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点拨教学

2015-03-01 00:58王新富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邓稼先故乡情境

□王新富

浅谈语文课堂的点拨教学

□王新富

教学就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尝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层层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援疑质理,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拓展延伸,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

激趣;设疑;探究;拓展

吕淑湘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语文课堂不应该是老师“满堂灌”、“一言堂”,而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作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喜欢上语文,那就不用担心学不好语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一篇好文章,如果学生对之无动于衷,就很难读出深意,更别期望作深度的品味了。如学习《观舞记》一文,笔者在走进文本之前,先播放一段优美的印度舞蹈片作为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这优美的舞姿和华美的服饰所吸引,当短片戛然而止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在此情境之下,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老师让你们把所看到的服饰与舞姿用语言表达出来,你们会怎样表达?有同学脱口而出——美极了。这仅仅是一个“美”字能形容概括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舞记》,看看冰心是如何描绘这瞬间的极致的美。

如此点拨引导之后,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认真品读课文,并不时地用笔标点勾画,有的同学还声情并茂地朗读起优美的句段——“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在此情境中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兴趣盎然,老师也教得轻松,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可见,创设情境,适时点拨,激发学习兴趣,是拨动学生思维的开始,也是学好语文的起步。

二、层层设疑,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一篇文章,如果让学生盲目地去读,那只能知其内容和情节,获得肤浅的感知。相反,如果老师在学生阅读时预设性地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让学生的阅读有了方向,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循序渐进,更容易把握主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切合学习目标,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可以层层设问,让学生讨论并明白以下问题:

1.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七月的费城,一个闷热的日子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走了,独独把我留在悬崖上,我与其他小伙伴有何差别?——“多年来,我一直有病……”体弱多病,缺少锻炼,体质、勇气、胆量都不如其他小伙伴。

3.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扔下我与其他人一同走掉了?但天将黑时,他又带来了我父亲。——杰利毕竟是一个孩子,他可能更想与其他同伴一起玩,也可能担心留下来陪我遭其他同伴嘲笑……更大的可能是为了去找我父亲,因为最终父亲是杰利带来的。

4.我处在危险之中,极度恐惧,为什么父亲不直接上前将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不是一位没有爱心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孩子成长的好父亲,他让我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战胜困难,获得人生经验,一生受益无穷。

5.“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便想到在小悬崖上的经历,我便能应付一切。”这段话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中心,揭示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如探迷宫一样,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三、拓展延伸,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果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就得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深度。拓展阅读广度就是扩大阅读面,如同主题的文章联系起来比较阅读,贯通起来理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质疑,从而得出见解,这样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一定有所提升。拓展阅读深度,就是在文章的体验与感受上向深处探究,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邓稼先》一文,引导学生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奉献精神的同时,再让学生联想古今中外这样的不计名利得失,一心献身科学的科学家,如居里夫人、钱学森、袁隆平等等。从他们身上归纳出杰出人物往往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与追求,都是为了事业而放弃对生活的享受。从这些科学家身上,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呢?由学生们思考、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学习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科学家如此,其他人物传记也不外乎对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刻画与颂扬,如闻一多、贝多芬、托尔斯泰等,他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只要引导学生去认真探究,收获的一定是智慧之果。

这是广度上的拓展,再从深度上探究。因为《邓稼先》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作者这样写,是想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推出邓稼先,但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老师补充点拨,才能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给学生讲几个实例:中国某驻外使馆,每天门前都堆了许多别人放的垃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第二天驻外使馆门前的垃圾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此后再也没有人放了;在外国餐馆打工的小伙,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再也不用给人作跪式服务了……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核武器事业,让中国人在世人面前从此扬眉吐气。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在那种时代背景下、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老一辈科学家,为了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安危,同时也为了他们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啊!“永远的骄傲”当之无愧。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再解读其他小标题统摄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四、由此及彼,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而不是做“书袋子”“两脚书橱”,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多角度的联想,引导学生作由此及彼、由事及理的思考,以此达到丰富学生想象力的目标。如《故乡》一文中,作者描写的三个故乡,即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老师稍作分析,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鲁迅的作品往往有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可惜已成记忆;现实中的故乡是萧条、凋敝的,令人失望;理想中的故乡,那是希望,十分渺茫,寄托在水生和宏儿身上,所以有结尾那段经典的议论。由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水生和宏儿将来也会如“我”和闰土一样隔膜吗?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水生与宏儿的人生路要看他们自己怎么走了,当然还有社会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无论作何种设想都有可能。这样,学生凭着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水生和宏儿作人生规划,他们都经历战乱,然后都成长成新时代的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人格上绝对平等……

总之,语文的课堂很丰富,需要老师授予学生挖掘的本领;语文的天空很深邃,需要老师给予学生翱翔的翅膀;语文的海洋很广阔,需要老师为学生鼓起远航的风帆。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需要老师在三尺讲台外更辛勤的耕耘。

(作者单位:安徽省南陵县籍山中心初中)

[责编木子]

猜你喜欢
邓稼先故乡情境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