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智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新乡现象”产生的历史文化因素
张有智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新乡现象”是新乡先进群体现象的简称,是新乡独有的一大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乡市有多人或集体荣获国家级和省市县乡级先进个人或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新乡先进群体就是对他们的总称。新乡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成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根本原因就在于新乡先进群体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除此之外,也与新乡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因素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第一,远古神话为“新乡现象”的产生积聚了原始基因;第二,新乡市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新乡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第三,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产生提供了不竭动力;第四,黄河文明和太行精神孕育了新乡先进群体的灵魂和性格。
“新乡现象”;历史文化;红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乡这块人杰地灵、物宝天华的大地上,产生了以史来贺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战线上的先进模范。在他们的先进事迹影响下,其他战线也陆续涌现了在全国和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初步统计,全市共有163人荣获国家级各种荣誉称号,有4个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此外,仅农业战线上就有1000多个个人和集体荣获省市县乡级先进个人或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新乡先进群体就是对他们的总称。“新乡现象”之所以能在全国所独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没有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内停滞不前,而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不断催生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从而在新乡大地上形成了先进个人或先进典型人物辈出的宝塔形结构机制。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国家级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在以平均每年2到3个的速度不断增长。在新乡大地上为什么能以这么快的速度产生这么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以致形成新乡先进群体呢?这里固然有许多时代因素,即既有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引导的因素,也有持续开展“树典型、学典型”活动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新乡先进群体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除此之外,与新乡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因素也是分不开的。在全国开展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时,研究新乡先进群体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规律,对弘扬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和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工治水
共工治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治水故事,讲述了远古人物共工治理黄河水灾的英雄事迹。传说,共工氏族生活在今辉县市一带。共工氏是一个治水世家,当时的黄河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氏便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疏”的办法虽然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来,他的治水精神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共工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人尊为水神。共工治水所表现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工氏敢于改造自然的大无畏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和毛泽东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写的许多诗词都表现出了对共工的推崇,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就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1]。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在毛泽东看来,共工没有死,共工是胜利者,并在词后还对共工进行了考证。正是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共工治水所表现出来的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造福于民的英勇精神和高超智慧,深深植根在当代先进典型身上,为新乡先进群体的产生积聚了原始基因。
共工在治理洪水、人工造田和发展农业生产上的许多做法,一直影响着当代新乡先进典型。比如,他发现地势较高的地方灌溉很费力,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被水淹没,这些状况都不利于农业生产。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共工氏号召大家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处把地填高,后来又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即把水蓄起来,灌溉农田。这样就可以扩大耕地面积,有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他号召大家开垦荒地,铲高填低,以扩大耕地面积;主张兴修水利,筑坝修渠,以保证农业丰收。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共工治水精神的鼓舞下,“河南三书记”之一的郑永和大战洪州城,改造乱石滩,修建电灌站,引水西井峪,提前建成石门水库大坝。郑永和退休后还组织并成立了“辉县市老干部服务队”,为建造北干渠而奔走呐喊。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在卫辉市狮豹头乡一干就是15年,他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方法蓄水、造田、修路、开渠、架桥,带领当地群众打山洞6个,筑大坝85座,修建水库和蓄水池25座,架公路大桥8座,改造农田2400亩,植树20余万株,彻底改变了狮豹头乡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吴金印到唐庄镇担任镇党委书记之后仍然造田不止,一造就是几十年,共造田15000亩。在郑永和以及吴金印身上,处处都折射出共工治水精神。
