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2015-02-28 11:56杨会良宋跃男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贡献率经济社会河北省

杨会良,宋跃男

(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最突出的重大任务有两个。一个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另一个是城乡结构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的需求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征。要实施“科教兴冀、人才强省”的战略,就必须把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地方高校的发展。

所谓地方高校是指省(市)属高校和省辖市(地、州)属高校,从区域位置上来看,包括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地方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在管理体制上主要受省、市或地方政府的管理,在财政体制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在培养人才上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主要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按照学校的类别,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地方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院校、地方新兴院校和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拥有普通高校1 908所,其中地方所属院校为1 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普通高校479所,其中地方高校381所,占全国总数的79.5%。[1]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截至2012年,河北省共有普通高校113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研究生培养机构(含科研院所)21所。本科生在校人数622 600人,研究生在校人数35 934人。[2]河北省已经逐步形成以普通高校为主,独立院校和专科院校为辅的高等教育体系。河北省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的职责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在一定区域的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由于拥有知识资源的高校和拥有物质资源的地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双方在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决策时互不受牵制,从而导致双方资源协同发展的互不协调甚至受阻。因此,探究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打破各自领域的规则和体制的制约,使决策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的价值取向,让各自的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能够合理、有效的转移、配置,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高校在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生产力的支持,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所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亟需协同发展。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环首都经济圈”,而且有密集的沿海城镇带,但这种地理条件也导致各区域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活动的参与,这就对河北省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在定位高等教育发展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完善河北省高校的社会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即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由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来体现。所谓直接贡献,是通过教育的消费来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所谓间接贡献,是通过教育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或通过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来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发展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后者是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主要部分,其衡量指标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通过测算河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处理好河北省高校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国家2006年-2013年的劳动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教育综合指数法对河北省2005年-2012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估算,通过分析计算进一步了解河北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和高校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同时,也为河北省制定高校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一)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认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为该国的资本存量(K)、技术水平(A)和劳动力投入量(L),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KαLβ。其中,α(0<α<1)表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0<β<1)表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

当劳动力数量趋于稳定,只有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来促进经济发展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变式为:Y=AKα(L0E)β。其中,L被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0)和教育投入量(E)两部分。

由函数取对数求导得出经济产出增长速度模型:y=a+αk+βl0+βe。其中y表示经济增长率,a表示技术进步率,k表示资本投资增长率,l0表示劳动力数量变化率,e表示教育投入增长率

由上可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Ce=βe/y。其中,βe代表教育因素作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y代表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β表示劳动产出系数,这里的模型β系数采用20世纪60年代丹尼森提出的劳动产出系数0.73,也就是说劳动投入每增加1%,产出增加0.73%。e表示教育存量的年增长率,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求得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综合指数(Re)来表示。

(二)计算过程

1.确定2005年和2012年河北省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根据河北省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见表1),可以计算出2005年河北省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限为:(26.60+55.40+10.40+2.90+1.40+0.04)*6/100=5.8044;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限为:(55.40+10.40+2.90+1.40+0.04)*3/100=2.1042;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限为:(10.40+2.90+1.40+0.04)*3/100=0.4422;

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为:(2.90+1.40+0.04)*4/100=0.1736。

同理,2012年河北省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限为:(12.40+57.40+16.80+7.50+4.10+0.29)*6/100=5.9094;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限为:(57.40+16.80+7.50+4.10+0.29)*3/100=2.5827;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限为:(16.80+7.50+4.10+0.29)*3/100=0.8607;

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为:(7.50+4.10+0.29)*4/100=0.3567。

表1 2005年、2012年河北省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

2.确定河北省就业人员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在这里笔者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将小学、初中、高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系数定为1、1.38、1.72、2.34。劳动简化系数是各级教育在影响劳动力质量上的直观体现,这里以受过不同教育年限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为衡量尺度。因此以劳动简化系数为各级教育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可以得出2005年就业人员人均教育综合指数为5.8044*1+2.1042*1.38+0.4422*1.72+0.1736*2.34=9.875004。[3]

同理,2012年就业人员人均教育综合指数为5.9094*1+2.5827*1.38+0.8607*1.72+0.3567*2.34=11.788608。

根据计算结果,求得河北省2005年-2012年间就业人员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e=(11.788608/9.875004)1/7-1≈2.56%。

排除高等教育后,2005年-2012年河北省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1.788608-(2.34*0.3567)]/[9.875004-(2.34*0.1736)]}1/7-1≈2.10%。

所以,2005年-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率为2.56%-2.10%=0.46%。

2005年-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Eh=0.46/2.56*100%≈17.97%

3.计算2005年-2012年河北省经济实际年增长率。根据2006年和2013年《河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河北省2005年人均GDP(均按当年价)为14 659元,2012年人均GDP为36 584元,2005年-2012年河北省人均GDP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y=(36584/14659)1/7-1≈13.96% 。

4.高等教育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上述构建的模型,河北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Ce=βe/y=0.73*2.56/13.96*100%≈13.38%。

河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Ch=CeEh=13.38%*17.97%≈2.40%。

