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斌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如春风和绿叶,给职高语文课堂带来了清爽的气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现状得到了改观,职高语文教学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语文基础、职业特性和未来拓展方面的内容。但是,新 “读书无用论” 的滋生以及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得职高学生更多沉溺于网络、手机游戏,他们阅读文本体验的积极性相对滞后。职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避重就轻”。注重介绍作者、总结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和大事渲染,但在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能引起学生共鸣之处却轻描淡写。久而久之,教师一直所坚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了一块鸡肋,讲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上,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三处”应“浓墨重彩”,这样,阅读的课堂才会变得有生气。
一、于阅读空白处“补白”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由此可见,当人们面对一种空白物的刺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使它完美的“顿悟”——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活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无极”之处,作者此刻的审美情感已非文字所能阐述,它是留给读者思考不确定性的意蕴空间,是作者在创作中为了彰显主题有意为之而留出的空白部分。可见,文本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是学生学习中思维火花的碰撞点。这一碰撞点,也是教师、学生、文本的联结点。抓住这一节点,让学生来对文本空白处“补白”,也就成了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补“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阅读的完美与否,因此填补文本中的“空白”,需做到“无缝衔接”。“空白”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根有据的。为了使“空白”能够填补完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找理由。如,《项链》这篇课文的结尾借佛莱思节夫人的口,寥寥数字道出项链是假的,在这里,文本就出了空白——听到项链是假的后,玛蒂尔德怎么样了呢?学生此时正在为项链是假的而替主人公叹息时,适时把文本中的空白抛给学生,意犹未尽中他们听到这出乎意料的问题,立即精神振作。学生参与补白,是他们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好奇、好强心理的彰显。正因为补白,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上的主体,他们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于阅读生成处“开发”
预设是指教学前的设计,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之间,在合作、对话、碰撞中,临时生成了超出了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课前的预设当作课堂开展的行动指南,而把那些意外的生成当作“异类”,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这样严重打击了职高学生主动参与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课堂也就成了一言堂或者是一家谈,学生也就丧失了阅读文本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课堂应该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阅读课堂上生成和预设并不矛盾,生成不是游离于预设之外的摆设物,而是预设有益的补充,两者相得益彰。
预设和生成应保持适当的张力,二者的效用才会最大化。所以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在阅读生成处做适度的“开发”。例如,在教学莫言的《卖白菜》这一课中,赏析到坚强、善良的母亲因为我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而流泪的文段时,有一名女生小声地说了一句:“社斗的妈妈不是很傻吗?”这属于课堂预设之外的问题,若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社斗的妈妈不傻”,那将严重挫伤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于是在课堂上就要小心地呵护这一难得的意外生成,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讨论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制作了微课《妈妈傻吗?》,用于学生课后学习。这样,意外生成的问题成了学生热议的话题,大家在讨论和学习中,形成了合理的价值观。课堂上一个意外的生成,教师进行适度的开发,不仅使阅读的课堂得到了延伸,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找回阅读的自信提供了一个阶梯。
三、于阅读疑问处“辨理”
职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难免遇到这样的尴尬。阅读课上提出问题,学生不是“鸦雀无声”,就是“目瞪口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越俎代庖,将答案公布于众,草率完成阅读教学。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锦囊妙计”,诸如,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中心句常在文章的首段和末段、比喻在文中的作用等。解决语文阅读的疑问变成了机械的答题模式,阅读何来愉悦和成功的享受呢?对阅读文本中问题的处理,成了阅读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抓住职高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和“思”是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明辨是非的源和本。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疑”和“思”。
在阅读疑问处真正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应让学生在疑问处辨理。孔子说过:不观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辩疑,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