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杰
(邢台学院地理系,河北邢台 054000)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邢台市为例
刘维杰
(邢台学院地理系,河北邢台 054000)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1]。通过对邢台市已经完成整治规划的村庄进行实地调研,以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为调查重点,查找邢台市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邢台市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足问题的原因,就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对策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践后,邢台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进。
笔者调查的村庄共有11个,遍布邢台市域,村庄规模大小不一,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基本涵盖邢台市域所有村庄类型。调查发现这些村庄虽然都进行了整治规划,但是在人居环境方面仍然存在系列问题。
1.房屋问题
调查村庄中有6个实现了比较彻底的房屋改造,村庄比较整洁,村民满意度较高;其余5个村庄只是进行了主干街道房屋外围墙壁的粉刷处理,村庄内部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有7个村庄内部存在大量闲置危旧房屋,分布凌乱。
2.厨房改造和秸秆处理问题
调查村庄中只有1个村庄真正实现了厨房改造,利用秸秆气化技术为全村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彻底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其他村庄则基本上是“电磁炉+煤气灶+木柴+煤炭”的方式。有的村庄虽然进行了厨房改造,但是只限于个别沿街住户,主要用于应付检查,并未真正投入使用。
3.厕所改造问题
调查村庄中只有2个彻底实现了水冲式厕所,村内建立了统一的化粪池,环境相对较整洁;其他村庄进行了部分“双瓮式”和“三格式”厕所改造,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多数成为摆设,旱厕依然是主角,且分布杂乱,甚至大量占用街道两侧,环境较差。村民普遍反映“双瓮式”和“三格式”厕所虽然干净,但是容量小,清理太频繁,运输不方便,不愿意花钱运输,所以仍倾向于使用旱厕。建有公厕的村庄有7个,但是公厕缺乏管理,环境较差。
4.道路问题
调查村庄中有6个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道路硬化,基本上以水泥路面为主;有的村庄就地取材,利用石板或渗水砖铺路,既美观又经济;但是有的村庄道路硬化质量不佳,已经存在大量破损情况;其余5个村庄只是对村内主干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其他街道则仍然是土路,雨后仍然泥泞难行。有些村庄的主干道也硬化不彻底,往往只硬化道路的中间部分,且比较窄,机动车只能单车通过,道路两侧全是泥土,几乎没有绿化,且堆积着大量杂物,交通状况较差。
5.村庄绿化问题
邢台市的自然村庄一般都被大面积农田、经济林所包围,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但是由于邢台市地处北方,冬季大量农作物被收割,植被干枯,农田里到处都是裸露的土壤,绿化面积几乎变为零,一旦遇到大风,则四处尘土风扬。调查村庄中有7个除了利用天然的生态条件外,还在道路两旁种植了蔬菜、花卉和常绿植物,因此四季如春,村庄环境较好,村民满意度较高;有4个村庄主要靠农田的农作物进行绿化,有的虽然在道路两旁种植了蔬菜,但是缺乏统一规划,比较杂乱,到了冬天则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土;有的村庄虽然在道路两边种植了稀疏的常绿植物,但是缺乏统一管理,死亡现象比较严重,泥土裸露仍然较多。
6.垃圾处理问题
调查村庄都实现了垃圾的集中处理,有3个村庄为农户配备了垃圾桶,且村内垃圾桶设置较完善,保洁人员配备较合理,真正达到村容整洁,村民满意度较高。其他村庄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垃圾遍地的情况,垃圾桶配备较少,农民自觉程度有限,随手扔垃圾现象较多,有待进一步完善。
7.污水处理问题
调查村庄中只有3个村庄真正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村内铺设了统一的污水管道,建立了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村庄环境较好,村民满意度较高。其他村庄的生活污水基本自行处理,主要倾倒在院落和街道两旁,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水情况,环境相对较差。
总体来说,村民对农村面貌改造后的人居环境建设总体满意度并不理想,只有5个村庄满意度较高,这些村庄在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少,改造比较彻底;其他村庄则是满意度低或者有待提高,这些村庄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上述问题。
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笔者调研的农村虽然进行了整治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基层政府将人居环境建设当作形象工程,只重视政府作用,忽视农民主体作用
一方面,部分新农村规划并非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征求农民意见,而是政府根据主观设想的模式进行,不符合该村经济发展实际。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却不符合农民的意愿[2]。实践中,部分村庄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上级布置的任务,过分依靠行政力来实现村庄的改造,缺乏主观能动性。有的地区为打造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不考虑农民意愿强行拆迁或者简单改厕、修主干路、粉刷外围墙壁,有的只是将沿街住户进行改造,用于应付上级检查,甚至把原用于其他专项的资金全部投入到示范点上,使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更加破坏了政府在村民心中的形象。
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自身认识有局限,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之村镇基层组织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农民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国家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政策,认为新农村环境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是国家或政府的事,所以呈观望态度。致使许多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缺乏村民的配合,昙花一现,几年后又恢复原样,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瓶颈。
2.人居环境建设缺乏监督,施工质量低,管理不善,缺乏后期养护
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施工队能力有限,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偷工减料、不按规范施工等现象,以至于出现道路质量差、前修后坏、绿化植被大量死亡、粉刷墙壁雨后褪色等现象,造成资金浪费。由于地方政府把建设放在第一位,并不太重视对农村道路、绿化等的后期养护问题,即使有部分地区考虑到养护的重要性,也因修建资金不足或政府工作繁杂而无力继续承担养护工作,因此调查村庄虽然进行了整治,但是几年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有的村庄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将村内主干道进行维修,沿街房屋外围墙壁进行粉刷,甚至将房顶进行粉刷,并没有进行实质改造,村庄内部脏、乱、差现象并没有改变,有许多困难农户甚至仍然住在危房中。
3.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协调
一些地方虽然公布、实施了村镇建设规划,但由于只规划对建设的引导,轻视实践对规划的反馈等现象,致使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缺乏有效引导,规划的龙头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此外,这些村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既缺乏规划单位的跟踪服务,又缺乏有力的直接监管,导致一些违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过后治理已是亡羊补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4.资金缺乏问题普遍存在
