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全
(1.启东市大江中学,江苏 南通 226215;2.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0)
教育心理
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性特征
文云全1,2
(1.启东市大江中学,江苏 南通 226215;
2.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0)
儿童创造力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为提高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根据情境目标诉求创设理蕴性情境、向善性情境和审美性情境,根据情境时间表征创设冲突性情境、启发性情境和延展性情境,根据情境空间特质创设真实性情境、感受性情境和想象性情境,根据情境关系纽带创设主体性情境、合作性情境和交互性情境。
创造力发展;情境性特征;目标诉求;时间表征;空间特质;关系纽带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儿童创造力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在当前和未来,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1]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创造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不少探索[2],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思维派”的“托伦斯模式”,主张思维课程,在教学中注重思维方式、思维品格和思维习惯;二是“建构派”的“费尔德曼模式”,主张个人化的知识建构,基于学生特长和兴趣创设利于独特建构的空间,注重价值取向和独特悟性;三是“实践派”的“索耶模式”,主张特定领域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和实际作业。无论通过哪种思路培养创造力均离不开合适的情境。情境是一定时空中主体通过真实或虚拟事件与环境联系所形成的场域。中外情境理论研究认为[3-4],情境主要包含主角、目标、时间、空间和关系五个维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主角是儿童,在儿童与情境的目标、时间、空间和关系维度的联系之中凸显情境性特征。正如西方50多年的创造力研究结论:创造力是基于情境的活动,“创造力不能与其社会的、文化的或进化的情境分离”。[5]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也意识到教育“去情境化”的危险,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情境教育三部曲”理论和操作体系。[6]因此,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探究情境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着力研究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性特征”。[7]
从目标维度看,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兼有创造的意义和情境教育的旨趣。关于创造的意义,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指出:“创造可分别为两种:一是成己,二是成物。”[8]成己是指成就创造者的能力和境界,成物是指形成创造的成果和作品。关于情境教育的旨趣,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课程的鲜明目标,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9]可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目标诉求在于“成己”与“成物”的融合。在情境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目标诉求,应立足真善美,创设理蕴性情境、向善性情境和审美性情境。
1.理蕴性情境
理蕴性情境是以求真精神为指导,蕴含主体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内涵理念,以及操作要义和渗透思想的情境。理蕴即“理寓其中”,与“形真”“情切”“意远”构成情境教学的基本特点。[10]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创设相应的理蕴性情境。一是蕴含创造条件,即情境创设包括创造所需的科学知识、实践技能和创造方法等条件。在科学知识上,以求真精神引领儿童学习科学原理知识,为创造打下坚实基础,如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化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原理等;在实践技能上,以探究精神指导儿童训练动手实践技能,为创造提供技术支撑,如工具的使用、材料的选取、电路的检测等;在创造方法上,以创新精神激励儿童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为创造注入不竭动力,如主体附加法、专利文献法等。二是蕴含操作要义,即情境创设要坚持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课程操作要义。[10]三是蕴含渗透思想,一方面情境创设要渗透技法思想,引导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激起创造的欲望,迸发创造的火花,完成创造的作品,如发明创造模型制作与调试等,实现“成物”;另一方面情境创设要渗透育人思想,引领儿童在创造活动中树立自信,大胆实践,不怕失败,持之以恒,不断创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创造人格,实现“成己”。
2.向善性情境
向善性情境是以向善精神为指导,主体通过知善、行善和尚善过程养成良好道德品格的情境。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创设知善入理、行善实践和尚善创造的向善性情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创造道德品格。一是创设知善入理情境,奠定“善”之基础。创造力是“一种内在的善”[3],让儿童知晓伦理、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明白“科学是把双刃剑”等道理,基于“善”的底色和内核选取创造主题。二是创设行善实践情境,采取“善”之行动。引导儿童开展善良的、富有爱心的创造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创造,快乐成长。三是创设尚善创造情境,融入“善”之精神。将崇尚善良的精神渗透于儿童创造过程中,让其综合作用于儿童的感知、思维、行为和人格,为儿童创造潜能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笔者指导许多学生从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爱心等“善”的角度切入取得了发明成功。如秦卫同学提出“要为天下盲人做点事”,并巧妙利用物理上学过的气压原理解决了开水溢出烫伤手的问题,发明了“盲人自动饮水器”,获得第十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比赛一等奖。实践表明,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创造活动对象,选取具有向善性的事物和思想理念,精心创设情境,能让儿童逐步形成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创造道德品格。
3.审美性情境
