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市搬经镇加力小学(226560) 夏茂娟
《鸟语》一课语言生动、内容较散,人文的东西过于强烈,教什么、怎么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与同组教师共同研读、设计、试教,确立了第一板块:通过公冶长的故事把学生拉入情境;第二板块通过鸟语教对话;第三板块拓展想象“我”与鸟的不同动作、神态、心理。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公冶长与燕子对话的故事,有老师为了体现高效(一课时教完)而弃之不教。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犹如引子一般,使“我”对鸟语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但是,既然是引子就要教得轻巧,不能花时太多又要奏效。
片段一:
引读:“是呀,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师:说起鸟语,有个好听的故事,想听吗?(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改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生:我也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人。
师:你和文中的“我”想一块去了,请读一读!
引读:“即使得不到大肥羊的犒赏,能跟鸟儿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它们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也是很快意的。”
赛课时,面对尚未充分预习课文的学生,笔者认为应遵循文章的脉络教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处理公冶长的故事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二是铺设了情感的基调;三是文末的排比句蕴含着对鸟的喜爱,学生可以得到启发。
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述的是“我”与布谷鸟交谈的场景。这里有个问题:重点是教鸟语,还是落脚到怎样谈心,怎样交朋友?其实,仔细读文就会发现,“鸟语”本身只是个寄托点,主要应体会作者是如何写人物对话的。
片段二:
师:(播放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是怎么叫的?明明是“布谷布谷”,怎么在作者眼里就变成“种田织布”“勤劳刻苦”?
生1:“布谷布谷”和“种田织布”“勤劳刻苦”读起来很像。“谷”“布”“苦”都押韵了。
师:老师也想和布谷鸟对话,谁来当布谷鸟?(生答略)我们和“布谷鸟”尽情交流,一问一答交谈着,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2:很自由,很开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师:这种感觉就叫“无拘无束”。“我”和布谷鸟对话时就是这样的心情,能再想象一下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态,并加一加提示语吗?(交流)
上述教学,引领学生与布谷鸟对话,感受押韵的作用,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师生进一步对话,进而以加提示语的方式建构场景,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怎么说、怎么对话被强化了。
在经历了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笔者概括了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与其他鸟交谈的情景。那么要拓展什么呢?只是单纯想象练说“鸟语”,还是练习用语言表达对话的过程?答案是后者。
片段三:
引读:“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1:句子的前半部分写的是鸟儿的特点,后半部分写鸟儿给人的启发。
师:能不能把前半部分的这些词语都去掉?
生2:不能。去掉就不能体现出鸟儿的特点,所得到的启示也就没有针对性了。
师:除了燕子、大雁、苍鹰,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鸟儿身上获得精神的启示呢?
生3:从催人奋进的布谷鸟那里,我认识到勤奋的可贵;从给人希望的喜鹊那里,我学到了信心的重要;从通宵达旦工作的猫头鹰那里,我学到了忠于职守;从保卫树林的啄木鸟那里,我学到了助人为乐。
鸟语离学生较远,从鸟身上得到启示也很抽象,因为教师全情投入,开展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对话有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