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221113) 胡春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磨课小结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221113) 胡春侠
磨课能反思教学,为教师下一次的课堂改进做准备。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几次磨课,发现此文章的教学应放慢讲授的脚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语文教学 磨课 放慢 自主性
前几天听了我校教师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节课,虽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很正确,重难点把握得也很好,目标安排也比较合理,但总感觉有些缺憾:(1)整节课教师牵的太多,学生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2)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明确。(3)前面教师引导得太多,后面设计的练习说话没有落到实处。
我想,如果我自己试着上一上,如何?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全文共4节,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通过搜集资料,我知道谈迁博览群书,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年)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终于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谈迁一直靠给别人抄写谋生,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回家隐居。
了解这些以后,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在教学中,第1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数字背后的内涵。有的学生说:“从‘20多年’我体会到了谈迁写《国榷》用了很长时间,耗费了他宝贵的青春时光。”有的学生说:“500多万字他修改了6次,说明工程浩大,我自己写的一篇作文200、300字我修改了一遍就不想改了。”“‘50多岁’说明他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我没想到学生竟然能说得这么好,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言语训练:
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____________,在寂寞的灯光下__________,在烈日炎炎中__________,在狂风暴雨时__________,在寒冬腊月时__________。
学生在想象具体的场面中,仿佛看到了衰老的谈迁在和命运抗争,他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国榷》。
最后理解“名垂青史”一词。教师点拨:“名垂青史”的仅仅是《国榷》吗?学生恍然大悟:“不是,还有谈迁的精神。”“什么精神?”在教师的追问下,自然过渡到了第4节课文的学习: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这次讲授,学生入情入境、兴趣高涨,理解重难点水到渠成。我感觉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可是,教导主任的一句话把我敲醒了:“第1节中,学生对数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但大都是单个理解的。如果教师这时能停下来,引导学生把这几个数字结合起来感受一下会更好。另外,稍微慢一些,关注一下学生的感受,和学生回应一下会更好。”我静下心来仔细反思了一下,是的,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有这样的情况:对于具体语言的体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感悟,只是为了赶紧把教案执行完,一路匆匆赶来,缺少和学生的互动,缺少对重点语句的深入透彻的感悟。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再深入些、全面些。教师对文本理解的高度相应的就决定了所能带给学生的深度。二是确定教学目标应简洁明了,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的教学内容要精简适度,根据内容设计的训练要丰盈主题,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加入课程意识。三是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了学生的知识扎实有效,更应该放慢脚步,停下来,心中装着学生,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合理、适度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训练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施引导点拨,把一个个训练点落到实处,不要为了教而教,为了课程进度而赶教案。
总之,放慢脚步,用心体会,和学生一起慢慢欣赏,就一定会看到别样的文本风景。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3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