审美性情境是以美为境界、以探美活动为路径、以臻美技法为抓手的促进主体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情境。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需要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审美性情境。一是以美为境界。情境创设以追求完美的境界为指向,让儿童坚信“一切均可改进”,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事物,在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提升能力和境界。二是以探美活动为路径。创设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探美”的兴趣和创造欲望的情境,使儿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让其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三是以臻美技法为抓手。臻美技法“是技法之山的最高境界,是完美的赏心悦目之境”。[11]创设情境让儿童掌握求奇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等臻美技法,成就创造梦想。如葛卫萍同学列举了“海绵+水”点钞冻手、不卫生、点钞慢等缺点,发明了“长效卫生点钞香脂”,克服了以上缺点,点钞速度提高20倍,被校办厂转化投产。当然,在成就学生创造梦想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成长,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从时间维度看,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是有节奏的事件过程。在过程上,根据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的“创造四阶段说”[12],需要在儿童创造的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阶段,创设适切情境,为发现问题、搜集整理信息、初步尝试解决、形成思维僵局、暂时搁置问题、转换常规思路、抓住灵感火花等环节创设适切的情境。在节奏上,豁朗阶段作为创造过程的高潮,需要给予适时启发。为有效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根据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时间表征,创设冲突性情境、启发性情境和延展性情境。
1.冲突性情境
冲突性情境是能引起主体内心矛盾冲突的情境,创设有利于矛盾形成的冲突性情境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阶梯。一是创设同类冲突性情境。如在发明创造中,通过展示各种笔,引导学生列举各异的书写工具,并说出其“不如意”以及如何改进的意见,学生提出“防摔笔”、“筷子笔”、“空中书写器”等多项设想。二是创设异类冲突性情境。如有人将“进门挂衣帽不方便”和“出门经常忘关灯”两件不同类事件联系起来,找到衣帽钩和电灯开关的结合点,发明了一举多得的“门钩开关”。三是创设自身冲突性情境。如笔者在课上拿出自行车打气筒让学生联系实际找缺点、提希望,黄泽军同学提出打气筒“体积太大携带不方便”和“贮气罐太小打气不够省力”等存在自身矛盾冲突的问题。他深思熟虑后,巧妙地将打气筒设计为内外两层的“双层打气筒”,中间夹层用于贮气,打气筒整体体积变小了,而贮气量却变大了,解决了矛盾,还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被评为首批“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让儿童根据冲突性情境不断发现问题,使新的需求与头脑中已有表象形成冲突,产生内心矛盾,并通过探究寻找理想方案、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正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过程。
2.启发性情境
启发性情境是通过问题引领,适时点拨,促进主体思维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情境。创设儿童创造力发展所需的启发性情境,就是让儿童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之时,找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之感。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13],需要创设启发性支撑情境。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让儿童置身于为完成既定任务、具备相应背景化信息且结果非一目了然的“问题情境”中[14],其体验感受和所思所想与已有知识经验产生碰撞,生发新的问题,达到认知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渴求成长和期盼突破的心理困境、需求和情绪状态。二是以思考为核心。在明确问题后,放手给儿童充足的思考时间,“要尽一切努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尽可能多的儿童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求取得尽可能高的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的质和量”[15]。三是以激励为原则。及时肯定儿童在发现、思考和展示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并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儿童创造进行适度评价,从而开发儿童潜能,激发、诱导创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思考习惯,让每位儿童成为创造者。
3.延展性情境
延展性情境是主题聚焦、相互关联的在时空上能延伸和扩展的情境。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需要实现课堂内外延伸、多情境扩展。一是课堂内外延伸。“把课堂、学校、家庭、社会这些儿童活动空间中的每一个区域,构成一个连续的、目标一致的和谐整体”[9],营造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上学放学结合的全时段情境。二是多情境扩展。儿童创造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情境创设往往需要主题聚焦、时空延伸、相互关联等多情境作用于儿童感知觉,引起积极情感体验,启发创造性思维,催生创造灵感,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创造力发展。记得一名学生朱健华课后从“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消息切入,提出了“如何让官兵穿着救生衣行动更方便?”的发明设想,在笔者指导下开始专注于新型救生衣的研究。他先后到海边考察、问询渔民、买了救生衣试穿并拆解分析其不足、上网检索、查阅《化工大辞典》、考察化工厂,反复设计修改方案并做了大量实验,终于找到“两种有机物现场反应生成救生衣”的理想配方,发明了“快速充气救生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还被评为“中国当代发明家”。实践表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创设需要根据不同对象和阶段,课堂内外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延展性的多情境支持。
从空间维度看,根据李吉林老师总结出的情境教学的基本特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空间特质表现为“形真”与“意远”的融合。“形真”即“神韵相似”,“意远”即“意境广远”。李吉林老师借鉴《文心雕龙》和《人间词话》的“意境说”,概括出情境教育“真、美、情、思”四大元素。[16]因此,为了让儿童在创造过程中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有效促进其创造力发展,应根据“形真”“意远”的空间特质,创设真实性情境、感受性情境和想象性情境。
1.真实性情境
