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市第二小学(735211) 王会玲
“有效质疑”为严谨的数学课堂添光彩
甘肃玉门市第二小学(735211) 王会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效质疑,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的易错点、学生学习的认知点,并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获得真正的发展。
有效质疑 兴趣点 生长点 易错点 认知点 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激疑启思呢?我觉得教师的引导要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时,这时教师再给予适时的点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是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教学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比较大小”一课时,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猪八戒分西瓜”故事进行导入:“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猪八戒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他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于是对悟空说:‘西瓜是我摘的,我可要吃西瓜的八分之一。’孙悟空听后高兴极了,立刻就答应了。”然后我假装疑惑地问学生:“孙悟空听了为什么高兴?究竟谁吃得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聪明的学生给出了答案:孙悟空吃得多……其实,学生学习中的成功,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需要,使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一个班集体中,几十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计算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把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一课,在教学“15-9=?”时,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先指名学生回答:“15-9=?”生1举手回答:“等于6。”我首先肯定他的答案是对的,再问全体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生2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因为9+6=15,所以15-9=6。”生3:“我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生4:“我把15分成5和 10,先算15-5=10,再算10-4=6。”生5:“我是通过计数棒计算的……”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哪种计算方法好,速度快?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和辨析后,大家的注意力落到了生2和生3的算法上。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探索,优化算法,这种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专心倾听,时时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及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我深有感触。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探索与发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一课时,我在拓展提升环节设计了以下的练习:(1)182-52-48;(2)182-52+48。部分学生应用运算定律a-b-c=a-(b+c)进行计算,发现两题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82,而有少部分学生计算第(2)小题的结果是178。于是,我故意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呢?请聪明的同学评价谁对谁错。”一生回答道:“结果178是对的,因为第(2)小题中是加48,不可以套用运算定律a-b-c= a-(b+c),所以计算结果82是错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因错误的思考过程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我首先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去“跌跤”,等学生暴露问题后,我再给予指导和解决,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数学教学中,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非常重要,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发展的桥梁,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个桥梁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地探索未知领域。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有学生说:“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思考片刻之后,有学生回答:“因为假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所以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1是不是假分数呢?刚才有同学告诉老师,1的倒数还是1。”学生顿时醒悟了:“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可见,课堂中,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认知点进行教学,会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进行估算:“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那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生1:“比2200分钟多。”“说说你的思考方法。”……生2:“约2400分钟。”我追问:“说说你的思考方法。”……生3:“要2394分钟。”我吃惊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赶快教一下我们。”生3:“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14×20= 2280、114×1=114,所以2280+114=2394(分钟)。”我评价道:“你真棒!如果用以上几位同学的方法仍想不出来时,还有其他方法吗?”我等了两分钟后,说:“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方法,你们会吗?”我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当写到一半的时候,就有学生举手要求上台板演。等该学生板演后,我又让他说明算理,并在他说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其实,前两个同学的回答是用前两个课时学习的估算与口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巧妙地把“疑”设在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的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舞台,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让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让新知在对话中生成,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获得真正的发展。
(责编 蓝 天)
G623.5
A
1007-9068(2015)0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