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庆陆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教育局教研室;330600)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不经意间,我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了30余年。从最初的埋头苦干,到今天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教研员,我始终专注地在教研之路上行走,投入地寻觅着教育的理想,执着地追寻着事业的幸福。
我的家乡是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高安市。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梁启超先生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我们兄弟个个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都养成了勤劳、节俭、忠厚、实干、坚韧的性格。
1982年,我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自愿申请来到远离家乡的靖安县,被组织分配到最偏远的山区学校——中源中学。中源乡距县城78公里,境内高山耸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自幼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对此甚是惊叹。
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一天只有一趟去县城的班车。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回大雪封山,我们一连20多天餐餐吃土豆;班车无法上来,只得靠步行35公里到奉新县上富镇坐车回乡过年……
中源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一幢简陋的校舍,教室的窗子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没有院墙,没有操场,没有图书馆,只有三个年级六个班,二百余名学生。学校十多名教师,多半是老民办教师。简陋的条件,闭塞的环境,限制了教师们的视野,大家习惯了“满堂灌”。凭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对山区孩子的热爱,我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我知道,语文不管怎么考,作文一定是大头。所以,我就专研作文教学,狠抓作文批改。我觉得,只有通过精批细改,学生才会慢慢掌握写作技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于是,面对堆积如山的作文本,我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辞辛劳地批阅学生的习作,常常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一本又一本地认真修改、批注,从标点符号到错别字,从病句到布局谋篇,仔仔细细地批改着,工工整整地写下许多眉批,又动情地写下总评,再分别就文章质量与书写水平打分。
同行看了很赞叹,领导看后更满意,我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甚是高兴。
当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看见成绩好的学生认真地看批改意见,而大多数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把作文本丢在一边时,我失望了。
找学生一了解,我才知道,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的。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认为自己的写作成果没得到认可,也就无法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于是,我就利用晚自习及其他空闲时间,当面批改学生作文。先听学生写作前有哪些想法,理清习作的思路。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我听。有时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就能发现不少问题呢。文字通顺了,才能解决其他问题。当面批改,还可以避免教师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家门前有一片稻田,春末时节,每当夜幕降临,石鸡就会不知疲倦“啯啯”地叫唤着。”在我的知识储备中,石鸡是一种鸟,它的叫声似“嘎嘎嘎……”或“嘎拉,嘎拉”声,怎么会“啯啯”叫唤呢?所以认为他写错了。这个学生解释道,这是一种蛙,不是鸟。经了解,我才知道它的学名是棘蛙。我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能老是自以为是,板着面孔批学生的习作,要注意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学校没有什么教研活动,多少疑问,多少困惑,大多靠自己摸索解决。白天,认真上课与备课;晚上,仔细批改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我所教的班语文成绩在全县同年级80多个班中排第6名,第二年排名第5,这在山区学校是前所未有的“奇迹”,令同事和领导刮目相看。1984年7月,不到23岁的我被县教育局任命为中源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只会苦教,只会要求学生苦学。是啊,这不是好办法,那教学之路该怎样走下去呢?
1985年11月上旬,原宜春地区教研室和新余市教研室联合在宜春市举办了“秀江之秋”中学语文教研周活动。我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向校长提出参加会议的要求。要知道,前往宜春路途遥远,十分不便,而且我所在的学校办学经费奇缺,多少年来没派人去外地学习过。没想到,校长马上同意我去,我真的无比高兴!
待我赶到宜春报到的时候,旅社已经没了空房,我只得住在过道里搭的一个临时床铺上……虽然这是第一次到宜春,但我一心想着学习,顾不上去逛街与访友。
会上,钱梦龙、于漪、王问渔、刘国正、陆继椿、章熊等13位专家以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教学实践,分别就语文教改的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名家经验,字字珠玑;良师教艺,多属创新。第一次听到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第一次知道了“观察是作文的起点”,第一次领略了“作文教学有技巧”……所有这些让我眼前一亮——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能参加这次活动,对我这刚刚走上讲坛的年轻教师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它对我的成长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回到学校后,我也试着进行了一些教改,诸如“作文教学从观察入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都收到一定效果。之后,我被组织调到水口中学任教导主任,再后调到香田中学任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但我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我购买了《写作词典》,用铁笔与钢板将精彩的文学片段刻到蜡纸上,冒严寒,斗酷暑,油印出来发给学生品读欣赏;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写作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我带着他们观察校园的建筑、附近的桥梁、田野的水稻,带着他们去春游与秋游……然后,我与他们一道写文章,分享写作的快乐。
我又想,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就像一个军事指挥官缺乏军事理论一样,那要走许多弯路,付出多少代价啊!于是,我利用一切时间来自学:当人家在打扑克的时候,当人家在搓麻将的时候,当人家在痛饮的时候,当人家在闲聊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扭亮那伴随我无数个夜晚的台灯,尽可能地多读书。其中,有两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黎世法著的《论中学教学方式最优化》;二是饶杰腾、王问渔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它对我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农村任教十年,条件的确艰苦,生活的确单调,但我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这让我终生受益。
写作隽语
▲教师应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可笑,甚至会觉得学生了不起;蹲下来看学生,才会理解学生,才会为他们作文的点滴进步感到快乐,才会做到恰如其分地赏识学生习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诱导他们乐写,多写,善写。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用眼、用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让学生学会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要百倍关爱与培养学生的激情、想象、创意、童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自己温馨而浪漫的梦。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的空间、自由表达的平台,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写得一手好字,将使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经验告诉我们,书写漂亮、卷面整洁的考场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结构不清的作文,无形中就会被多扣几分。
1992年9月,我调入靖安县第三中学任教。这里人才济济,教研氛围浓厚。此时,我也觉得,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书,不会进行教研,顶多是个“教书匠”。
所以,我首先想到要努力发表教学论文。写什么呢?