真实性情境是以真切现实或真实性事物为原型的情境。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空间中的原型应具有真实性意义。“真实的情境并不只是将日常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实际的活动情境、真实情境的替代品(如案例)、基于录像或多媒体之类的“抛锚式情境”。[17]因此,在具体的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创设中,“一切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都是真实的”,真实活动可定义为“日常的文化实践”。[18]一是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或借助媒体呈现。二是与实践紧密联系。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故儿童创造往往离不开以实践为主的空间事物,其创造的主题从实践中来,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解决真实的问题。三是多种方式呈现。除了用真实人物展现情境外,影视文化中大量珍贵的资料可以作为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素材,也可利用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再现真实生活场景的复杂层次,构筑模拟现实生活的虚拟情境。
2.感受性情境
“以强化感受为基础”是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之一[10]。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在“形真”“意远”的情境空间中创设感受性情境,运用多样方式,借助多种媒体,让眼、耳、手等多感官参与,产生真切刺激,从而突出主题和重点,丰富意境和表象,促进思考和创造。一是以实物和现场环境等事物原型加以导引,如教室内固有的电灯、门窗、桌椅、书本、黑板等真实物品;家里的厨具、卧具等;户外的树木、飞虫、路桥、汽车、行人等。二是以模型和虚拟事物为主体,配以视频动画、声音解说等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三是把儿童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多样感知原型,为儿童创造力发展所需的表象提供真切感受。实践表明,多感官刺激的情境特别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针对儿童天生爱美的特点,选择美好的事物作为感知目标,特别是大自然、生产、生活中新奇美妙的事物,易于激发儿童的创造兴趣。
3.想象性情境
想象性情境是易引起主体想象的意境广远的情境。让儿童在美的、宽松、快乐的情境中,通过发展想象力来培养创造力是催发儿童潜能的策略。[19]一是创设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情境,为儿童感知、体验、感悟、思考和行动提供保障,让儿童拓展视野、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发展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设计“太空体重仪”、“深海救生器”等。二是创设以实际需求为动力、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展现为特征的具有灵活性、生成性的实践活动情境,培养操作性能力。三是引领儿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亲近大自然,在广袤天地间尽情感受,自主探究,无限畅想,惬意创造,让儿童思维“飞”起来,体验创造之美,享受创造之乐。总之,为儿童创造力发展创设想象性情境,就是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的广远意境来发展儿童的想象。又以儿童“空灵”的想象去丰富情境,拓展思维空间,开启潜能大门,生发智慧灵感,促进创造发展。
从关系维度看,根据情境教育“以激发情感为动因”的“情感驱动”原理[10],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关系纽带是基于情感的“人际”和“人物”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儿童创造力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学校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纽带,主要是指基于真挚情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融洽关系。“人物”关系是指儿童与周围物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抓住儿童好奇心创设周围物化环境,激发儿童兴趣,引起真挚热烈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动力。因此,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基于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和“人物”关系纽带,创设主体性情境、合作性情境和交互性情境。
1.主体性情境
主体性情境是能突出主角的主体和中心地位的情境。“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这一可贵特点正是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体性情境的理据所在。因此,要在教师和家长主导下,突出儿童主体的中心地位,营造融洽关系,以利于激发情感,倡导自主性,诱发主动性。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地位,用真情真心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二是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以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为根本,发扬民主,发挥情感作为内驱和纽带的功效。笔者指导的一名普通学生袁懿,起初认为发明创造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在听取了几位学长亲身讲述自己的发明故事,并与师生情真意切的互动讨论后,他很快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申请加入科技创新先锋队,在一年内提出十余项发明创造方案。其中“装潢用安全气针枪”得以完善,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他后来被评为“中国当代发明家”、首批“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因此,教师与家长应相信“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尊重其主体性,以生动形象的场景、轻松活泼的语言和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儿童,“热情地唤醒儿童创造的欲望,形成动机,激发创造的潜能,让其尽情施展”[20]。
2.合作性情境
合作性情境是主体间通过团队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形成良好关系的情境。儿童创造力发展需要创设合作性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组织的合作性情境。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讨论,创新先锋队的分工合作探究,学生科技社团的专题头脑风暴等。基于组织的合作性情境创设要求在组织者情真意切的主导作用下,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融洽氛围,让参与创造实践活动的儿童在相互协助与启发中学会良好沟通,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其创造力发展。二是基于项目的合作性情境。“项目学习”的理念能让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目标任务的儿童走到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儿童发明创造活动中,可以让选定相同或相近研究主题的学生合作组成团队,以项目组的名义开展合作探究,所有成员分工协作,发挥长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当然,创设项目合作情境需要根据项目研究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有利于发挥每位成员的特长优势,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开展创造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
