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拥有生长的力量

2015-03-01 03:19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35期
关键词:合数珠子个位

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 季 晶

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

英国人说:“牛津、剑桥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矿物,让矿物定型。”

可以看出,上述三段话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梁先生道出了教育的本源,教育面对的是人,目的是引导他们做更好的人;由此本源出发,杜威建立了教育的一种理论假设,教育便是人的生长;而英国人对牛津和剑桥办得好的解释,给出了杜威假设的现实证明。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学科——数学,自然应该赋予孩子们的学习以更多成长的力量。数学课堂有了生长的力量,也就有了教育的意义。

一、从经验里生长新知

【案例1】“认识小数”的导入环节

师:学习数学,跟咱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数了,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再次走进数的世界。你能说说上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吗?(板书学生说到的一些数:100、0

师(手指分数):这样的数是咱们已经认识的分数。而像这些(手指整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认识整数咱们离不开这位老朋友的帮忙,老师在千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多少呢?还可以怎么拨,也能表示出1个千?

生1:千位上1个珠子表示1个千,也可以在百位上拨10个珠子,因为1个千也就是10个百。

师(继续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这是多少呢?(100)也可以怎么拨珠?为什么呢?

生2:也可以在十位上拨10个珠子,因为1个百里面有10个十。

师(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这是10,也可以怎么拨?

生3: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因为1个十里面有10个一。

师:刚才的这1个千,1个百,1个十,既可以在千位、百位或十位上拨一个珠子,也可以在它们的哪边一位拨十个珠子的?按照这样的规律下去,请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是个位上的1个珠子,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4:刚才的1个千,1个百,1个十,我们都可以在它们的右边一位拨10个珠子来表示。如果个位上有1个珠子的话,我们就也可以在个位的右边一位拨10个珠子。

师:那1个一里面有10个什么?这里的1个珠子表示多少呢?

生6:我觉得也可能是 0.1.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独特,说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数,请你来写一写。这是什么数呢?

生6:小数。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数的世界里的新成员——小数。

【思考】旧知是新知生长的土壤和根基,任何忽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师必须运用教学策略触发学生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小数之前,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借助计数器已经认识了整数,并知道了整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新课的学习已经储备了足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抓住学生这一经验基础,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课堂只有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向前推进,新知才能在旧知的树干上萌发新芽,向着阳光努力生长。

二、从互动中生长学力

【案例2】“自然数的分类”中一个小组与全班学生的交流学习

生1:我们小组准备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自然数的分类。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分,如果只有1个因数,就是1;如果有2个因数,也就是因数是1和它本身,就是素数;如果有不少于3个因数,因数除了1、本身,还有其他数,就是合数。

生2:自然数按照奇数、偶数分,有的为奇数,个位上是 1、3、5、7、9 的数;有的为偶数,个位上是 0、2、4、6、8的数。

生3:自然数还可以按倍数分,有的是2的倍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是5的倍数,有的是7的倍数,有的是1的倍数。

生4:我发现不少于3个因数的数大多都是偶数。我想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9,虽然它不是偶数,但它有1、3、9这3个因数。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不少于3个因数的数,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合数)那我们能否换一种说法?

生5:合数大多是偶数。

师:为什么生5要提醒大家说“大多”,而不是说合数都是偶数呢?

生6:我可以举一个反例,例如2,还有9。

师:我们在举反例时要注意,这个数首先是一个合数,它又是合数中的奇数,那应该举例——9。

生7:我还想提醒大家,在按因数个数分类中,1的因数只有1个,所以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要单独分一类。(掌声响起)

生8(追问):除了1还有只有1个因数的数吗?

生9(反驳):都用不着举例,肯定只有1,因为它最大的因数是1,而它本身就是1。没有像1这样的数了。

生10(补充):1是所有数的因数,其他数的因数除了1,至少还有它本身。(掌声再次响起)

【思考】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应该要学到什么,还要重视他们是怎样学到的。本节课中,我倡导的是“先学后教”。“先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以自主、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后教”主要是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之后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兵教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给予学生独立的地位,让学生在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才能走向深入,学力才能得以生长。

三、从回顾中生长素养

【案例3】圆柱的体积计算

(学生自主操作,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生1:通过转化,我很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高和圆柱的高一样。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发现,借助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学生动笔推导,然后反馈交流)请大家回顾一下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3:我体会到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说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生4:从圆转化成长方形,让我想到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是啊,在转化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这样转化。

生5:是为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当我们在研究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将这个问题想办法转化成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除了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外,还有吗?

……

【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请大家回顾一下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在给学生以回味的同时,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再仅仅是收获一份结论,斩获的是数学思维方法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补,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了数学素养的生长。

四、从感悟中生长品行

【案例4】圆的周长

师: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一本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周三径一”(播放课件),意思是,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这个结论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个结论已经不适用了,为此,我国的数学家又用了新的方法来研究,(出示课件)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1:圆和正方形。

师:观察正六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生2:正六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相等。

生3: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的半径的6倍,直径的3倍。

生4: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出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比较正十二边形和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

师:如果再接着画下去,又会是多少边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5:越往下分,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

生6:正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师:这正是一千七百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提出的用“割圆术”求圆的周长和直径比值的方法(课件演示圆周率的发展史)。此时,多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相比会怎样呢?

生7:几乎就可以当做圆的周长了。

师:同学们,刘徽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不少书上把他称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思考】“教育的力量在于春风化雨。”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热爱数学,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化课程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借助数学发展史上的精英人物和可歌可颂的故事,唤醒与激励学生,从中赢得催人奋进、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总之,生长如春雨润物,悄然无痕。因此,不必纠结于每节课是否给了学生重大的影响,只要从内心深处把学生当做神圣的生命,尊重他们经验,允许他们思考,宽容他们出错,引导他们总结,帮助他们提炼,那么,知识、学力、经验、智慧、品行……都会从数学课堂中慢慢生长出来,于是,数学教学也就成为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合数珠子个位
与树一样大的珠子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质数找朋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放珠子
摆珠子
纸珠子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