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平,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引导
李竞平,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民族主义思潮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流派纷呈、观点各异。近年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风雷激荡,健康理性的民族主义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激进、偏执、狂热的民族主义阻碍中国的发展,危及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为了进一步了解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和我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历程,分析了民族主义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和演进,与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进入21世纪,无论是经济秩序、国际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外来文化思想传播迅速、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同样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利益结构变动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民族主义思潮在我国各个领域表现的非常活跃,在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总体是理性,但仍然有许多非理性存在。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因此对民族主义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探索及其价值引导,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防止民族主义偏离正轨、走向极端。
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以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为标志,迅速从欧洲走向世界,都围绕着摆脱压迫、民族独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主题,在全世界兴起、扩展,影响了现代世界的进程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民族主义传入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支燎原之火。中国人民进行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建立了新中国,其中不可否认民族主义功不可没。所以,对民族主义发展历程的再回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近代影响
“‘民族主义’一词的起源非常复杂,在1836年编纂的《英语牛津字典》中,被解释为一种学说,即特定的民族是神造的客体。”[1]在20世纪以后被广泛使用,民族主义起源于西欧。“西欧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建设民族国家阶段,第二是民族殖民侵略与扩张阶段。”[2]这些都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早期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诞生及其演进是内生性的,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设阶段的发生正好也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下的产物。中世纪西欧的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压制”了西欧早期民族主义的产生,但却是民族主义的萌芽。西欧走出所谓“黑暗”中世纪之后,建立了王权专制国家,中世纪西欧狭隘的地方主义被民众挣脱。随着民众相互交流增多、对国王和国家认同,统一和整体的民族情感和意识逐渐加强,是西欧民族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程,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王权展开了批判,喊出自由、平等、人权、幸福的要求。在推翻君主专制国家,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近代民族主义逐渐演变生成,直到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即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确立。
民族主义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它最初突出表现是在欧洲大陆民族主义运动和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受民族主义影响的是在欧洲大陆,法国革命的胜利使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等思想逐渐得到传播。在中欧、东欧等地的民族压迫激起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 ,19世纪前50年欧洲的民族运动进程有三次顶峰,第一次是西班牙人民反法起义,第二次是法国的七月革命刺激了比利时、德意志民族民主运动的爆发,第三次顶峰是欧洲发生规模最大的民族民主运动,使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到19世纪后期,西欧经济由内生型变为外向型,民族主义的发展进入对外侵略型。西欧资本主义对外输出制造业产品,不断的向外扩张,侵略世界各地,将其他地区和国家纳入出口产品和进口原材料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一阶段的民族主义表现具有对外侵略意识,成为被殖民主义者利用的工具。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时期,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19世纪的拉美地区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继续在亚、非、拉地区盛行,这是以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使新建立的一大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3]至此,民族主义在全球各地区成为普遍现象。
(二)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学界有诸多不同观点,目前,学界比较赞成它是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下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端一是源于传统的族类思想,同时也是源于对日本和西方学理的借鉴。”[4]学者罗厚立提出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追溯其根基,二是检讨其“吸纳”的西方文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确立及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中国传统思想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提供坚实的基础,即“华夏中心主义”,“实际上中国传统历史发展中一直潜存或张扬有注重族别之分,种族类自卫体的民族观念。”[5]这种意识间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重要基础。其次是晚清时期反帝排满运动促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译介传入国内,国人在地理学上突破了“华夏中心主义论”,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此时的民族主义交融于康梁的改革派和孙中山、章太炎的革命派。康梁观点是“变法图强”,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最终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在对中国建立统一和民主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确立。最后是五四启蒙运动中近代民族主义充分发展,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民族主义参与阶层、阶级多样化,民族主义内涵扩展和多元化发展倾向,国人对民族落后的根源认识经历器物——制度——文化的演变,开始反思反省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
综观中国近20多年以来,对民族主义发展中突现的特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第一,爱国主义占主导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民族主义是对80年代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反思,也是对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化。同时,官方对爱国主义宣传与民众的爱国主义正好契合。在90年代发生诸多民族主义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出,爱国主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第二,自发——应激型的民族主义。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的背后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来,一方面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这使外部条件增加了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刺激。另一方面是部分国内学者反对全球化、反西方言论的影响。尤其是当其他国家和中国发生冲突和摩擦、或者国内的一些突发事件等,民族主义情绪就极易高涨。第三,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在爱国主义占据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的同时,民族主义不仅活跃于中国的经济政治领域,而且在文化体育和社会生活方面表现积极。第四,随着网络的普及、产生了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是当代民族主义表达话语的最主要途径,它的传播方式简单、速度快、效应大,现今有大量的中国网民在互联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形成了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最明显就是中日关系历史遗留问题和民间突发事件的冲突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爆发的突出表现。此后,网络便成为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表达话语、观点争鸣的主要阵地。
