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松,陈正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推进策略①
周建松,陈正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经验、实践经历以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以行政指令和专家指导为主的外部评价使教师模糊了自身角色定位与道德担当,造成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纠结和困惑。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明确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师角色定位,以此促使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树立职业自信以增强职业教育使命感,培养育人自觉以引领青年学生成长,形成道德自律以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在此基础上,为推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要以教师角色定位、道德担当与职业实践为基础,科学设计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理念并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与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角色定位;道德担当
高职院校教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教师“角色定位—道德担当—职业发展”的认识逻辑,基于分析与高职教育特征相适应的教师角色定位,在实践中反思高职教师的道德担当,揭示教师角色定位及道德担当与职业发展的共生关系,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考察以教师角色定位、道德担当与职业实践为基础的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理念与机制,以期对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高职教育特征分析
1.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
作为一种教育层次,高教性和职教性的统一是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判断。[1]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沟通,成为架设在不同教育类型间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
2.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统一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的封闭,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体现了这种职业教育跨界的本质和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定势,形成系统集成,采取跨界行动,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
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3.服务需求与就业导向的统一
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发展,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为此,要求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构建教师立体化培养机制,从而使高职院校教师能够胜任服务发展需求和促进青年就业的光荣使命。
(二)与高职教育特征相适应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关性日益凸显。高职院校教师角色做出科学定位,即高职院校教师集教师、培训师、咨询师等多元角色于一身,其角色目标是成为教学名师、实践能师和育人高师。
1.教师
角色理论是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尽管实践中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但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与期待大致构成了教师——“双师型”教师——教学名师的角色体系。教师教育的出身应当构成教师岗位的底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主要建构于课程、学生、教师三要素上,三者缺一不可。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和学生之间,需要一个能够根据课程要求来教育、引导学生,并把他们的学业成就提高到规定目标的恰当媒介,这个媒介别无其他,就是教师,而且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多样快捷,教师固有的知识优势迅速衰减,这有可能彻底摧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全重构师生关系。在教学方面实现从理论型教学向行动导向型教学转换,做到强调教学以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中心,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尝试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模式,以技术、技能操作作为考试标准,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具备“零距离”上岗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名师。
2.培训师
由于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接受的都是普通教育,因而大多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致力的方向可能不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技能,而是关注学生的学历和知识,不自觉地以自身学习经历为参照,重学科体系、轻动手实践,一味追求“精、专、深”,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存在着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换的问题,这就意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发生变化,教师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而且也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而这一过程恰恰折射了教师“专业化”由近代“技术熟练者教练”范式向现代“反思性实践者工程师”范式的转化过程,[2]以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能师。
3.咨询师
职业教育应该考虑的是人而不仅仅是其所担任的工作角色,它要培养的职业人应该具备综合能力,对技术改变现实的潜能和局限性有清楚认识,能与所有的角色进行对话,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应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的学生“成长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时代教师的关爱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成长场”思维注重整体育人的环境、氛围、文化等,能对人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要对原有状态与新环境要求产生的角色冲突进行调适,从心态到姿态都要逐渐转向理解的教育,使职业院校成为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场所。学校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创造环境使学生们学会关心:关心生命、关心人、关心世界。这样的改革就是道德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追求一种道德的人生。[3]这些都需要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育人高师,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使这些曾经在学习上受挫的学生重新收获信心,顺利迈入职业生涯。
为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将教师道德担当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反思的关键问
题,在实践中更加重视培育教师的道德担当。
(一)以职业自信增强职业教育使命感
任何一个社会职业都有其独特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最终都取决于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能否坚守这些准则和规范。从公众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公众对教育的信心,这使得原本是主观的或个人的教师道德正在走向“客观化”。师德是立教之魂。尽管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认可度并不高,社会偏见对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声望有负性影响,然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且成为促使高职院校教师提升道德修养的压力和动力。增强职业教育使命感是高职院校教师确立职业自信的着力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师德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学校不是简单地将普遍意义上的师德内涵及规范套用在教师身上,而是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师德建设的基本理念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并通过“入职第一课”教育这个有效载体,将“四有”要求纳入教师道德建设,突出抓好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以育人自觉引领青年学生成长
