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310000) 陈 燕
心理学指出,人的记忆分表层形式和意义形式,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靠单项的语言刺激,只是大脑皮层的长时记忆,在进行应用时无法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而开放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创新的行为更能带动输出链的润滑与畅通。
黄慧教师在执教《Insects》一课时的“Is the spider an insect?”这一开放性问题,旨在让学生活学活用。英语教学的宗旨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一节课对insects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昆虫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基本特征等知识,并能通过这些所学知识判断spider。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更发散了学生思维,让思维的火花在飞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得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力应在自然创设的语境中发展和拓宽。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生动、贴近实际的语境,创设身心放松、能展示自我价值与语言素养的英语氛围,为学生创造交际平台,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大语境中。刘飞雪教师执教的《We’ll see lots of stones》通过大量千奇百怪的图片欣赏,创设千古谜团的stonehenge(石阵现象),教师巧设悬疑语境,让学生带着神秘与刺激感一步步走进文本,挖掘谜团。学生在不经意间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It is five thousand years old.No one knows why people built this.It’s a mystery.” 等 科 学 知 识 。 再 由“Maybe you will solve the mystery”激起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进行学习、体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钟蓓蓓教师在执教《My bug》时巧设三步任务单:第一,个人单词检测。第二,小组合作创编儿歌。第三,全班分享儿歌。以具体的任务形式为学习动机,以小组合作、全班分享为展现形式,分层递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加大语言实践的活动量。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合作意识,在创新中体验创造力,在合作中收获语言习得带来的成就感。
一切的学都是为了用。陶行知先生推崇“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的思想。这一思想贯彻到小学英语课堂,就是要以生为本,快乐地学,自如地运用。
课堂上我们常通过 warming up,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activities来为输出做准备;以唱一唱、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为趣味游戏;以开火车、同桌操练、小组合作、全班分享等形式做输出载体;以情景对话、复述语篇、表演课文、读写创作、辩论演讲为语言输出平台;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在大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逐步从琐碎的单词,到简单的句型对话,再发展到完整语篇的表达与写作创作。在师生、生生的循环互动中将听说读写技能最大化,最后回归生活、用于生活。
语言素养是人文素养、语言态度、思维品质、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语言素养的提高是随着语言的学习而逐渐培养起来的,语言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田湘军教师在执教《Dumpling》一课时,打破常规听力活动,尝试open listening activity(开放式听力活动),不设置任何问题性任务,纯粹地listen(听),纯粹地take notes(记笔记),在小组讨论中完善学生间听到的信息差异,互相补充听力资源,在复述过程中完善听力内容。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逐步呈现,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养成打牢根基。
Rubin(1987):“学习策略是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黄慧教师执教的《Insects》,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将复杂的学习任务与知识难点提炼成语篇《A busy bee》,再引导学生从语料中提炼语言支架,分解语言输出难度。学生习得“渔”的方法,小组自主展开活动。从了解昆虫的构造,到整合语言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探索写作,最后资源共享,完成知识意义建构。这个过程中,教师授学生以“渔”的本领,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习成语言认知、交际、运用等学习策略。
新教材中Cartoon time板块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执教《Unit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cartoon time板块时,我没有让学生只是停留在一笑而过的文本表面。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Sam变魔术,再联想到生活中的魔术师,猜猜他们都会什么?最后推演出Sam是怎么变杧果的?到底有几个杧果呢?学生在寻因—联想—推演这一系列过程中分析故事前因后果,发挥联想,依据实际并推演创造,展示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知与发展的过程。
基于文本,我提出:“Which magician do you know?”把学生从书本拉近生活,产生新的话题“What do you think of magician?What can they do?”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借相互输出的信息为输入的新起点,不断碰撞,不断思辨。大家各抒己见,回答异彩纷呈。课堂中基于学生的即兴答案,交互成又一个即兴追问,让课堂产生了新鲜话题,学生因新旧话题转换激起深层思维的新源泉,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语言表达自动生成精彩火花。
我设计了“If you’re a magician,what can you do?”这个假设问题引起全班轰动,很多对魔术感兴趣的学生争相表演小魔术,在展示的过程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师生互动来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在互动创新中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实践中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技能,通过创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进生活体验,最终实践目标语的输出。
课堂是英语习得的主战场,更是英语吸收、内化、活用的重要环境。我将在教学一线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优化学生语言产出,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主动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为学生今后英语习得道路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