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卢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习方式;创造性;培养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得到的是“接受”本领,在“探求”中,不但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知识可以获取,而且在“探求”中自然也就学会了“求知”。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所谓创造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思维,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
1、多向思维训练。所谓多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可行思路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了某种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答案,直到想尽为止。例如:我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剖析,我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假如让我们写类似的文章,你会怎样写。有的同学说,我赞美小草;有的同学说,我讴歌鲜花等等。学生的思路一经打开,表达就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变向思维。变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思路,摆脱思维常规,寻求新的认识。变向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影响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其关键是引导学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围,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重在求“变”。
即通过问题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1、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谁?传统教学方法是通过老师讲述:“同学们注意,本文主人公不要搞错,是无名战士,不是卢进勇,因为……”。而问题性教学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刻画的主人公是谁?”前一种教法,学生只要记住就行,后一种教法学生必须通读全文,反复思考,并弄清写卢进勇的篇幅大于写无名战士,按通常情况主人公应是卢进勇。但卢进勇这个人物是起铺垫作用,通过这个人物衬托无名战士的行动。这样做学生思维得到锻炼,采取的是启发性学习。学生不依赖教师,自已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2、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习惯。问题性教学的实施,把教学从重结果转移到重学习过程方面来。重学习过程的立足点放在学习过程的优化上,着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具有主动探索的心向,能运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学习情境,重学习材料的组合。
3、培养乐于解决问题的习惯。问题性教学,把教学变成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一些教师没有讲述的文章,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看到自已的进步,获得一次次成功,自然乐于从事这项活动。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编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