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普觉寺法师: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5-03-01 06:15WindyYe
读者·原创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佛门因缘长老

文_Windy Ye

新加坡普觉寺法师: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_Windy Ye

Windy Ye,法国ESSEC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在读。“一千零一业”是她一直想做的事—采访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工作、生活与思考。她不断行走,介绍陌生的行业与领域,展示不同的人物风貌,找寻故事背后的力量。

星期六,我一早便来到光明山普觉寺采访释传观法师。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他的桌上不时爬过一些小黑虫,我下意识地伸手欲灭之,法师见状,连忙制止我:“你不要杀它!”说着,他拿起餐巾纸,卷成筒状,把虫子一一引到地上。

释传观法师在普觉寺有一间办公室,看起来与普通办公室无异:有电脑、打印机、寺院活动的海报、佛教书籍等。他说:“你可以认为这是我的工作,但也不完全是。因为运用科技讲课、办活动,无非是传播佛法的方法,而传道修行,用佛教智慧帮人解决俗世的烦恼,是僧人的本分,有没有钱,我都会去做。”

13年的佛门之路

我出生在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那时,家里礼佛只是对民间佛教习俗的沿袭:在家中供奉佛像,过节去寺庙拜拜,抄经,吃素等。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后,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当时,恰逢几位中国台湾的高僧来访,民间掀起了一股“学佛热”。到了90年代,新一代人对于佛教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佛教信仰已经从家庭传统转为个人选择。

那时候,我做IT咨询师,有钱、有前途、有女朋友,可是乍看体面的生活背后,我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工作还行,但没有让我很有激情;女朋友还行,但没有让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麻木。

于是,在当时同事的推荐下,2000年,我在光明山普觉寺参与短期出家活动。每日禅坐、念经、上佛法课,十天下来,感觉内心平静,获益良多,冥冥之中,我对佛门有一种归属感,这也让我萌生了正式出家的念头。

随后,我邂逅了我的启蒙恩师—妙境长老,与他的谈话,更是犹如醍醐灌顶,恩师的诸多教诲犹如明灯,一下照亮了我心中的暗浊。于是,我决定正式出家,并前往妙境长老所在的美国法云寺修行。

也许有人会好奇,对于出家这个决定,我的父母会如何反应?也许我父母的反应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们非常支持我,唯独担心我能否坚持下去。

就这样,我剃度,穿上僧袍。恩师在我到达美国后不久就圆寂了,但我的佛门之路却从此不断向前,至今,已经13年。

这13年来,我每天的日程都差不多:早上3点到4点与众僧人至早殿,念7遍《大悲咒》,7遍“三皈依”;4点到6点打坐;6点到6点25分诵读《金刚经》;6点半在斋堂用早餐后,自行修习;11点用午餐;下午2点到4点聆听寺内长老授课;晚上6点到6点45分上晚课,诵7遍《弥陀经》,7遍《大悲忏》;7点到8点半打坐,然后休息就寝。

清净六根,学佛是个渐进的过程

Q:会想吃肉吗?

A:早在出家前,我已经随家人吃素多年,米饭、青菜、水,偶尔用豆腐补充蛋白质,对我已经足够。有人说,吃素让人平静,但对我而言,吃素让我的饮食变得极其简单,我的身体也一直保持在清瘦的状态。

Q:会想喝酒吗?

A:我只在服兵役的时候喝过酒,但后来仔细想想,我真的喜欢酒吗?不。有多少人喝酒是因为真心喜欢,而不是在某个环境下为了合群而为之?认清了自己的真实好恶,离开了那个环境,戒除一些东西,也就不再困难了。

Q:会想女色吗?