引领教育发展的是活生生的教师个体,他们应将这种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化成了个人应负的职责。教师是对学生具有影响力的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情感和道德义务,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坚定基础。爱生乃为师之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教育服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更加讲究教学方法,把握育人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求知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方法上存在差距,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育人方法上、授课技巧上、操作能力上、课堂管理上都要比本科院校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成为既熟悉高等教育、了解职业教育特殊规律、又有业务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教师。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进而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业务操作要领,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以更大热情和对学生的更多关爱,悉心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引导其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由此实现的教师道德发展会给教师带来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进而增强对教师专业更为内在和执著的热爱之情,并进一步推动教师自觉地成长与发展。
(三)以道德自律提升自身师德修养
职业道德具有约束性,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自觉修养,同时也离不开制度约束和氛围营造。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倡导性的道德理想、规范性的道德原则和禁止性的道德准则三个层面,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归纳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项内容。2014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遵循高校师德建设规律,着眼长远,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重视教师师德“软实力”建设,紧紧围绕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师德师风提升工程”,通过教学观摩、事迹宣传、事迹报告会、谈心交流等形式,让教师现身说法,发挥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的榜样力量和传帮带作用,努力在全体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观念,形成丰富的教师职业情感,使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形成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以身作则的教师职业行为。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师办学”的理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加强师德建
设,完善教师资格标准,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校办学实践中重视教师角色定位和道德担当,并在教师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理念,科学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形成推进教师职业发展的系统策略,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以角色定位、道德担当与职业实践为基础的教师职业发展理念
1.角色定位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角色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的社会影响方面,而不是心理方面,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能对社会做出贡献。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最复杂的社会实践,个中的艰辛、美感和精神感召只有教师知道。[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发展主体来看待,强调教师发现自己周围场景“教育意义”的敏感性。在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设立“双师”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改善“双师”教师工作环境,激励教师自主提升“双师”素质。对脱产参加挂职锻炼的教师全额发放相关津贴,对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给予相应补贴。对积极到行业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参加实践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和经过自己努力取得与行业接轨的中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教师,在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对其申报课题、晋升职称、评优等均予以优先考虑。通过协调各种因素,综合考量教师职业发展内在轨迹及外在影响,给教师带来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职业满足感,进而增强教师对职业更为内在和执著的热爱之情,培养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道德担当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力,因为他们的素质、参与的活动以及产生的力量极大左右着教育改革。在国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前,学院就制定实施了“师德师风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在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过程中,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五星级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和新进校工作辅导员“青蓝工程”,开展了教师学历、职称、职业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提升项目。这些举措有利于教师增强自我道德发展的自觉性,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努力消除职业倦怠现象,增加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主发展与绩效评价良性互动的发展性教师道德评价。
3.职业实践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师在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对实践的反思能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实践,不仅要重视课程、课堂的活动或者言教,更要重视实践的身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及管理能力;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实现理论教学能力和技能教学能力双向提高。在此基础上,让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具备企业经历。坚持实践导向,让教师结合专业教学,主动带着课题到行业和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和学习进修,及时把理论应用到专业和岗位等相关工作中,并利用自身优势及学院的有利条件开展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
(二)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与保障机制
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有研究者指出,“虽然经验式的发展是必要且有价值的,但如果缺乏理性、系统的指引,把大学教师的发展视为从经验到经验的简单生长,则是远远不够的”。[5]学院确立教师办学主体地位,将教师职业发展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重点,从规划、投入、管理、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并通过顶层设计、工程推动、项目引领、梯次培养和长效机制等举措加以整体推进。
1.顶层设计:教师职业发展指引
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等相关文件精神,学院
于2014年初制定并实施“教师职业发展指引”,并将其作为指导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制度文件。“教师职业发展指引”围绕教师职业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领域即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修养、教学规律理解与把握能力、通识教育能力、专业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育人能力、技术服务与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五十条具体的培养要求。“教师职业发展指引”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在岗培训、职业能力考核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教师将其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增强职业发展自觉性。
2.工程推动:“教师千万培养”工程
为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加数量为重点,从2010年开始实施“教师千万培养”工程。
