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初中写作教学过程化设计的基本框架
——《锤炼语言 抒写真情》课例评析

2015-02-28 08:45袁玉萍
现代语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作文语言方法

◎袁玉萍

中国因为有很长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东方人所特有的“意会”式思维方式,我们的写作教学便形成了“感悟”式的风格,不强调操作性和测量标准,没有系统,一直处于一种让学生“自悟”的模糊状态。在写作教学中,这种风格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要改变写作教学这种只提笼统要求,抽象地做指导的现状,要针对写作指导时的训练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落实有序有效的过程训练。而写作过程化教学设计是通过详尽的操作过程和具体要求来“规整”、“约束”学生“写”的过程,其设计有其基本框架。框架的基础:以生为本;框架的核心:具体的、清晰的、连续的目标;框架的组构:定点的、可以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框架的焊接:及时、互动的评价。杜威称教学设计是“桥梁科学”,设计就是教学通往实效的桥梁,是知识转换为能力的桥梁。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对有效实现这些需要的活动构建的合理性认识。

下面是笔者在初三年级指导“语言”训练的课堂教学实录的一部分,力求做到由始至终把学生置于写作的状态,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让学生反复说反复写反复练反复评,将语言运用的指导渗透于写作训练过程中,突显出将学生置于写的状态来习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写作过程化教学的核心特征。

一、框架的基础:以生为本

【教学片段1】

师:这里有一朵玫瑰花,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对此花的感受。谁的感受最真切,这花就送给谁。

生: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生:握在你手中的血色玫瑰,生命在枯毁。

生:青春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师:大家评评看,你觉得谁说得最好?

生:第三个同学说得好。因为她把“带刺的玫瑰”比作青春,比喻很形象。由于年轻,我们偶尔会刺伤爱我们的人;同时,这句话真切的抒发我们的情感。

师: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

生:要观察它的的特征,想想要抒发什么情感。

生: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方法。

师:也就是说,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同一朵花,因为感受不同,运用的语言也不同。下面我们来尝试做些语言练习,尝试着美化我们的语言,更好的抒写我们的真情。

(板书:锤炼语言——抒写真情)

如果要表达内心的忧愁,可以怎样说?

生:忧愁犹如一双无形的手,勒紧我的心。

生:一阵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在半空飞舞,摇摇晃晃的,跌倒在冰冷的泥土上。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运用修辞,还有情景烘托。

师: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名家也是这样做的。

(投影:①我很忧愁。

②我忧愁地站在一棵树下。

③我忧愁地站在一棵孤单的树下。

④我的忧愁是一棵树。

⑤我的忧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师:你来评一评。

师: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方法可以锤炼语言?

生:第①句直接抒情;我喜欢第②③句,用一棵树衬托,树孤单,人孤单,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师:有时候,情景烘托可以营造氛围。

生:第④句好像不恰当。

生:不是,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更具体化、形象化,树是不会表达的,正如我无法表达的忧愁;树会扎根长大,正如我忧愁的深度,与日俱增。

师:你的理解比老师还深刻,你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女孩。

师:请你说说,我看你很有自己的体会。

生:我爱第⑤句,树是以年轮来计算它的时间,“没有年轮”就等于没有了时限。忘了时间,忘了万物,天地间只有我的忧愁。

师:说得太好了。如果给这棵树选择一个生长的地点,你会选择在哪里?

生:森林里。

师:为什么?那不是很多同伴吗?

生:虽然很多树,但那是无法交流的,仍然是孤独、忧愁。

生:长在沙漠里,极少有人经过。

师:那就只有失望了,忧愁无人理会。

师:我把它长在“无人经过的路旁”,大家觉得如何?

生:太绝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那就更忧愁了。

师:这样的语言既优美,又富有诗意,情感的宣泄淋漓尽致。从这些语言中你有何发现?

生:多用准确的形容词、动词。

师:选用恰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为文章增色的一个好方法。唐代诗人皮日休说:“百锻为字,千锻为句”,词语用得好,可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

生:恰当运用修辞。

生:设置情景烘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富有文采的语言更有利于表达情感。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板书:准确用词——形象传神

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情景烘托——营造氛围

【语言】——【情感】)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它忽视了文化知识与儿童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杜威的现代教学观批判了上述观点,提出了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过程化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知识介绍。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

“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认为,教学设计包括许多步骤,始于对需要和目的的评估。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决定都要有经验依据。”[1]

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语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要具体感受一下,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语言。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语言运用上总结出如何用具有形象化特征的语言,抒写真情。这节课教师能借用玫瑰花这一载体,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训练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能上升到类的认识,个别语言现象的学习再多也没有多少效用,因为个别语言现象是无法穷尽的。形象化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有一种立体感,显得具体感人。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把事物的形状、人物的外貌及内心活动、事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充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在适当的地方采用形象的字、词、短语或语句,就一定能增强作文的感人色彩。而这些方法的习得,不是写作知识的静态传授,而是着力于写作行为的开发与指引,让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感悟写作行为规律。

二、框架的核心:具体的、清晰的、连续的目标

【教学片段2】

师:很多名家的作品,他们也用到这些方法。

(投影:“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有人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师:我们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鉴赏一下。

生:第二句,动作描写,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不舍。

师:对,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生:第三句,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富有诗意,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

师:是呀,既形象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生:第一句,准确传神的词语令人如见其行,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师:没有表达情感吗?