(二)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该神话故事发生在原新乡地区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愚公移山对新乡市当代先进典型的涌现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为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亲自撰写《愚公移山》一文,作为中共七大闭幕词[2],并把“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四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3]从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是在毛泽东的号召下,新乡的先进典型们深受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拿起铁锤和锄头向高山宣战,向不长庄稼的盐碱地宣战。“新乡现象”的领军人物史来贺从1952年12月当上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就组织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盐碱地,修建水利工程,引来黄河水灌溉农田,并在农田上精工细作,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经过5年苦干,棉花获得大丰收,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07斤,而当时全国平均亩产皮棉只有17斤,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生产方面,粮食亩产超千斤。刘庄村成了全国粮棉高产的先进典型。
“愚公”成了新乡先进典型们的代名词。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凤凰山西麓峙儿山脚下新乡市北站区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用手工一锤一锤凿泉,经过8年苦干,最终凿出4眼泉,凿出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宏大的地下天河。4眼泉出水量为1.6m3/s个流量,能灌溉农田1.6万亩,后来该泉被命名为“愚公泉”。辉县县委原老书记郑永和带领辉县人民劈山凿洞,后来该洞被命名为“愚公洞”,郑永和也被辉县山区人民亲切地称为“老愚公”。还有,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总支部书记张荣锁带领群众劈山修路,被群众称为“太行新愚公”;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带领群众开山造地,彻底改变了唐庄镇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被群众称为“当代愚公”。
共工治水精神不死,共工是治水英雄;愚公移山精神永存,愚公移山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如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将愚公移山精神确立为中原崛起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在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愚公泉”英雄群体、郑永和、张荣锁、裴春亮等先进典型身上,无不体现着上古神话中共工治水和愚公移山的那种不胜自然、不达目标就永不言败的战天斗地精神。正是这些神话故事激励着新乡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典型,为新乡先进典型的产生积聚了原始基因。
在中国历史上河南省是一个古都大省。新乡市虽然不是任何一个朝代的都城,但是不少朝代的都城都分布在新乡市周围。例如,夏都阳城在登封,斟鄩在偃师,商汤都在郑州,纣都在安阳和淇县,汉唐都在洛阳,宋都在开封。新乡则在它们的中间,紧临当时的统治中心,成为王都交汇之地,是重要的王畿之地,并深受正统思想的影响,这种特点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这种交汇性看似边缘化,但实际上是由多个副中心而形成的中心地位[4]。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交汇性,牧野大地才始终沐浴在忠君爱国为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文化氛围之中,催生了一大批忠君爱国为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臣武将,并使这种正统思想世代薪火相传。尽管在明代产生了移民文化,但移民文化不仅没有改变新乡的正统文化,反而更加丰富了新乡的正统思想。也正是因为所处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厚重历史文化,新乡才孕育了先进典型人物建功立业、敢为人先的正统思想和创新思想,从而成为“新乡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
新乡在殷商时期被称为“牧野”,距殷商都城朝歌(今淇县)约50公里,牧野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殷纣王荒淫无度,其叔父比干屡谏不从,最终被纣王剖腹取心。比干死后埋葬于今卫辉市顿坊店乡比干庙村,今天大家在这里仍能看到比干墓。比干忠君为民的浩然正气如日月经天,永存人间。如今每年祭典比干、寻根问祖的人成千上万。
受正统思想影响,不少先贤都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的思想早已融入“新乡现象”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新乡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最著名的就是汉唐宋时期的12宰相。汉相陈平六出奇计,辅刘兴汉;周勃平定诸吕,战功显赫;周亚夫削平七国,功盖史册;张苍勘定律历,增补《九章算术》;娄师德出将入相,气度非凡;韦氏一门三相,满门忠贞;等等。
许多励志、修德、忠君爱国、治国平天下的成语故事,也都产生于新乡大地。如励志的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家徒四壁等,修德的有谨言慎行、唾面自干、善始善终等,忠君爱国的有周勃安刘、白登救主等,治国平天下的有中原逐鹿、一言九鼎、运筹帷幄等。这些都是“新乡现象”产生和赖以生存的血肉。
历代名学大儒来到新乡开坛讲学,广泛宣扬正统的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为发愤图强、天下为公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土壤。如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四处奔走,周游列国,曾数次经过长垣,他见弟子子路在长垣为政三年,政绩卓著,于是“三称其善”。再如,百泉书院作为民间教育组织,从宋元到明清,几度兴衰,名噪全国,在我国的书院史上占有极高地位,曾吸引历代名学大儒在此开坛讲学,为新乡正统思想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正统思想在新乡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并凝聚成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可以说,新乡悠久的历史文化铸就了牧野百姓崇尚文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明开放的良好风尚,辈出的名人贤士展示了太行子孙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敬业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典型的先进群体体现了新乡人民敢为人先、创业有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理想追求。这些正统思想已经融入新乡先进群体的血液中,成为“新乡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
在历届新乡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先进典型的无私奉献和带领群众努力奋斗下,新乡先进典型在不同时期一个接一个地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史来贺带领刘庄群众率先实现粮棉高产,一跃成为全国先进典型。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在全国大力推进乡镇党委建设,新乡市涌现出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全国上下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新乡市涌现了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层干部标兵张荣锁。在近年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新乡市又涌现了“干部创先争优、农民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裴春亮。可以说,正是历届新乡市委和市政府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敏锐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才有了先进英模人物大量涌现。
