到存款利率的放开,实为艰难。此前,我国长期以来的利率未完全市场化,使得投资人手中的资本无法顺畅转化为实质资本,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受阻,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对有关信息了解是存在差异的,掌握信息充裕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匮乏的人,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产生的代理人问题、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制约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如投融资体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行效率低,使得投资人手中的资本难以转变为实质资本,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受阻,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1.货币政策传递的时滞。货币政策传递时滞[4]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2.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受阻。第一,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乘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不仅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还受到基础货币、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既受到中央银行行为的影响,也受到政府、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等其他方面行为的影响。第二,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管理,减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约。如通过资产的变现作为流动性的补充。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宜日常调整。第一,由于存在告示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日常调节会影响企业、银行、个人对中央银行决策能力的信任,使得公众难以做出合理的投资、消费决策。第二,虽存在滞后现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整体对经济的波动较大,不宜日常调整。
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失效的原因。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及征信体系完善、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存款准备金政策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可控性建议。
1.探索产能过剩解决路径。产能过剩行业应加强材料储备,积极寻求企业兼并重组机会,探索低能耗、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以求可持续发展。
2.扶持新兴产业占主体的中小企业。目前,中小企业占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体。在加大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扶持中小企业是关键。信用担保机构、P2P、小贷公司、农村发展银行等均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体制。但中小企业的信用低、信息不对称、违约惩治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融资效率低。第一,完善企业及个人征信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普及征信活动,加大征信力度,拓展征信内容,对少数边远地区实行特殊征信体系。第二,并完善拓宽中小企业的退出机制,如兼并收购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一,完善我国的债券市场,积极创新债务融资工具,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业务的实力储备。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有国债、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有CP、SCP、PPN、ABN、MTN、并购债等。第二,与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如SLF(常备借贷便利)、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供应链自助借贷结合便利。供应链自助资金是在存款准备金政策运作上的创新,包括资金来源和去向方面。供应链自助借贷结合便利基本思路是:所有供应链上的原料商、制造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相关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定期缴存适当合理的可变额度受保资金到商行,商行将资金按供应链分不同账户提交一部分给央行,其余给保险公司用于无风险、低风险投资。个人提供方面,可以体现在部分合理的税收方面。一旦某条供应链上的某个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在某一限额内,动用供应链自助资金,超过限额采取借贷便利。此工具是企业、银行、保险、税务局、央行运用供应链及产业链集合力量解决企业流动性危机,使各微结构产业健康循环可持续发展,且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第一,逐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水平,商业银行的吸储成本低于资金上存的获利,可能致使超额准备金率偏高,部分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第二,差别准备金制度进一步改善。目前,差别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随着金融深化,利率逐步市场化,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务综合化趋势明显,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是各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备受关注的问题。差别准备金率指标公式还可考虑经济增加值(EVA[5]=银行税后营业净利润—全部投入资本成本)、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RAROC)[6]等反映盈利状况指标,盈利状况指标不仅是风险评价的一个指标,而且相对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更能反映银行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情况。第三,因第一产业增加值低但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敏感,所以定向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具有小微企业、“三农”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支持。
[1]、[3]、[4]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112、122、201-204
[2]张竞月.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分析[J].财经论坛
[5]、[6]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