生:写出我对百草园的留恋。

师:这些或平实或优美的语言,最终的归宿都指向真情实感。

师:试试看,我们也可以写出很精彩的文字。

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请掀开你记忆的闸门,放飞你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写一段文字,形象再现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看谁写得最生动、最精彩。

笔者以为,提高学生运用词语准确性和语言敏感度的最好的方法,是加强正面训练,这节语言训练课,不是静态地传授知识,而是着力于写作行为的开发与指引。遵循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过程,设计出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实物的口头语言训练;第二环节是由口头语言训练过渡到书面定点训练,是为了落实方法;第三环节是赏析名家手笔,这个环节是升级训练,让语言训练的过程意识更清晰,并形成语言训练的行为规律;第四环节是修改学生习作;第五环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反复训练中把语言训练的基本功夯实。

“良好的目标陈述的标准是: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2]

这一节语言训练课的设计,训练目标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先对教学目标加以分析,将写作目标分解到每一步,然后安排适当的步骤、呈现方法、练习与反馈,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展开学习。它一改以往语言教学笼统提要求、抽象作指导的现状,打破了长期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符合过程教学有效教学目标的特征:正确、具体、弹性、集中、连续。整节课自始至终把写作者置于写的状态而不是知的状态。把相关的写作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流程,让习作者在写作流程实训中形成写作行为。正如华师大教育学博士,课堂教学研究专家周彬说“教材是压缩文件,老师上课是在解压文件,而考试又是在压缩文件,我们就是在教解压和压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达成基本能力,养成勤动笔写作的习惯,“闻千曲不如操一曲”,光看不练,不实践也不行,“只有写,才能会写”(巴金语)。

三、框架的组构:定点的、可以操作性的训练方法

【教学片段3】

(投影: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语言练习,表达你的“自由”之情。)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学生写)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我愿化身为蒲公英,随风飘去。

师:第二位同学。

生:我的自由是一片没有束缚的蒲公英,飞在溢满快乐的原野上。

师:第三位同学。

生:我的自由是一列不可能出轨的火车。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的句子,语言能否承载他们的情感?

生:三位同学都用了比喻这种修辞。

师:对,修辞是个法宝。

生:第一位同学用“随风飘去”表达自己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动词准确传神。

师: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

生:“没有束缚”、“飞在”、“溢满”这些词令整个人有飘起来的感觉。

师:仿佛置身太空,完全没有束缚。

生:“不可能出轨”一词更显作者渴望自由但有无法实现的无奈。

师: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生:第三句,和刚才第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异曲同工”一词说得太好了,同学们都能学以致用,你们很有才。说不定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未来的你。

生:笑。

师:请同学们按评价标准给自己评分,并说明理由,并在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什么是生动语言以及让作文语言生动起来的基本方法。名作家的语言总是让我们触摸到形象,感受到真情,体会到酸甜苦辣,体验到真善美、假恶丑。适当的运用词语、修辞手法及情景烘托,不但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调节音节,增强语言音乐美,使语言更富感染力,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了这方法,语言就不一样了,是不是?这三种方法,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在运用第一次口头语言表达实践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掌握了哪些;运用第一次掌握的方法指导第二次的语言训练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并且总结锤炼语言的一般规律,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再一次强调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将所学到的的方法、规律应用到欣赏、点评名家作品,除了加深对方法的学习外,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并把真实感悟通过语言描述出来。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言通过文字叙述出来。这一节语言训练课,一改静态讲授语言知识的教法,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习得如何令语言准确、生动并抒写真情的方法,并在反复训练与修改中,悟到规律。所以说,写作过程化教学,是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巧妙结合的写作训练法,是能有效实现写作过程指导的写作教学。

四、框架的焊接:及时、互动的评价

下面第四次语言训练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把喜怒哀乐诉诸笔端,追求更好。

【教学片段4】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种方法,来修改写作片段,自主修改后,组内展示,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投影:初一的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来了,我考得很差。我很不开心,也很害怕,不敢回家,怕受到爸爸的指责。)

(学生修改,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推荐、点评)