“教师千万培养”工程中的“千万”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说一千道一万,教师培养最重要,必须重视;二是指在学院每年的预算中有1000万元左右经费用于教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必须投入。“教师千万培养”工程从规划、投入、管理、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定高职院校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质量反馈与评价制度,探索量化考评机制,动态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3.项目引领:教师职业发展“十大计划”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职业院校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15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为45%,到2020年达到60%以上。根据以上要求,学院整合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启动“十大计划”对接立体化教师培养,以项目为载体,切实增强培养实效,并作为各类人才工程实施考核的重要依据。“十大计划”即师德教风提升计划、“金晖学者”(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专业带头人提升计划、教学科研与育人团队培养计划、“金星闪光”(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博士培养计划、“双师”培养计划、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计划、教师国际素养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助讲(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十大计划”均以项目为载体,涵盖全院各类型、各层次教师职业发展。学院倡导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学工履历和博士学历,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应用、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参加出国进修学习、国内进修访学、访问工程师项目,而这些都依赖于分类项目的支持,用以促进教师强化职业化意识、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信息化能力。各系部和职能部门规范各类项目经费使用,充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积极申报浙江省财政师资专项经费,确保教师职业发展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并共同做好项目的管理服务、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工作。
4.梯次培养:“自培—系培—校培—省培—国培”体系
为调动教师参与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充分了解教师关切的基础上,学院将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培训按照组织程序与责任分工,自下而上建立“自培—系培—校培—省培—国培体系”梯次培养体系。首先,自培以3年为一个周期,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实施。教师对照自身实际和要求,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建立职业发展档案并进行自我评价,逐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其次,结合系部和学校实际,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和管理规范,根据现有师资情况,制订教师培养计划,统筹安排校本培训内容,建立普惠全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第三,按照国家、浙江省相关文件精神,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专业、学科培训,提升专业和学术水平,引领教师职业发展。通过这种学院统筹、系部管理、自我提升的分级培养、递进培养体系,形成个人与组织的协同,使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有机融合,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效能发挥,使教师职业发展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自觉行动。
5.长效机制:树立科学的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观
学院着眼于构建科学的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长
效机制,注重人文关怀,使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有机融合。首先,树立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数量观和质量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质量反馈与评价制度,探索量化考评机制,动态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效评价机制,使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都受到重视,给予同等的经济报酬和价值认可。其次,学院创设条件和投入经费,职能部门协同系部落实教师培养与素质提升工作,强化对系部师资管理的培训与服务,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发挥教学名师、高职称教师、行业专家等在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升教师水平层次。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定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第三,完善院系分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建立健全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每3年一个完整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形成人才梯队建设总体均衡和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在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依照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立教师培养质量反馈与评价制度,加强对实施绩效工资后新情况的研究,探索量化考评机制,着力增强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动态管理教师职业发展。
[1]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教育研究,2012,(1):138-140.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3.
[3][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4]陈向明.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意味着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4):1.
[5]李家新.从“职业人”到“专业人”:社会分工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发展模式及其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5,(4):71-75.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赵晓梅)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Propulsive Strategies f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Jiansong,CHEN Zhengjiang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differ greatly in teaching experience,practice experience,and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anwhile,the dominative external evalu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ecutive instruction and the expert guidance blurs teachers’role orientation and moral undertaking. As a result,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get tangled and confused i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eachers’role orientation that accords with the fea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build teachers’professional confidence by enhancing a sense of miss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o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educating people by guiding young students to develop,and form the moral self-discipline by improving teachers’own ethic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it is indispensable to design the idea of career development to for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ally and form the 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ecurity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teachers’role orientation,moral undertaking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vocational college;career development of teachers;role orientation;moral undertaking
G718.5
A
1674-5485(2015)08-0080-06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14JDSZ20416);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社团化:基于社团活动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G2013307)。
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陈正江(1977-),男,山西临汾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