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园
以读为本高效阅读
□张园园
“语文是读出来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读书;还权利与学生,促进学生主动读书;教以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读中感悟、思考、探究、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以读为本;以人为本;阅读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就应该落实“以读为本”。除了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读书;还权利与学生,促进学生主动读书之外,关键是教以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有许多学生毕业后感慨:读十余年语文,仍然不会阅读。可见阅读方法之重要。“以读为本”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索地、机械地读,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应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要掌握科学方法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边读边悟
对于浅显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品味后,需要带着感情读,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就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来理解、体会徐悲鸿强烈的爱国之情。
2.且读且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养成且读且思的习惯。如我在教学《番茄太阳》一文时,让学生初读后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并提出问题,再读时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想,边想边画,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又如:对于精彩的语句,可以边读边思考这些语句妙在何处,若有所悟可以就文章某处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这样且读且思、手脑并用,长此以往,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渐提高。
3.有读有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巧设疑问,而且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的良好习惯。如诗歌学习,教师可以如此设问:本诗描写(叙述)了什么样的景(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设疑,让学生一步步接近事物的真相。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学会了自己质疑的方法,达到有读必问,有问必读。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提出质疑,促使他们进一步阅读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一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技能,增强阅读课堂的实效。
4.以写促读
写作是思维的外化,是更深层次的悟,能促进学生更加重视阅读。“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写了,才会发现不足,就需要通过阅读加以弥补。读写,成了相辅相成的事。例如《葡萄沟》一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到葡萄沟的美,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在读中领悟语言的美妙,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接着鼓励他们观察自己家乡熟悉的村镇,体验大自然的美景,并模仿课文将观察到的事物、体验到的情感写下来。这样读写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促使他们深入课文寻找范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教学“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要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帮助、参与、支持、引领。不剥夺学生阅读的主权,不代替学生思考,不把阅读教学建立在教师对作品的“正确”分析、肢解的基础之上,要给予学生充分地、整体地感受课文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阅读朗读,增强主体体验,强化自我感受,明晰文理认识,实现人文理解,促进文学积累,启迪多元感悟,形成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美读鉴赏,学生始终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体现阅读教学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主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黄泥岗中心小学)
[责编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