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颂华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54)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研究
李颂华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54)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遗存最多的古城之一,拥有大量有价值的遗址遗迹。为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科学保护和利用大遗址就显得意义重大。为了推动西安城市发展,根据近些年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相关条例、经验和教训,利用横纵双向维度,采用理论支撑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大遗址、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纳入现代西安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的发展原则。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国际化大都市;大遗址保护;城市发展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历来是重要研究领域,作为千年古都,西安城市中存留了大量的遗址区,对当代西安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大遗址保护的重视,学术界也就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西北大学朱海霞教授认为,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面临人口、经济、地域空间、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环境状态等方面的挑战,要通过专项资金,有效利益机制,科学建设等方式加以保护发展[1]。赵夏等人根据有关研究归纳认为,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应以“保护第一”为原则,可持续利用[2]。郑育林在《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指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大遗址本体的研究较多,而把大遗址和其周边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特殊区域进行研究的较少;保护方面研究的较多,在合理利用方面研究得不够。”[3]即缺乏把大遗址保护利用放在推动整个城市发展的研究。在实地调研中,却有一部分地方官员认为,大遗址保护不仅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因其巨额的保护研究费用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视为经济发展的累赘。
鉴于目前中国国情,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大遗址的保护与管理,遗址正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和自然破坏的威胁。其保护管理基本上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而很多遗址的拨款仅够管理人员的工资,真正用于保护的资金微乎其微,即便像西安这样大遗址与城市格局高度重合的城市,在无法绕开大遗址问题时,也侧重于将大遗址保护置于“文化遗产搭台,经济唱戏”的地位,更多考虑的是大遗址保护对于周边房地产业的带动或直接的旅游收益,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进行正向互动研究的比较少。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的西安,在彰显华夏文明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纳入一体考量规化,打造国际文化经济交流平台,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因此,本文从城市发展角度出发强调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对于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意义,提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遗址的管理与经营,政府主要负责遗址的保护与监督等思路。
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大遗址在西安存在了数千年,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这些历史遗存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现代化的包袱和阻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今天,随着新的发展理念的兴起,大遗址对西安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意义。
1.1 经济发展转型对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
西安地处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发展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达到与北京、上海同等的中心地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发展战略下,西安靠什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首先便是要充分发掘西安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要依托大遗址遗存,挖掘创新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城市转型发展,重新塑造有人文气息、有生命灵魂的城市。
1.2 大遗址保护与西安城市气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这个辉煌成就的历史积累,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也是一个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大遗址是祖先对于今日西安的馈赠,是西安城市发展之福,大遗址的成功保护会形成西安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
《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大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既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美化城乡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4]所以,保护利用大遗址是西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西安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城。大遗址对于西安城市发展的意义,应从国家、民族层面认识和考量。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主办的2011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文化名城活动,西安在“最中国文化名城”排名中位列第三,足见其在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理性分析,西安的经济实力、文化建设现状,并不足以让西安与北京、南京、成都比肩,西安“最中国文化名城”的殊荣来自大遗址潜在的文化魅力。
2.1 西安最突出的优势是历史文化遗存
西安是1982年2月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及公布的第一批2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分类体系中属于古都型,即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首,西安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并称“世界四大古都”,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今西安市内、郊区、地下地上都埋藏和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奇珍异宝,堪称一座天然的“立体历史博物馆”。除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外,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些都是是西安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据《西安日报》报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录文物点15 351处,古遗址1 557处,古墓葬1 888处,古建筑1 394处,石窟、石刻类8 83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4处,新文化品类583处,工业遗产28处,其他596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3 252处,是第二次文物普查的4倍多,复查文物点2 944处,消失文物点341处。”[5]其中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之宝。历史悠久的西安古城墙、有“石质书库”之称的碑林、大雁塔、小雁塔等标志性建筑,使西安成为一个展览中国古代辉煌文化艺术成就的大观园。
2.2 西安地区大遗址是中华民族最辉煌时代的历史见证