“民族主义具有独立功能、排外功能、分裂功能、动员功能、护国功能等,这是民族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并风骚于世的原因。”[6]民族主义,就其主流来讲,民族主义对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是有利的。不管是对民族国家的建设还是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利影响。列举要点:其一,在伴随民族主义积极发展进程中,同时亦有民族虚骄、自大情绪误导民众,出现不理性、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另外是利用历史反思和批判的借口,主张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传统文化丧失信心、不考虑当前国情要求中国必须照搬西方的一套资产阶级制度。其二,网络的发展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传播、宣泄,不可否认的是当中存在着有极强破坏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其三,近年来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不断涌现,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对祖国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形成严重威胁。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社会思潮同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即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有利于我们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整合。当今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都把其社会核心价值观列为重要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这有助于消除社会不良隔阂、凝聚社会共识。
目前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起积极作用,但是民族主义思潮极其复杂,当中的一些狭隘、分裂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潮有可能会成为中国不稳定的因素。为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民族主义思潮进行清理和批判。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带领人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成果的结晶,为将来确立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因此,要正确发挥和认识民族主义思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民族主义思潮中占主导地位。
(二)注重对民族主义积极因素的吸纳和包容
社会主义,不管在社会理想方面、还是社会制度层面,都代表着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诉求相吻合,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存在根本区别,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就当前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同样表达了民族主义独特的价值诉求,《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民族主义思潮时,要关注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注重对民族主义积极因素的接纳和包容。从以下几点归纳近些年来的民族主义的价值诉求。
其一,现今的民族主义思潮最初是以爱国主义的面貌涌现而来。在民族主义思潮中非常注重民族精神的塑造、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在增强民族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民族主义可以发挥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的挖掘和提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为全社会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二,是对全球化的反思。民族主义者普遍对全球化充满疑虑、警惕,他们认为全球化只是代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代表剥削主义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传播的全球化,它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恰好印证了民族主义者的观点。为此,我们要站在不同立场看待这种民族主义倾向,正确引导群众理解这种民族主义发生的缘由,使之既能以满腔热情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又能有理有节地对待其他国家,培养人民民族主义情绪的健康和理性,加快有质量的改革创新,使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拥有合理的话语权,消除不利的负面影响。其三,坚决反对、抵制、遏制民族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政策,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的方式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改革关键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发生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社会思潮走向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千姿百态的社会意识往往通过社会思潮表现出来。”[7]所以急需社会主流意识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思潮的共识,既尊重多样性,又有力消弭各种错误、腐朽思潮,积极探索和制定引领民族主义思潮的方法策略。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国内、国际形势,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主义关注点表现的更加想了解国家利益、国家走向、国际局势,所以及时给予民众正确、全面的信息是科学引导民族主义思潮、培育健康理性民族主义感情的重要前提。其次,加强对民族主义事件的监控和预测。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网络传播极端主义,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平时工作中对网络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关注学界、理论界对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掌握民族主义思潮动态,强化对社会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消除不良思想的发展倾向,牢牢掌握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主动权。 再者,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根本原则、宣传工作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发生在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例、使用人民群众能听懂的语言。我们不仅要建设我们的网络宣传系统,更要使群众认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从而使民族主义在网络表达理性,达到增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的目的。最后是加快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设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思潮健康发展。
[1]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1);14~23.
[2]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89.
[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77~179.
[4]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52.
[5]冯天瑜.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J].胡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5.
[6]华清.揭开民族主义神秘的面纱——当代民族主义的功能析要[J].1995,(7);69~71.
[7]梅荣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8~12.
C955
A
1672-4658(2015)04-0050-04
2015-07-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编号:13JDSZK0025
李竞平(1990-),男,汉族,福建上杭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