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促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

2015-03-01 10:13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2238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9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文本课文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223800) 高 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要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将言语知识转化为能力。那么,如何达成这样的悦纳和内化呢?

一、触类旁通,调动储备,促进转化

语文知识的习得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没有必须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语文能力也就失去了转化的资源和保障。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带领学生认读、理解。但如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体悟与感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转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为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剥莲蓬”一词时,很多学生都容易将“剥”读成“bō”,不少教师都是直接告知学生正确读音是“bāo”,以机械的方式强化记忆,而有一位教师则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把橘子皮去掉叫做——

生:剥(bāo)橘子。

师:把香蕉皮去掉叫做——

生:剥(bāo)香蕉。

师:将梨子皮去掉叫做——

生:剥(bāo)梨子。[部分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成:削(xūe)梨子]

师:如果将这两个连在一起,该怎么读?

……

整个过程,教师始终在点拨引导,在延伸学生认知的知识链条时,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了多音字“剥”“削”的相关读音,并在相应的实践运用中,强化了学生的语用实践。

二、聚焦整合,感知体验,促进转化

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核心词语,特别是能够聚焦文本价值意蕴的文眼,从而促进学生将自我思维深入到文本的语言内核中,让学生能够洞开全部的身心感官,感知语言的色彩、温度。

而这个聚焦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选择和自我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语文知识性教学中,教师就应把对文本知识的整合、梳理、提取和编码等作为重要内容,为学生语文能力的转化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要将课文中“借景抒情”这一语文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但真正的阅读教学决不能停留在对这一知识概念的僵硬理解层面,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到借景抒情这一写法对于作者的表情达意有着怎样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认知,我们可尝试这样的教学设计:课文中表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元素蕴涵在文本的哪些语言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潜入文本语言中。有的认为李白的“一饮而尽”虽然没有豪情壮语,但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的认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推向了顶峰。

学生依循情感,徜徉在文本的语言世界中,不断阅读体悟、发现感受、比照还原,不仅有效地感知了文本,积累了阅读方法,更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下感知了借景抒情的写作妙法,实现了知识向智能的有效转化。

三、对比辨析,练笔实践,促进转化

随着新课标“语用”教学理念的提出,各种写作知识又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悄然萌发。但阅读教学不能有效关注学生对读写知识的内在感应,而仅仅凭借灌输概念来开展,即便练笔次数再多,也都是枉然。鉴于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积极有效的读写活动,将读写知识的感知、运用充分融合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

例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说理文时,很多教师都会关注举例子的写作方法。但是如何将这一结论性的知识渗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行有效转化,促进学生主动构建。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创设两大言语实践活动:其一,引导学生进行比照阅读,将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中事例的描述作为参考,以便学生发现议论文事例不重细节,而重概括的特点。其二,依据现有文本进行改写。仍旧以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为蓝本,引导学生根据议论文的表达特点,将徐悲鸿学画的过程进行言语改写。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文本的体验,更深入感知了议论文举例子时的语言表达特质。

学生在改写中体悟方法,在练笔中明晰道理,不仅更新了语言表达体系,更丰盈了内心世界,实现了语文能力的高效转化。

语文学习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教师要以知识为起点,在言语活动的串联下,实现语文能力的自然转化,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