古都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书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们或是土生土长于此,或是长期生活创业于斯,但都创造了光辉业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演进作出巨大的贡献。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丰镐二京,奠定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大社会改革。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王朝建立后更名长安。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基本峻工,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 km2,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这些记入史籍的历史人物,这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大事件的历史事件,今天仍以大遗址的方式存在。所以西安地区的大遗址是中华民族最辉煌时代的历史见证。
2.3 西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地理坐标
西安是一个曾令世界为之向往的城市,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 14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唯一超过千年的都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照物应该就是以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参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做的项目报告《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做了测算:认为汉朝时期GDP占世界GDP的26.1%[6]。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论道:汉朝时占全球财富26%的地位。和当时罗马帝国称霸东西,是世界东方的经济中心。唐朝:中国古代封建史最高峰,占世界GDP比重58%,看看当时其他国家水平就知道唐朝的强大,第二名东罗马帝国占世界GDP比重9%。第三名阿拉伯帝国(大食)占世界GDP比重7%。第四名古印度(天竺)占世界GDP比重7%。在大国林立的为数不多的古代,唐朝可谓一家独大。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康乾盛世”,虽然占世界GDP 32.9%,但若作横向比较,康熙大约和英国牛顿、俄国彼得大帝同时代,是欧洲产业革命发轫的时期,而中国却是相对衰落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主要是贸易创造的,贸易商品依然是汉代以来传统的丝绸、瓷器与茶叶,经济方式仍然是传统经济,并无实质意义的进步。汉代这一份额低是因为消费中国商品的主要是皇室贵族和僧侣,产业革命后的西方,普通人家也能消费起中国商品了。相反“盛世”之后中国迅速进入绝对衰落期。1500—1820年人均GDP为零增长,1820—1870年、1913—1950年甚至为负增长[7]。所以西安这块土地上曾有的辉煌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地理坐标。
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各类大遗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都分布于此。如此密集的、大规模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大遗址分布在一个地区,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8]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当时科技、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印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西安的大遗址保护对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形成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尊重大遗址保护的科学规律,保护第一
西安的古迹遗址有着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距城市中心较近的特点,特别是周、秦、汉、唐的四大都城遗址,涉及的土地面积达108 km2,有100多个村庄、20多万农业人口在此生产和生活。如何保护、抢救西安古迹文化遗产资源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合理利用、努力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要坚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重在“抓住重点,抢救保护昨天;难点创新,传承发展今天”;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9]的策略,做好普查、研究、制定、完善保护规划。
真实性、完整性是大遗址保护的最高原则,一切保护方案、保护措施都要围绕这一原则施行。所以,要确保真实性、完整性,就必须加强考古发掘,做好基础工作。各地大遗址保护的实践表明,科学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是大遗址保护的前提和学术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大遗址地上和地下文物的基本情况,才能使保护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3.2 复活大遗址的文化内涵
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曾说:“要认识一种文化,就要认识这种文化的男人和女人。”[10]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但在具体的中国人身上感受不到古老文明的印记,长城、兵马俑、故宫等文物资源,只和当地旅游部门的GDP有关。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完这些文化古迹,也只是对古代中华文明发出感叹,并不会和今天中国的文明进程相联系,不会因为我们古代的辉煌而给予今天的我们过多的尊重与关注。反观东邻日本,是东亚文化圈现代化较彻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较成功的国家,今天的日本民族文化,对全世界,尤其是欧洲,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有的汉学家甚至提出以日本为标本研究中国宋代以前文明,包括很多中国人也是通过日本东大寺的文物、平安京等古迹感受真正的中国古代文明。就日本民族自身而言,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服、和居、神社、相扑、能剧、樱花等等,无不渗透在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中。
在西安大遗址保护过程中,除了就文物本体保护坚持完整性、真实性外,还要研究挖掘大遗址的精神文化信息。大遗址富有浓厚的文化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要内化进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文化遗传。要让大遗址成为塑造人们灵魂的工程师,要让大遗址的这种教化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男人女人身上。所以,除了要重视大遗址的物质性遗产保护,更要重视非物质性文化保护传承,两者互为表里。如周丰镐遗址与《周礼》、与当前的公民道德、社会礼仪规范建设;秦阿房宫、《大秦帝国》系列产品与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建设,与改革、变法、务实、进取精神等;汉长安城遗址与“大汉雄风”,“大汉三部曲”——《张骞》的开拓、《苏武》的气节、《司马迁》的秉笔直书与今天西安文化的精神气度;唐大明宫、大唐西市、大小雁塔、唐华清宫等遗址与唐代那种世界胸襟、那种雍容华贵、那种气象万千与今天单一的物质文化消费等等。将大遗址所富含的精神文化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包括传统诵读、汉服、传统节庆礼仪、古乐,将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和古代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让这些大遗址不再是旅游商品道具,而是活化在今天人们的心里,自觉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
3.3 建立科学长效机制,实行特区管理
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的文化中心,也是这一历史时期古迹遗址的汇集之所。西安古迹遗址遗产具有共享性,它不像四川金沙遗址、湖北曾乙侯墓遗址、广州南越王遗址等,虽然影响力巨大,但都属于地域性的文化遗存,西安大遗址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的遗存,其文化影响力已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域范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环境破坏威胁。面对着这种挑战,和一个生动的生命体一样,遗产的负荷也是有限度的,过度使用和不恰当利用及过度商业化污染,对遗产都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威尼斯这个美丽的“海上皇后”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西安大遗址,要尊重历史,负责任的规划建设,高效的管理;要建立起产业开发与文化遗产的同盟关系,既要保留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重要历史信息,又要合理开发,用发展收入推动遗产保护,不给历史留遗憾,不让宝贵的遗产淹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历届政府都要坚定地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如北二环路、绕城高速路等的修建,都斥巨资绕开了汉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首先,在城市发展上,要把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放在中心位置。