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市新民路小学(223002) 汪静东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阅读教学就在其“语用”理念的倡导下,逐渐将关注文本语言、体悟文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旨在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对语用训练缺少有效的策略,学生言语智慧难以得到根本性提升。还原法,即阅读教学要将文本中的语言要义还原到其本真的、原始的、没有被作者艺术化处理的意义,并借助两者之间差异性的对比,真正体悟到文本表达的秘妙之处。那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还原呢?
小学语文教材中从来都不缺少经典名篇。学生在品析文本语言时,常常会被一些与常规表达完全不同的语言所吸引。这些神来之笔彰显着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艺术。例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作者就先后运用了“刁难”“耍赖”“挑剔”三个贬义词表达了作者孩童时的天真烂漫,将自己与姥姥的亲情描写得温情十足。像这种超越常规表达的语言文字就是运用还原法的价值点。
在还原法的运用中,教师应该将生活这面镜子引入课堂,将文本中人物的言行置放在生活质态下,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从而揭示出相应的差异性,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将这些词语提炼出来,并脱离文本语境,让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的感悟来理解这三个词语,并表达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感受词语所表达的意蕴情感。此时,这三个贬义词的运用所形成的独特的表达作用就永远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中。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文本中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与现实生活资源的有效链接,通过对生活常理的体悟,强化对文本语词的感悟效果。
在文本独特语境之下,有的言语往往衍生出别样的意蕴,这与平常的规范语义出入很大,但由于与文本语境高度吻合,其表达效果异常鲜明。如,《三打白骨精》中描写孙悟空第三打时“笑道”,这一个“笑”字与原本表示态度友善、心情愉悦的本意相去甚远,看似与当时孙悟空怒火中烧的心理极其矛盾,却形象地刻画出其聪明机智的形象。在运用还原法品味这一“笑”字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笑”?
生:大笑、微笑、欢笑。
师:是啊!笑容都是真诚友善的代表,孙悟空为什么要向妖精表达友善呢?
生:这不是表示友善,我觉得孙悟空是冷笑,其实是对白骨精恨之入骨。
师:是啊!这里的“笑”已经与本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孙悟空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就是先引导学生将“笑”进行了意义的回归,恢复其规范意义;再将其与文本语境中的意义进行链接对比,课文中“笑”字所表达的秘妙就会从文本的字里行间闪现出来,为学生所习得。
文本的精妙除了在于其准确生动的言语表达之外,文本的谋篇布局也是其重要的方面。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阅读教学应该从关注文本字词句逐渐向关注篇章结构。在小学阶段,应该将言之有序作为感知文本整体结构的重要抓手,从而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如,苏教版中《钱学森》一文,就打破了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格局,在课文的开头就以特写的方式描绘了钱学森乘着海轮返回祖国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这样引导:
师: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从整体看看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篇课文将结尾放在了文章的最前面。
师:作者为什么首尾调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想象,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进行写作,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先写钱学森入学成长,表露心声,再写周总理关怀,并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回国。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运用“还原法”将文本精心设置的结构换成为我们常见到的传统写法,引导学生将还原之前和还原之后进行比照辨析,从而真正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总而言之,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经典范本,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谋篇布局都值得学生悉心体悟、细致揣摩。还原法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艺术化表达相比照的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