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浩
新闻报道中,通常出现这样一组主标题:“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抵达韩国”(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偕夫人设国宴欢迎贵宾”(新京报)、“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出席博鳌论坛,‘第一夫人’服饰亮点多”(新华网)、“习近平携夫人出访四国”(信息时报)、“港媒:习近平携夫人明访韩,双方拟全面合作”(凤凰财经综合)等。相似的语境下,相同的主体,而连接主体双方的动词却不同。交替使用“偕”或“携”某人而无规律,反映了新闻媒体普遍忽视“偕×”和“携×”的语义差别,错将“偕”等同于“携”。 实际上,“偕”和“携”虽是同音字,但并非异体字,因为“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例如,我们可以说“携带某物”,但不能说“偕带某物”。
“偕”,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偕,强也。从人,皆声。”本义为强壮。后来,逐渐引申出“一同,共同”、“和谐”、“比,并”、“普遍”等意思。 “偕”的引申义“一同,共同”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沿用且为单一的字义,用来表示两个或两部分主体一起做一种动作或处于同样的情况,相当于“一起”、“共同”,如常用成语“白头偕老”。而“偕”的本义“强大、强”和其他引申义则已被抛弃,只能在古书和古汉语工具中查询到。
“携”,形声字。 《说文解字》释为:“携,提也。 ”可见,“携”的本义是持,提东西,拿着东西。后来,引申出“带着,带领”、“牵着,弯折”、“连接”、“叛离,背离,分离”等意思。《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携”被认为有两种意思,一是“带着”,动词词性,受事对象可以是人或者物品,如“携带”、“携款”等;二是“拉,拉着(手)”,动词词性,受事对象是人,如“携手同行”。可见,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均在“携”本义基础上增加了“携带,带着”的意思,从而使“携”的受事对象范围由物品扩大到人。
通过以上考究“偕”和“携”二者的字源,我们可以知道“偕”和“携”意义有相通之处,均可用作表示共同完成某一动作的施事动词,具有“×和×共同完成了某动作”的意思。“偕”表“一同,共同”义,受事对象是人;而“携”表“带领,携带”义,受事对象是人或物,因此说明“将偕等同于携”是错误的。而“携×”和“偕×”传达出来的语义又是否一致呢?掌握好这一点,有助于辨析“偕”和“携”二字,特别是在运用“偕×”和“携×”时。
我们先从含“偕”和“携”字的成语语境中,分析“偕×”、“携×”二者的语义差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并非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爱情诗,而是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字里行间是一种生死与共、同仇敌忾的兄弟情谊。“偕”显动词词性时,动作发出者和受事者同是士兵,并不存在地位上的悬殊和强弱势群体之分,二者处于平等地位上的共同完成“奔赴沙场”这一特定的动作。而当“偕”字显副词词性时,“偕”所连接的主体人物的身份地位之间也可以是不平等的。如节选自《新唐书·裴度传》的“臣誓不与贼偕存。”封建传统观念中,宰相的社会地位显然高于叛乱的贼人。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偕×”表“一同,共同”义,其所连接的两个主体双方没有明显的身份地位之分。古汉语中有不少语句能够佐证这一观点,如“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列子·汤问》)、“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俄人偕英、法、美三国合兵犯天津。”(《清史稿·奕山传》)、“广州府余缒城而下,即偕洋商伍同至逆船。”(《广东军务记》)等。
“携老扶弱”源于《晋书·刘坤传》中“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成语“携幼扶老”源于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一诗中的“其所以携幼扶老,远来归降,实将以国家绥怀,必有赈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老者和幼者一直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百姓中的老者和幼者更会受到尊重和关爱。成语“携儿带女”和“携男挈女”意思是带领着儿女们(男儿女儿),现在多用于形容旅途的辛苦或生计的艰辛。传统自然经济孕育出的封建家庭制度体系中,明确了祖父或者父亲在家族家庭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子女在自己的婚姻关系上都没有话语权,可见父母和儿女的身份地位是不平等的。据此,笔者认为“携×”,表“携带×”义,其所连接的两个主体之间一般存在着身份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差别。同样,古汉语中有不少语句能够佐证这一观点,如:“于是夫负妇戴,携子入于海。 ”(《庄子·让王》)、“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战国策·齐策四》)等。
高瑞阔认为,“词汇的发展充满了历时性动态变化,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完成的。必须指出的是,词汇发展的历时性并不总是体现在“变”字上,相反,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是相对稳定的词汇系统。”通过对“偕”和“携”字源、古汉语语义的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偕×”和“携×”的词义发展变化遵循了这一演变规律。以“携子女”为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使用“携子女”来表述“父母和子女共同完成某一动作”的意思,其运用的词汇一直未变。但传达出的语义却已相距甚远,一种是母女情深、父子齐心的亲情暖意,另一种是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封建等级观念。
对比阅读近几年权威报纸的文章片段,不难发现在主体相同均是“妻子”或“夫人”的条件下,“偕夫人”和“携夫人”所运用语句的感情色彩存在细微的区别。在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中,如果有夫人的陪伴,如国家主席进行国事访问、政府首脑外交会晤、签署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参与国宴等,媒体一般倾向于采用“(官阶、职务、荣誉称号等)ב偕夫人’完成了某一动作”的新闻报道,不仅能展现出这一国家元首、领袖、政府官员有魅力的亲民形象,更能传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男女平等、自由民主的现代社会文明理念。另外,在报道治丧、国家公祭、重大灾难等悲伤的事件时,一般都会使用“偕夫人”的写法。然而,“携夫人”通常运用于相对轻松一点的民间(家庭)场合,比如出游、参加小型聚会、出席发布会、寿诞、庆贺乔迁与开业之喜等,渲染出那种高朋满座、天伦之乐、儿孙满堂的温馨气氛,使人读来心情愉悦,倍感喜意。笔者摘录了几处报纸的文段,如下:
(1)要是雨后新晴之日或是月高风静之夜,偕好友数人,驾一叶扁舟,或游弋于江上,或静泊于岸边,那意境也许更加清雅……这次他清早5时就偕妻带子,开车从郑州赶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25日)
(2)意大利国会议员费罗格瑞拉携夫人和儿子在夫子庙麦当劳餐厅就餐时,随身携带的背包被盗,内有护照、钱物等价值2万余元。(《江南时报》,2007年5月26日)
2014版《现代汉语字典》和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偕”字和“携”字的:偕,一同;跟别人(某某)一起,“今天下午偕夫人到京”;携,①携带:携酒、携杖、携眷;②拉着(手):扶老携幼。显然,《现代汉语词典》更倾向于规范化和官方化的“偕夫人”,并在“携”后面用“扶老携幼”词例显示“携”与“偕”的不同。结合古汉语“偕×”和“携×”的语义微殊,笔者建议:在正式的官方场合下,如果无须特别强调主体身份地位差异和主次关系,一律使用“偕×”,尤显民主平等的感情色彩,而在相对轻松的非官方场合下使用“携×”。如此,既符合词汇的稳定性规律,又避免了因语义不清所造成的混用现象。同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某国领袖和夫人一起出访某国或参观某地的新闻时,建议统一使用“偕夫人”来规范书写。
[1]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上),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0-81页。
[2]广西等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38页。
[3]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443页。
[4]高瑞阔:《论词汇发展的历时性特征》,《皖西学院学报》2004(6)。
[5]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编:《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67-1168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