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腊梅,刘 毅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解读
罗腊梅,刘 毅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现在和未来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理解,从制度性权利的外部他者认同和心理性认同的内部自我认同的两个方面有助于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具有的多重身份和自我迷失特征,以此来建构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
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多重身份;自我迷失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其中包含了制度性的权利和心理性的认同两个组成要素。其中权利表示着一种法律地位,而身份认同则是对权利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在法律地位之外的另一种社会感知。”[1]因而,制度性权利和心理性认同可以理解为教师生存状态的两个重要维度。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现在和未来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围绕着教师这一职业和角色展开,这种“处方式”的研究视角何谈从根本上唤起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觉醒。因此,笔者尝试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理解,从制度性权利的外部他者认同和心理性认同的内部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来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并提出高校青年教师身份制度化的建构思路。
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确认身份的需要。对于教师身份的确认,学界普遍是从教师的定义入手,认为教师是指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人的专门教育工作者。教师是一类人的集合。广义而言,作为社会角色,教师泛指所有能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人;而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并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类人。与“教师”这一概念相联系的是“教师角色”。显然,教师角色更注重教师的行为特征。而这一系列行为特征正是由教师的身份属性所决定的。换言之,教师身份决定了教师角色,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诠释。
(一)国家对青年教师身份的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第一章第三条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并在第四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
视和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师队伍数量急速扩大,青年教师比例已占高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从国家的政策话语分析来看,教师的身份界定是清晰的,对教师的权益保障也是明确的。教师队伍的质量对教育工作的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才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二)高校对青年教师身份的认同
伴随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不断得到加强,高校开始认识到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诸多因素中的关键因素。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的成熟、专业化发展的实现和身份的认同均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对高校而言,这里应当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教育机构,也应当是让青年教师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幸福之地。但是现实确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在现实的高校中,每位青年教师从入职以后,对所处的高校就产生出不同的情感,或喜或恶,或愉或忧。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生活中,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一群体进行身份标识,将其划拨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或是表现一般者。正是这些特有方式的身份确认让青年教师最初入职时所产生的自我独特的身份感日渐减弱,直至被逐渐“瓦解”殆尽。
高校“官方”公布的身份标识占据主导,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评判等级依据主要是教学评价和科研成果两方面,而科研成果是首要评判要素。这种由高校对青年教师身份进行所谓的客观界定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普遍形式。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力,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科研工作。然而高校的教学评价通常包括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形式大过于内容,评价过程雷声大过雨点,结果反馈显得微弱。青年教师虽然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主力军,但是所得远远无法与资历、职称、行政职务高者相比。
“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才是教师。”[2]当前,80后青年教师成为高校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主流状况是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强,在职业选择多样化的背景下,能够选择高等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说明其对教育事业是有信心、有向往的。研究发现,“68.6%的青年教师表示喜欢教师职业对其选择教师职业有重大影响”。[3]同时,在高校入职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能够跻身进入,说明其是具有实力和水平的。80后为主流的青年教师表现出思想积极、工作热情、适应性强、具有相对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自我塑造和自我反思能力、易于接收新生事物、接收信息渠道广泛等特性。然而,随着高校工作经历的增加,青年教师所自有的身份认同被逐渐“瓦解”,接受高校“官方”的身份标识。由于科研成果标准的可量化和教学质量的难量化的重要差异,高校青年教师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为了获取所谓的“官方”身份标识,他们功利性地参与各项工作活动,出现“重个人轻集体”、“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出现这些现象迫切需要提高心理性的个体自我认同和群体自我认同,发掘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教师个体通过不断提高的个人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的身份和地位,因这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的需要而产生的成绩往往被看作赢得地位以及提升自信的重要来源。
作为高校一线工作的主力军,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常自比为“工蜂”。“工蜂”在蜂群中占绝大多数且承担了整个蜂群全部劳动。他们弱小,但有力量,虽有集体协作,也有独立作业。这些具有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了高压人群,他们的压力主要表现为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低。科研任务是首要压力来源。由于绝大多数高校将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报课题项目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因此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青年教师的科研时间显然不够用。之前高校教师“铁饭碗”的格局已经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被打破,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晋升职称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成为高校职业生涯的头等大事。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以及课题申报都无形地向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学界的精英倾斜,高校青年教师能够获取到的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也是很小一部分。此外,高校教师的名声很好,然而青年教师确囊中羞
涩,唯一值得骄傲的便是社会所认为的“稳定”。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相比一些其他行业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高校教师的相对经济地位不升反降。
因此,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迫切需要身份认同。这种对青年教师施加的种种压力,是对教师作为人的“人性”的忽视。高校规定科研成果与晋升职称和职务挂钩,随之带来经济收入增加,从更大利益考虑,青年教师顺从地选择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发展道路。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满腔热情和斗志,却逐渐被种种压力消磨得迷失了方向。一旦短期内不能达到高校的认同规范,他们就会通过其他途径塑造自己新的身份,让自己的身份更加复杂化,使得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在高校工作时空之外获取一种令其自我安慰的身份荣誉感。例如,他们参与或举办各类培训班获得可观的收入,他们利用周末假期与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获取报酬,等等。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处于事业和人生的起步阶段,职称和职务都较低,工资收入也是较低水平,教学工作、课题申报、晋升职称和结婚、买房、子女教育、赡养父母等各方面压力很大。然而,他们的精神压力就出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经历的由传统“以人为本”向“规范化管理”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在规范化管理的模式下,教学工作量首先被量化,这也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各高校的青年教师事实上担任了绝大多数的教学工作任务,越是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课时定额就更高,有的已经达到20节以上。其次,科研成果被量化。论文发表等级与质量不仅仅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还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声誉的高低则是影响到考生报考的招生问题。高校青年教师只能顺从于这样的量化规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仅要交出高质量的论文,而且要交出高额的版面费。