(三)计算结论分析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2年,河北省经济增长中有13.38%是通过发展教育带动的,其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0%,这说明河北省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事实上,这些年河北省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确实从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有86所,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180 377人,研究生毕业人数2 836人。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13所,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315 800人,研究生毕业人数10 441人。[4]河北省普通院校在承担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要任务的同时,通过科学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适应性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成为促进河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相比,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贡献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采用相同的方法所测得的2005年至2010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我国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1.60%。贡献率最高的西藏达到6.25%,贡献率最低的青海只有0.10%。就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1.8%,西部地区为1.43%。[5]河北省高等教育贡献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虽然略高,但与周边地区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贡献率偏低。例如,同时期天津的高等教育贡献率为6.05%,江苏省为3.58%。由此可见,河北省高校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三、影响河北省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原因

目前,河北省的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还不够成熟,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受到不同领域的环境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河北省高等教育在结构和质量上存在局限性

全国“985工程”高校共39所,河北省出现空缺。全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院校,河北省只有1所,而且地理位置不在河北省境内。由于“985工程”与“211工程”院校的遴选已经停止,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在这两个关键性国家办学平台上的劣势已经不可更改。

(二)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高校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

地方高校与地方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单向给予。作为地方高校,它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需要依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地方政府对发展高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高校发展受限的最主要原因。当前,河北省对地方高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相对滞后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落后于周边地区(见表2)。

表2 2011年京津冀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 (单位:千元)

在河北省的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约49.87%,而北京和天津分别达到76.89%和66.11%。由此可见,河北省对高校的经费支持明显不足,部分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筹,而且很多主管部门存在对高校的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或不到位的情况,这使高校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更显紧张。地方高校尤其是公立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提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经费的受制使相关院校在办学中不堪重负,部分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服务设施都达到饱和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在透支运转,这种局面制约着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高校自身定位与办学理念存在缺失

一方面,高校发展定位不准确。合理的定位能够帮助高校摆正自身位置,立足现实。由于地方高校在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转变,办学定位不清、学科与专业建设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等问题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缺少特色和竞争力,导致自身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另一方面,缺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高校的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相脱节,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中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地方高校主要由当地政府拨款,经费增长明显不足。为了争夺生源,各高校增设热门专业,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造成办学资源紧张,在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从而导致高校的良性发展受阻。

(四)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协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发展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彼此之间的合作还没有发展成战略意义上的部署,而仅仅局限于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利益联盟。它们通常在单项、短期、有限的合作中寻求利益的平衡,企业、地方高校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也形成主流。[6]此外,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现实需要脱节,产学研成果转化率不足,转化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

四、构建河北省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河北省高校和地方社会通过积极探索双方有机结合的渠道,构建良性的发展机制,无论对深化河北省高校的改革还是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高校进行建设,全面提升重点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优势。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2012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 575亿元,其中财政教育经费总额为865.54亿元,如果能达到2012年全国4.28%的水平,河北省的教育经费总额即为1 137.41亿元,比实际投入多271.87亿元,这将极大地缓解部分高校的债务负担,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在发展特色学科,完善人才、设施的配备方面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此外,河北省政府要继续在拨款、税收、土地等诸多方面给予高校不同程度的支持。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应该将地方高校的发展纳入其中,这样才能为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资源配置的切入点。

(二)高校要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在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面前,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积极攻克重大理论性、实践性难题,针对河北省的产业对接、城市布局优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在观念上,高校要客观分析自身的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定位和层次。一方面,重视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通过将高校的知识创新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科技、管理等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要通过客观分析自身的基础和实力,继续保持自身的特色发展。此外,地方高校要全面把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找到高校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从而创新高校的发展模式。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大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地方高校要通过依托政府的政策条例、产业调整等进行自我定位,谋求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有机融合,积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三)积极探索和创新河北省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

要建立以人文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科体系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当前,高校产学研偏重理科和工科,单纯强调科技产出的经济效益。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给地方经济带来短暂的效益,但同时也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时,要将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合理地结合起来,实行大跨度的学科协同研究。例如,在确定研究项目时,不仅要论证其经济价值的可行性,还要从政策、人文等方面论证其可行性。这就要求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要打破传统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壁垒,使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各自发挥其学科优势来保证项目的完成。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大学科体系的产学研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企业的发展要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道德责任观念的树立。高校多学科的智力资源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科体系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协同研究。同时,科研成果也要按有形和无形要素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高校将教育资源和科技优势导向经济建设领域的重要途径,是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河北省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加强科学与技术、大学与产业园以及实验室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科技创新要素向产学研结合靠拢。[7]通过在高校建设科技研发中心,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促使高校的创新资源服务于全省经济。

[1]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2(2):89-94.

[2]河北省统计局.2013年河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56.

[3]中国统计局.2006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57.

[4]刘召鑫.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3(3):3-5.

[5]丁 浩.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70-74.

[6]徐文岺,周锁英.河北地方本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必要性及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1(3):147-148.

[7]周 颐.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产学研结合[J].商场现代化,2008(30):352-354.

猜你喜欢
贡献率经济社会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