3.交互性情境
交互性情境是主体通过与环境设备交互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境。在儿童创造力发展中创设交互性情境,有利于吸引注意力、满足好奇心、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参与积极性、激发探究热情。一是营造儿童与环境设备的交互,以利于儿童身体放松、心情愉悦,从而积极参与创造体验活动。“体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源于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即借助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获得真知,通过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适应世界、实现创造的过程。[21]二是尽力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主题设计交互性场景和活动。如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互动式科技创新陈列馆、虚拟仿真机器人软件系统、微信等即时通讯互动平台,实现人机交互、自助游戏互动、虚拟创新设计、模拟仿真实验等。三是建立交互性情境目标和意向,为儿童创造提供必要的选择和发现机会,有助于儿童提升思考和想象能力、判断和分辨能力、分析和抽象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当然,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中的行为动作不仅包括教师的,还可以是儿童的,而且往往有儿童参与的活动展示效果会更好。特别是互动性的游戏活动和热身破冰环节,能让儿童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角色,体验感悟更深,思考问题更实,提问发言更多,交流分享更有效,从而能更好地促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技能的提升。
总之,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目标诉求、时间表征、空间特质和关系纽带等情境性特征是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创设的理据所在,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儿童创造力发展上的美好愿景。当然,儿童创造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考虑目标、时间、空间和关系维度上的情境性特征以外,还应该考虑不同主体、对象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学科领域的创造活动,需要根据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和创设情境,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加科学有效的生态条件。
[1] 陆小兵,钱小龙,王灿明.国际视野下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分析:理论观点与现实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5(1):28-38.
[2] 巴格托,考夫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陈菲,周晔晗,李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3] ZWAAN R A,MAGLIANO J P,GRAESSER A C.Dimensions of sit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5,21(2):386-397.
[4] 贺晓玲,陈俊,张积家.文本加工中情境模型建构的五个维度[J].心理科学进展,2008(2):193-199.
[5] 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377,12.
[6] 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J].人民教育,2013(2):59-60.
[7] 王灿明.情境教育视域下的儿童创新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2):56.
[8] 梁漱溟.朝话[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88-89.
[9] 李吉林.美的彼岸: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15,331-368,220,215.
[10] 李吉林.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9,122,131.
[11] 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48,182.
[12] 詹慧佳,刘昌,沈汪兵.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213-224.
[13] 罗劲.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2):219-234.
[14] 罗日叶.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计和开发[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15] 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8.
[16] 李吉林.云雀之歌:纪实:情境教育的拓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77.
[17] 梁影,倪其育.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原则[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83-86.
[18] 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9] 李吉林.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3(11):85-91.
[20] 李吉林.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J].人民教育,2001(9):50-53.
[21]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责任编辑:江桂珍]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1.024
2015-07-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BHA120051)。
文云全(1972-),男,四川高县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员,教科室主任,全国模范教师。
G444
A
1002-1477(2015)11-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