同时,课题立项也成为高校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接受各级评估的重要指标。高校青年教师已俨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术研究,一门心思做学问的时代受到威胁,“搞关系”和“找门路”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完成量化的科研成果的新要求。在量化的考评机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看到的是迷惘,他们最初的热情和斗志已减弱,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憧憬和向往也逐渐减弱。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是一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同时他们也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或教师、或丈夫、或妻子、或儿子、或女儿、或爸爸、或妈妈等等,拥有着不同的身份。在高校层面的话语体系中,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量成为确认青年教师身份的重要标准。以此为标准,高校青年教师类型可以划分为四类:即教学工作完成好且科研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完成好但科研成果一般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完成一般但科研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均一般的青年教师。仔细分析“教学工作好且科研成果突出”这个身份标准时可以发现,“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而“科研成果”则是体现教师学术能力的标准。在这四种青年教师类型中,青年教师要想成为高校场域中的领头羊,教学工作好是必要条件,而科研成果情况只是一个充分条件。
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的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标兵,他们具有优秀青年教师的身份资格,由于他们备受高校的赞誉,因而作为教师群体的标兵得到表彰。教学工作好但科研成果一般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深受学生爱戴和同事好评,但是确因违背高校规范化管理模式的要求而不受重视,例如有些青年教师因不能完成论文发表数量要求,萌生离开高校教师队伍行列或将精力投入到课外的培训班教学工作中的消极想法,结果出现教师资源“隐形流失”现象。教学工作一般而科研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在学生评学、同行评教中表现一般,甚至比较差,但是也可能赢得学校的偏爱,同样可以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表彰。教学和科研成果均一般的青年教师,处于教师群体的边缘地位,但是这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他们往往希望获取一种平衡,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取两者平均。上述的四种高校青年教师类型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青年教师身份,而其中那些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都一般的青年教师,虽然所占比重较大,但却往往成为被高校忽略的一类群体。
“认同是一种处于历史变化之中的未完成的、具有过程性的,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的多元构成,其核心是‘我们会成为谁’。”[4]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对自我身份认同,建构这一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预言。能否建构积极肯定的自我身份认同将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能否形成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影响该群体的队伍建设状况,并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是青年教师在主动与被动之间不断交错的过程。在身份认同的影响下,青年教师在主动思考“怎么看待自己”的同时,也被动地接受“别人怎么看待我”。笔者并不否认青年教师主体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更倾向于从国家和高校的宏观角度来探究如何实现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有效合理建构。一方面,国家和高校赋予了青年教师“教师”的身份;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工作于高校这个时空之中,处在教师群体之中,其“教师”身份才得以充分彰显。因此,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一定是基于高校时空的一种自我建构。青年教师作为“动态的个体”,是可以不断发展的主体,其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取决于青年教师对所在高校的一种认知。
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量化要求以及营造的挑战竞争氛围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在高校中,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身份地位是个体在其社会生活中身份地位的一种缩影。对高校而言,“未来高等教育可能是什么样的状况”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进而需要思考“高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青年教师应该如何成长”。当今高校需要反思一件事,即如何让高校成为令青年教师始终满怀热情且深感幸福的生存之地。为此,高校首先要加强与80后为主流的青年教师的沟通,转变观念,采用观摩学习、座谈研讨、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教育;其次,避免用过于量化的标准来衡量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注意区分层次和重点,日常学习教育与专门培训相结合,突出个体优势和特点,尊重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人格,树立青年教师群体中的优秀典范,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资源的作用;第三,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切身难题,改善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水平,营造良好氛围;第四,不断改善他们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使其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第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压力,积极努力为其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2]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4):34-37.
[3]朱新秤,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5):58.
[4][英]吉登斯,A.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8.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The Interpretation of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Identities Based on Identity Theory
LUO Lamei,LIU Yi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20)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 are the fresh troops pushing forward higher educat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the crucial strength witnessing current and futur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To research the survival state of these teachers is an essential issue.Thus,based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identity theories,it is effective to interpret university teachers’identities,find out their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self-lost characteristic and further think about identities construction,from two aspects:external other identity of institutional rights and internal self-identity of psychological identity.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identity;multiple identities;self-lost
G645
A
1674-5485(2015)06-0107-04
201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知识性人才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14SKS47)。
罗腊梅(1981-),女,重庆璧山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刘毅(1979-),男,四川乐山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