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2015-02-28 21:18未晨
现代家长 2015年2期
关键词:饥饿感课外书书籍

未晨

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现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明白。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阅读和学业开始争抢时间,二者间的矛盾似乎也变得难以调和。

作为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学者,近年来,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尤其是童书阅读。在不同场合,他都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他是如何看待学业和阅读的兼容问题的?为什么在学生时代培养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呢?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采访了朱永新。

“精神饥饿感”更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

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听您提到“精神饥饿感”,请问,您认为的“精神饥饿感”究竟是什么?

朱永新(以下简称朱):我是用“精神饥饿感”来比喻渴望阅读的一种状态。其实,阅读就像美食一样,我们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会觉得心满意足、生活美好,然后想再次吃到这种东西。读了好的书籍,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而你一旦品尝到了书籍带给你的喜悦,那么你会像寻找美味一样不断地去寻找好的书籍来读。而阅读的美好体验,最后会汇聚成精神上的饥饿感,让你不断地主动地去阅读。也正是有了这种饥饿感作为动力,我每天清晨都比一般人早起两个小时,专门读书。这个时候,四周安静,空气清新,阅读书籍简直就是人生难得的美妙享受。我希望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有机会享受到这种美妙的时光。

记:为什么您特别希望青少年有机会享受到这种时光呢?

朱: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等技能,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段一样,我认为,“精神饥饿感”在一个人的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有科学依据证明,一个人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

我发起过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旨在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记得,当时我来到了新疆。新疆奎屯八中有一个名叫塞甫丁·哈斯木拜的同学,他所在的学校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活动。这个孩子在小学五年级时才接触汉语,这之前他从未接触过汉语。但是,他自从参与新教育实验活动接触汉语之后,进步非常快,简直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孩子,终于找到可以吃的东西了,每天大量地不停地看书。他用了三四年时间读了几百本书。2012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读书少年,他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这说明,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在这个阶段,他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将终身受益。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在孩子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人生以后的历程,完全是在前面14年是否喜欢阅读的基础上展开的。事实上,孩子长大以后,是用他14岁以前所阅读的、所体验的、所经历的东西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生活。所以,孩子早期的阅读经验对于他的成长非常重要。当他成人以后,是用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去构建内心的成人世界。

“课外阅读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记:有一种现象,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就是很多妈妈们发现,再美好的计划都跨不过孩子上学这道坎儿。在孩子上学之前,妈妈们一般都能坚持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自从孩子上了学,孩子的阅读时间就被一点点挤掉了,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参加各种培训班,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而一天只有24个小时,只能有所取舍,结果就把阅读给舍去了。

朱:你说的这种情况很普遍。在影响巨大的应试考试面前,如何平衡阅读和学业的关系,是摆在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项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在阅读课外书籍上的时间比较多。而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作业越多,孩子可能越笨。重复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对智慧的发展并无作用。

依据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的情况,我把孩子基本分成4种类型:

第一种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第二种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第三种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最后一种孩子是不爱读教科书只爱读课外书,这种孩子也许学习成绩不理想,但还是大有希望的。

记:看来,阅读与学业从来都是不矛盾的。

朱:是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的来源,这两套大纲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

在一些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中,有些老师甚至可以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把课程讲完,而把剩下的大量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阅读。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只知道盯孩子的考试分数,但是孩子的成长绝不仅仅只是考试分数的提高。阅读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它会给孩子的成长打好精神底色。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学校教育中,没有培养出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离开校园,他们就会将书本永远丢弃在一边,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考试成绩平平,但是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走出校园以后,依然热爱阅读,并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那么他一定比当年在学校考高分的孩子走得远。实际上,学校教育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最初的滋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事实也证明,大量的课外阅读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了解到四川成都有所私立学校,这个学校的老师陈美丽是位班主任,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大量的阅读,像《夏洛的网》《波丽安娜》《山居岁月》《中国神话传说》《希腊神话》等。结果,陈老师班里的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并没有因为大量的课外阅读而下降,反而比排在第二名的班级高出三四分,比排在最后一名的班级高出了10 分,比年级平均成绩高出了5分。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是处在离线状态”

记:即使充分了解了阅读的重要性,父母们仍然有很多困惑。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家长壮壮妈在这个寒假里,一直带着孩子奔波于各大医院,因为壮壮的视力突然变得很差,有一只眼睛只有0.1的视力了。壮壮妈说,壮壮刚上小学一年级,面对即将到来的繁重的学业负担,她希望孩子尽早恢复视力。孩子的视力变差是在家里有了iPad之后,尽管家长已经在尽量限制孩子玩游戏了,但是也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因为那上面下载了一些学习软件。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视力的保护,并不愿意让孩子进行更多的阅读。

朱:随着科技的发展,家长和孩子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电子阅读的浪潮中。我认为,电子阅读对低年级的孩子是有危害的。因为,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的内容太过绚丽动感,对孩子专注力和宁静心态的形成都很不利。

网络、电影、电视大多只能带给人们一时的刺激,这种快感是感官性的、短暂的,而纸质阅读带给人们的既有丰富的感官刺激,也有感官之外的无尽想象,还有对天地人生的深入理解,这种快感是全方位的。

过早地触电、触网,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孩子会变得只会看不会想。而对于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阅读的现象,我也不赞同,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是处在离线状态的。

网络上吸引人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娱乐等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内容在网络中更是凤毛麟角。人类思想的进化,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座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纸质的书籍阅读,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

记:很多妈妈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给孩子读什么,她们却感到一头雾水。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上小学,学校每天会利用孩子早晨到校这段时间给学生放古诗,几十首古诗全部用说唱方式录制,孩子听得多了,有时候也在家里叨叨,不过怎么听都不是味。据这位妈妈介绍,别管是“锄禾日当午”还是“床前明月光”,任何优美的诗句在孩子嘴里用欢快的说唱节奏唱出来,都诗意全无。

朱:学校采用这种方式,恐怕追求的是朗朗上口,让孩子们容易记住。这种做法是不是有效,暂且不说,我想说的是,我提倡青少年大量阅读,并不是提倡要把这些东西背下来,而是要体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阶梯式的,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在最初的粉红色阶段,阅读可以以读、写、绘、儿歌、童谣为主;到了小学三四年级,阅读则可以表现为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默读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级,就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探讨了;再往后,孩子们就需要沉浸在文字当中,细心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了。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饥饿感课外书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为啥晚上吃得越多,第二天早上越饿
课外书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养生恪守“十不过”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饥饿感”意味着什么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