在革命战争年代,伟大的新乡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敌,产生了一批抗日英雄。如新乡县早期共产党员和抗日英雄李毅之(1948年11月,新乡市人民政府在今新乡县小冀镇成立,李毅之任新乡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抗日英雄李向阳的原型——辉县敌后武工队队长郭兴等。郭兴组建敌后武工队,歼日寇、除汉奸,荣获“太行山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后任北疆军区司令员。他退休后在洛阳市组织老干部队,仍在为洛阳人民义务服务。在抗日英雄的精神鼓励下,新乡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在解放战争时期,新乡人民更是积极组织支前队伍,送水送粮,送儿参军,支援前线。这种革命传统直接催生了先进群体的领军人物史来贺。史来贺在1949年曾被新乡军分区、新乡县人民武装部授予“支前模范”荣誉称号,1949年8月被河南省军区授予“民兵英雄”荣誉称号。从1949年到1952年,他仍是民兵队长,由于剿匪反霸有功,1950年被新乡军分区授予“民兵模范”荣誉称号,1952年被河南省军区、新乡军分区、新乡县人民武装部授予“民兵模范”荣誉称号。1952年10月1日,史来贺出席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12月,他当选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带领刘庄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乡的先进典型交口称赞并亲自撰文宣传,也给新乡先进群体现象的产生注入了无穷力量。1958年4月,封丘县应举合作社引起马泽东的关注,他亲自撰写了《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文章。他在文章里写道:“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5]之后,这句话成为被全国人民广为传诵的至理名言。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在七里营人民公社大门口,毛泽东看到“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这个牌子后,一字一顿地读了起来。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把自己的公社命名为人民公社的地方。当时在中央的正式文件里只有“公社”的说法,没有“人民公社”的说法。走在他身边的新乡地委书记耿其昌小心地问毛主席:“他们起这个名字怎么样?行不行呀?”毛主席笑着答道:“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6]这是毛泽东在1958年第一次肯定这个名字。
后来发生的历史事实证明,当时毛泽东称赞“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据历史记载,1958年8月他离开河南到山东农村视察,当听说当地某农村准备合并高级社办“大农场”时,十分肯定地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7]随后,《人民日报》上便出现了“人民公社好”的口号。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9日,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8]。
这些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极大地鼓舞了新乡先进群体为民服务、彻底挖掉穷根的斗志,为新乡先进群体的产生提供了不竭动力。
据专家考证,在大禹时代黄河从获嘉县亢村西进入新乡境内,向北经过丁村东南到照镜村,又经新乡市区、卫辉城关向滑县流去。黄河北边就是巍峨的太行山,黄河与太行山形成了一个夹角,夹角之内的卫辉府属河内郡,新乡市的前身新中乡属卫辉府汲县管辖。两千多年来,黄河经历多次改道,但始终没有远离新乡。黄河文化和太行山精神造就了新乡独特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新乡人民的精神追求、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同时,新乡交通便利,又曾经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众多,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信息量大,这些都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涌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总之,新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新乡先进群体身上积淀了信念坚定、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坚韧不拔、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等精神和品格。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
[4]张新斌.牧野文化论文集(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0-11.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78.
[6]毛主席视察河南农村[EB/OL].(2011-05-23)[2015-01-25]. http://jdwt.dahe.cn/2011/05_23/100719488.htmlhttp://jdwt.dahe.cn/2011/05_23/100719488.html.
[7]毛主席视察山东农村[EB/OL].(1958-08-13)[2015-01-2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22/11/58063_261722803.shtml.
[8]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EB/OL].(2015-01-08)[2015-01-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44b540102vcgq.html.
【责任编辑 李 敬】
The Histor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Xinxiang Phenomenon”
ZHANG Youzhi
(Department of CPC History and Consruction, Xinxia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Xinxiang 453003, China)
“Xinxiang phenomenon” is short for phenomenon of Xinxiang advance group, which is an unique feature to Xinxiang. Preliminary statistics, there are 163 people in total that have won the national title of honor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front,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 people who become the advanced figures or advanced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in provinces and city and township level. Xinxiang advanced group is the floorboard of them. Xinxiang advanced typical characters are growing fast, whose number is so large that it forms a group.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political factors, the l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re inseparable. Main show is as follows: 1. The ancient myth of Xinxiang have generated the original gene to the contemporary “Xinxiang phenomenon” ; 2.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Xinxiang city become the main cause of contemporary “Xinxiang phenomenon” ; 3. The Red culture 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directly leads to the advanced group leader——Shi Laihe. 4.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pirit bred the soul and character of Xinxiang advanced group.
“Xinxiang phenomenon”;history and culture; red culture
2015-02-05
张有智(1964—),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
G127
A
2095-7726(2015)07-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