在村庄人居环境建设投资上,一方面,等、靠、要的现象普遍存在[3];另一方面,多数村庄没有集体经济作支撑,村中留守老人居多,经济收入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单靠从上级政府划拨下来的几万元资金难以完成实质性改造,即便是改造完成,也无力承担后期维护费用。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广泛、项目数量多、总体规模大,有的基层政府自身经济问题、管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对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4]。
5.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正确引导
新农村建设以来,仍存在“重建设、轻服务;重物质、轻人情;重示范、轻连片”等急功近利现象,使得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人居环境建设热情不够,也不愿意参与。此外,多数乡镇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小,很多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又是政府的一个“花架子”,内心里并没真正的参与到与自身戚戚相关的建设中来。而新农村建设中最关键的要素恰恰是村民在观念、情感、素质和行为上的支持和参与[5]。
1.合理规划,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生产、生活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控制企业与农业污染,建立农村环境标准。加大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与治理。政府负责提供资金、人员、技术和政策支持,对环保产业适当增加补贴标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投资收益的好处。
落实区城管委主管的职能职责,加强对全区农村环境治理的指导、巡查、管控和考核。农工委、环保局也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和支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参与卫生行动,并纳人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制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农民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尝试建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的物业化管理办法,成立农村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县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进行筹措,重点用于村庄卫生的日常保洁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
2.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管齐下解决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缺乏问题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只有坚持新型农村建设与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产品加工等农村相关产业的对接,增加农民收人,才能支撑农民热爱家园、享受生活[6-8]。村庄规划更应该侧重对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引导,并对优势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各种各样的建设项目和经济实体的发展提供指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和乡村旅游业[5],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轻各村对政府的依赖,缓解资金缺乏问题。
建议以村为单位,雇佣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属于低保范围内的困难家庭承担村内环卫工作,由政府和村委会共同为其发放津贴。一方面可以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杜绝好逸恶劳者冒领低保津贴,同时还可以将环卫资金有效利用,减轻政府压力。
3.采取可持续的生态农业[9]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村“污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推广“绿色住宅”建设
首先应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便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菜、洗衣废水,污染性小,可以村为单位建立简易“污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将处理过的污水用于街道绿化,解决污水排放的同时,还可节约自来水的使用。
因地制宜推广“绿色住宅”建设[10],指导农民以每户为单位,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鼓励发展庭院小菜园或者屋顶小菜园,一方面可以将家庭粪便合理利用,解决肥料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各户收集的雨水和厨房废水用于灌溉,既解决了农村缺水问题,又可减少废水排放。
由于各村反映双瓮式厕所容量太小,清除频繁,所以建议以村为单位建立化粪池,建立统一的排污管道,将各户的双瓮式厕所与化粪池进行连接,当瓮内粪便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农户可以自行取走用作肥料,也可以让其流入排污管道。
建议以村为单位建立大型沼气池,安排专人进行管理,通过发展“人体粪便+秸秆” 、“畜禽养殖+沼气+作物”的生态农业模式[11],将人体粪便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资源再循环利用,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行再利用、再循环。处理后的畜禽粪尿是很好的有机肥源,经济成本较低,既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4.培育农民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村民为主导,建立参与式村庄建设体制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主要参与者也应该是农民。因此,建设新农村并不是政府包办,而是要积极依靠农民自己创造美好家园,政府在其中起到引导和激发农民积极性的作用。从村庄各建设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前期准备、调查分析、方案制定到方案实施、过程监督和成果验收,都应该让村民作为主体真正深入参与其中[4]。村民在建设项目决策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其意见和想法应该直接关系项目决策,而并非配角。只有让农民全程参与自己村庄的建设,感受村庄的变化,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才能积极配合,才会珍惜,并将村庄的人居环境长久有效的保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环。
[1]窦晨彬.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农村[N].人民日报.2012-03-19.
[2]闫顺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2 (3):199-201.
[3]陈文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基于湖南省万户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5) :15-22.
[4]郭翔宇,罗剑朝,曾福生等.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53-554.
[5]王静岩.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3(9):66-68.
[6]蔡运龙.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602-606.
[7]吴传钧.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2.
[8]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制[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9]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10]王延川.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J].山西建筑,2010(36): 36-37.
[11]张晓缝.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例[J].价值工程,2012(17):45-46.
C913.31
A
1672-4658(2015)04-0012-04
2015-09-20
2014年度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项目(MSJD2014KT)
刘维杰(1983-),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