生:我推荐他的作品。(实物投影:初一的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来了,这也是初中生涯中第一次的月考成绩,我考得很差,我很不开心。惧怕和烦躁像一个坑,吞噬着我的心。路旁的树叶无精打采地垂着,我踟蹰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原本15分钟的路程,我却仿佛跑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马拉松。回到家,瞥见父亲静静的坐在椅子上,我的心“咚咚咚”的快要跳出来了。我从书包里拿出那张被老师无情的打满鲜血那般鲜艳的红色大叉的试卷,狠狠的甩给父亲,径自逃进房间。那扇门把我俩隔成两个世界。我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空气像凝固了一般,不知过了多久,父亲轻轻的推开房间门说:“吃饭了。”仍是无情的话语,我极不情愿地便走了出来,低着头坐在椅子上,等待着父亲的宣判。父亲似乎看得出我有“必死”的决心,他凝视着我说:“考试考的很差不敢亲自面对我吗?孩子,你长大了,你已经知道父亲管教你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你可能会觉得,第一次考试考得不好,你会不高兴,会觉得不好意思面对我,但我依然是等着你,等着你亲自交出你自己满意的成绩,至少是你会满意给我看的成绩。”我抬起头,看着父亲关切的眼神,一切的误解和冷漠仿佛被它融化了,我热泪盈眶,心里默念道:父亲老了,我也该长大了!)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出来,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生:我觉得“吞噬”、“甩”、“宣判”、“融化”这些动词用的好,能写出当时的复杂心情。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好吗?

生:好!

师:用词方面你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形容词也用得好。

师: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找找看?

生:“无精打采”、“踟蹰”、“关切”、 “热泪盈眶”等。

师:对,这几个词形象传神。

生:有几个句子也写得好。

师:找你最有感觉的句子说一下。

生:“惧怕和烦躁像一个坑,吞噬着我的心。”这个比喻句生动地写出我的惧怕程度到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地步。

师:作者能用心用情去写,使语言更富感染力。

生:我喜欢这句:“我从书包里拿出那张被老师无情的打满鲜血那般鲜艳的红色大叉的试卷,狠狠的甩给父亲,径自逃进房间。”具体地写出我憎恨自己的成绩差,更惧怕父亲的责骂,在我看来,每个红叉仿佛是一柄无情的刺在我心的利剑。

师: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生:是的,感同身受。

师: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语言更具体、更生动一些?

生:遣词造句方面要掌握一些方法。

生: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

生:多读典范的优秀作品,从中感受、咀嚼语言。

生: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感性材料,体悟词语在通常语境中的规范、习惯用法。

生:光看不练,不实践也不行,

师:“闻千曲不如操一曲”,“只有写,才能会写”(巴金语)。所谓“听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养成勤动笔写作的习惯。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归纳:(投影)

准确,是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语言一切魅力的根源。

生动,是对语言的最高要求,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主要体现。

真情实感是好语言的灵魂所在。

勤积累、多训练是法宝。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师:那么,就用学过的方法修改你的作文吧。

师:大家一定要在语言表达上狠下工夫,字斟句酌,精心锤炼,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应“言不细雕不入文”,为你的思想着上美丽的外衣。但是一定要注意“语言优美”不等于“语言炫耀”,不能因辞害意,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

下课!

写与评同步,体现了写作评改的有效性。及时的评价带来极大的冲击力,既激扬了情感,又营造了写作的至纯至美的境界。师生互动,受到训练与提高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加涅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因是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3]“作为智慧技能规则的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依靠变式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种情境下进行练习,对于学生学会在其他情境的应用规则十分重要。”[4]这节课围绕语言运用能力训练,一共设计了五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掌握语言运用的大体要求。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又有变化和推进。

许多语文教师对写作活动认识模糊,以抽象的要求代替具体的指导,只是列出训练的目标和写作要求,而缺少达到这一要求的系统训练过程。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比如作文里的“语言运用”,教师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求学生语言要力求准确、流畅、简洁、生动。但是,在作文指导课上,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连续的目标,教学生“怎样做到准确、流畅,简洁、生动”;教师缺乏定点的、可以操作性的训练方法;评价的滞后及缺乏互动。坚持抒写真情实感,是考场作文的核心。讲究锤炼语言文字,多方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泛泛的,甚至是无病呻吟,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写作过程化教学的学习,旨在想方设法打破学生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敞开心灵,表现个性,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还作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而本节课教学过程是基于“学”的逻辑,而不是“教”的逻辑。解题方法是终端思维,学习方法是过程思维。“现代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5]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语言运用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语言运用的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语言”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语言运用能力上进一大步。王荣生老师和李海林老师给广大语文老师提这样的建议:审议想教的、实际教的和学生学的是否一致。从执教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定点训练是可行和有效的。

华师大教育学博士,课堂教学研究专家郑桂华认为,教学设计必须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她认为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我们是否把自己的想法分解成可以实现的一个个活动。很多的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寻找信息,处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是做平面的滑行,作为教师应该是要再追问的,将思考深入下去,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表达的关注,从教写什么转向教怎样写,因此要多设计几个环节进行推进。围绕这些训练点,掌握写作教学过程化设计的基本框架,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只有当教学内容可以系统地加以授受时,学生才能根据目标有效地开展学习,获得严整的知识,同时才能开始严密地发展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6]

注释:

[1][3]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2][3][4][5]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6]左藤正大著,皮连生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2.

猜你喜欢
作文语言方法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我有我语言
捕鱼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