A:我想起长老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僧人到泰国的一间寺庙里修行期间,寺庙来了一群非常漂

亮的女护士。住持问他:“她们漂亮吗?”僧人连忙说:“不!她们不漂亮!”住持笑笑,说:“你还要再修行。”过了3年,女护士又来了,住持又问僧人:“她们漂亮吗?”僧人神色平静,点头道:“她们很漂亮。”然后继续打坐。住持说:“看来你修行有成。”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并非从未有过念头,只是通过修行,我知道心念从何而起,如何克制,如何根除。漂亮的女人如同美丽的鲜花,我会承认她的美丽,但无意摘取。

当然,僧人并非圣人,也有俗世的烦恼,只是通过修行,又处在寺庙这样的氛围里,我们更明白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化解烦恼。

有些人遇到烦恼,求助佛法,稍微研习一二,发现没有效果,就大呼佛教骗人。但学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花费精力、时间,需要潜心专注,欲速则不达。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觉得枯燥,有人遇到瓶颈,也有人放弃。和我一起出家的前同事,几年前因为家中子女的问题还俗了。对此,佛门不会强求,更不会批判。一切都是因缘,学佛能帮助人认识自我,认清自我,继而做出符合本心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下决定未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开设佛学班后,有很多学员就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找我咨询,比如工作和感情的问题。

工作,我认为由三大要素组成:经验、快乐、金钱。很多时候只能选其一或其二,这取决于个人如何权衡。比如有的工作乏味到一般人难以承受,牺牲了快乐,自然会得到更多的金钱作为补偿;比如公司里的开心果,他或许没有经验,能力一般,但能制造快乐,他本身也快乐,老板就可能牺牲经验选项,花钱雇他。

三者难以同时拥有,同时拥有时,此人必定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和磨炼,此时,这已经不再被称为工作,而是事业。所以,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你能带来的价值和你的选择。

爱情是特殊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两方面要达到平衡,才能让关系健康发展,一门心思付出或一门心思索取,都是不能长久的。

我曾听闻长老言:“若想要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两个人的‘信、戒、施、慧’必须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信,即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知道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同时也指信仰;戒,即道德观、个人底线和原则;施,即分享、关怀、给予爱的程度与方式,也包括对人对事的处理;慧,即智慧,包括情商、智商,能否有共同话题,能否有默契。

所以,吸引到什么样的人,跟什么样的人能够长久,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人和你如何经营感情。

当下决定未来,你现在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塑造着你的命运。

当然,也会有人说,一个人的出生已经决定了人生的大半。那是前世的积累,于今生无补,况且做王子就真的快乐吗?不见得。我们能做的,是用智慧帮助人面对现世,把握现世的因缘,通过感恩、分享、助人,积善因,得善果,让人能够通过知足常乐、得失平衡的心态,化解“贪、嗔、痴”带来的烦恼,让今生过得更好。

我想,这就是我学佛为僧、传道授课的本分和意义。

采访后记

ESSEC新加坡校区的亚洲文化课,请来释传观法师教授佛学,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机缘,与他结识,有了这番对话。

作为佛教徒,佛家思想是我的精神寄托,也是为人准则,与吃素、念经、拜佛这些形式相比,我认为佛在心中,更为重要。

因为佛教思想的启示,让我得以在纷乱中获得平静,我知道我的行为会带我通向哪里,我知道一切皆因缘,福祸得失,世事最后均会达到平衡。我不再强求,不再担忧,也不再害怕。

传观法师表示同意,他说学佛多年,心态变得平和,不再恐惧。

我还问他,佛在普度众生时,是否常怀悲悯与痛苦,因为看到世间灾难,想要做点儿什么,却有心无力。传观法师说:“佛讲因缘,道已授,各人能不能悟,是各人因缘,有人因你授道得悟,是他的因缘,不得悟也是他的因缘,不可强求。人事各有因缘,尽心尽力,问心无愧,随缘即可。”

猜你喜欢
佛门因缘长老
社会版(十)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
从《心经》看佛教的“空”观念
茶道
惩罚
不想再活一百年
一张图看中国佛门生意经
上帝怎样惩罚了偷打高尔夫球的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