那年,我教初一语文,觉得学生在作文中很少运用拟声词,从而影响了语言的生动性,而教材对拟声词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当、轰隆隆等。”如果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授,恐怕大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不甚了解。
我搬来初中6本教材,把每一处的拟声词找出来,然后归纳分成4类,并找出名人作品中的拟声词例子,分析其成功的表达效果。结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在作文中也能较好地运用拟声词了。我对此进行整理,撰写成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小论文。论文初稿完成后,我没有急于投稿,而是再三斟酌,多余的字句一定删去,做到眉目清楚,结论中肯。论文定稿后,我用16开稿纸抄写,字迹美观,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该往哪里投呢?思来想去,先不投那些核心刊物,应该从本省的刊物出发,对,《初中生之友》!我投了,我中了!全文刊登在1995年第5期上,尽管只有40元稿费,我却兴奋了好几天呢!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连续在那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让编辑记住了我,并开始向我约稿了。
后来,我被组织调入县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中学语文教研,这样我就更有机会静下心来从事教研了。
2003年暑期,教育局局长找我谈话:“靖安中学初中部缺一个语文老师,你能兼着上课吗?”我二话没说答应了。
我仍然重视作文教学,借鉴别人的合理做法,设计了一份《作文互评自改表》。有的教师曾设计过作文批改表,让学生依据批改表来批改作文,但表格内容既简单,又空洞,如“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是否生动”等,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最后流于形式而已。
为了让《作文互评自改表》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操作过程:
1.教师将作文本分发给学生。分发的作文要兼顾水平的高低,本组的学生不批改本组的作文,便于他们放手批改。
2.先让每个学生独自修改(15分钟)。之后,将有疑问之处拿到组内讨论(5分钟)。然后由组长收集作文本和《作文互评自改表》,交给习作者本人(组长应轮流担任,以避免出现“精英学生”,杜绝其他成员产生依赖、懒惰心理)。
3.由习作者对照批改者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写出对批改者的反馈意见(15分钟)。然后,将作文本和《作文互评自改表》一起交给批改者。
4.批改者对照习作者的意见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哪些地方的修改得到习作者的肯定,哪些地方需要进行调整(5分钟)。再将作文本和《作文互评自改表》一并交还习作者。
5.习作者最后进行反思,把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对比,看看有哪些进步的地方和值得注意的方面(5分钟)。
6.课后,教师浏览学生习作及《作文互评自改表》,用饱含真情、欣赏、赞美的评语,唤起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并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诊断”,并分类归纳。在下堂课进行点评(10分钟左右)。点评时,应以表扬为主,将一些优秀的作文及批改认真的《作文互评自改表》展示给大家观看,激发习作者和批改者的热情。最后,把学生习作及《作文互评自改表》发还学生,让他们再次进行反思领悟,并注意保存好每次的《作文互评自改表》,作为自己借鉴的材料。
这种让学生互评自改的方法具有较多的优势:
首先,让学生及时互评自改作文,大大地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的时间,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或隔阂。在互评自改活动中,学生对作文不再是“写完交卷了事,批改交给老师”的作者,更多的是以读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随着这种活动次数的增加,学生会自觉地在立意构思、过渡照应、遣词造句等方面下功夫,并使作文日臻完美。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其次,互评自改不仅回归了学生改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实现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还提高了写作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互评自改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肯定他人;学会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品位快速地提升了一级甚至好几级,为其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最后,教师以鼓励作为一剂良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恢复了学生的自信,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努力的肯定,带给学生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快感。基于此,每次作文及作文批改都可设立若干“最佳作文奖”与“最佳批改奖”,并将有关材料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中。
随后,我把这些做法写成《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的新尝试》一文,2006年第4期《语文教学研究》杂志全文刊登,引来全国各地许多教师的关注,并向我请教具体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同行采用,那自然是无比幸福的。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差,而许多教师又束手无策。我根据自己学写行书的经历,就此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解决的办法。2003年12月,我负责主持的课题《指导学生写行楷字的研究》顺利地通过了省课题基地办的评审而立项。我选定一个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诸如调查研究、集体讲座、手把手教学、召开家长会、举办写字心得交流会、开展手抄报比赛等,全班学生的写字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还撰写了有关写字方面的论文及调研报告,都在省市获奖。后来,该课题在省课题基地办顺利结题了。
在做好教研室工作的同时,我仍然经常到学校去上示范课,最多的仍然是作文指导课。一般人上作文指导课,较多的是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包括如何选材、如何结构篇章、如何使用修辞手法等。我则更重视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一是要有观察意识,生活处处可作文;二是要有写作冲动,而不仅仅是一种“作业”;三是要有敏感之心,小事也能写出大文章。
2011年秋季,我在上鲁迅《风筝》一课时,认真琢磨了他之前写的《我的兄弟》一文,觉得如果将两文进行对比,就能从中得出写作记叙文的有益启示,于是仔细备课准备到学校上一堂有特色的作文指导课。此时,靖安三中张艳老师获准参加全省的一个评选活动。我就推荐此作文指导课让她去参赛,并定名为《将关键处写具体》。结果,这节课得到评委和与会者的高度肯定,她也因此获得“江西省十佳初中语文教师”称号。2012年4月,我再次指导她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活动,《将关键处写具体》荣获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
有人说过:“做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你就成功了。”同样,如果把作文教学做到极致,做到完美,我们也会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