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会 丁洪财
(黑龙江省吉星岗镇第二小学 黑龙江绥化 151429)
改革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的点滴尝试
张锡会 丁洪财
(黑龙江省吉星岗镇第二小学 黑龙江绥化 151429)
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吸收、反复地练习、机械的记忆、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具体的体验”。所谓的具体的体验就是学生个体主动的亲历或虚拟的亲历某些事物并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情感直接经验活动。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应着重于以下几点改革: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数学如果脱离了生活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一个生动构建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情境创设。教材根据实际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体现知识源于需要和“只是问题化”的特点,其教学形态为“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构建---教学理论---回顾反思”。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现象和问题都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万物之谜,日月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大贡献”。所以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的引入环节上,教师要立足于生活情境这个载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贴近生活的引入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转化为能力的提高。
案例某科技园区通过高科技培养出20株高番茄数,其中最大的一株高2.2米,树冠枝条面积近15平方米,结果15000克左右,番茄树长出的数百个枝条,爬满支架,各个红透的西红柿垂挂下来,格外壮观。围绕这个场景能想出哪些数学现象和问题呢?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客观事物、寻找与数学应用有关的现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依托这一生活的情景。为有效数学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无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乐鼓舞的性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有乐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品尝学习数学应用题的乐趣,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的气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题目:“上数头有35个,下数足100只,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是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举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问现在状况下的每只兔子和鸡足数一样了。上面有35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足呢?学生答:“35×2=70只”。“下面少了多少只足?”“30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30÷2=15只兔子,20只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产生了探究知识的浓厚情趣,在欢乐的气氛中收获了知识,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源情境,“情境”是提出问题的背景。巧妙地把数学应用题内容寓于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导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有关《年、月、日》的应用题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有一天,放学了,明明回到家,哭着问妈妈:“亮亮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为什么才过三次生日,我也要年年过一次生日”。妈妈听后哈哈大笑说:“傻儿子,不是妈妈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的生日那天不是年年都有呀!”这里,学生的脑子里很自然的产生了急于想探究的问题:为什么明明不能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呢?这正是我们教师想要的问题,很自然的导入了新知识。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环境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形状大小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看能否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拼,摆后,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学过的图形。有的小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长方形。再小组合研究,找出拼成的平行四边(长方形、正方形)与原来一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无论是转化成什么图形,三角形的面积始终是拼成图形面积的一半,拼成图形的高(宽)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的数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创新模拟和亲身体验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自觉和不自觉的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体会到数学应用题不再那么抽象。晦涩难懂,而是实实在在的提高数学应用题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