其实,国家对西安文化中心的地位,早有考虑。20世纪50年代,西安是全国首批4个进行城市规划的城市之一,第一次的功能分区使得北部大面积的大遗址得以保存;80年代西安的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国首批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城市;90年代的总体规划,在市域范围中立体保护西安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控制了城市建设用地向文物遗址及自然保护区的扩张[11],使得西安这座拥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十分成功地保留了它的历史人文特点。今天,西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更要转变思路,围绕大遗址建设城市,使一个一个大遗址成为西安城市的新城标,突出、烘托大遗址,彰显西安古城魅力。其次,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制定管理条例,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制定规划规范,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研究,注重培养人才。换句话说,政府主要职责是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保障制度及相关法规建设的社会宏观指导和监管,具体开发可以由专业的国内外集团企业和社会组织来实现。
3.4 运用系统工程,综合开发利用大遗址
科学制定保护规划,运用系统工程,综合开发利用大遗址。目前,国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整体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如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目前西安大多数遗址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保护;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如唐华清池、骊山风景区等;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如汉杜陵遗址、秦始皇陵遗址等;四是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如规划建设中的汉长安城遗址等。局部保护与利用主要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展示区。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开发都不是保护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措施,应将所有的模式综合利用,采用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使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得以保留。针对已遭受破坏的遗址可分批次遴选其中的优质资源制作数字图像资料库、展示中心。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对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民事保护与行政保护是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双支撑。划分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权利主体,完善和加强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可操作性,处理好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大西北之关系,不能以近期、短期利益而使之遭受破坏。让西安古迹遗址被区域外有实力的团体认同、保护并不是坏事,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宽思路,适时引进外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展示平台,着力打造西安文化品牌。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好西安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窗口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区域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着力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在此前提下,做大、做活、做强西安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建设美丽西安提供智能支持。
综上,大遗址保护与西安城市气质形成密切相关,要将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一体化研究,以发展的理念解读大遗址保护,并依托遗址保护发展城市。将大遗址保护融入城市经济建设、市政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之中,促进大遗址与城市“无缝对接”、和谐发展。以围绕大遗址的全文化产业链开发,带动大遗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以大遗址的成功保护兑现西安作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价值。
[1]朱海霞,权东计.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管理[J].中国软科学,2014(2):166-167.
[2]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37.
[3]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5):45.
[4]刘修兵.努力构建大遗址保护新格局[N].中国文化报,2013-07-10(01).
[5]陈黎,杨琼雨.最中国文化名城[N].西安日报,2011-08-05(01).
[6]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文物古迹大观[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
[9]陈雪华.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J].唐都学刊,2010(2):47-49.
[10]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1]胡立军,高波.浅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记西安市历次城市规划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4):121-124.
TakingAdvantage of Great Site Protection to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City
LI Songhua
(Cul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Xi’an Party Institute of CCP,Xi’an 710054,Shaanxi,China)
As one of the ancient cities with the most historical preservations,Xi’an boasts a variety of historic sites and relics.In order to reveal and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Xi’an with histor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s,it would show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great ruin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Based on the related regulations,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counterparts,the employment of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dimensions,the adoption of the method of comb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urvey research together,it can be concluded the right way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Xi’an with histor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s is to protect,use the great ruin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to bring historic culture resources into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to realize blending development with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ternational city;great site protection;urban development
F592
A
1672-2914(2015)02-0080-05
2014-12-07
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L77)。
李颂华(1980-),女,陕西咸阳市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