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还原文字的意蕴
——语文课堂文字教学的关注点

2015-02-28 23:02浙江省湖州市妙西小学林伟萍
新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夸父入境安静

□浙江省湖州市妙西小学 林伟萍

入境,还原文字的意蕴
——语文课堂文字教学的关注点

□浙江省湖州市妙西小学林伟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而不是机械地灌输。文学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教师须有一双敏感的眼睛,引导学生入境想象,体会文字的精妙,感受并还原文字背后的精神意蕴。

语文课堂文字教学关注点

语文课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化共同构成的,语言是表,文化是里,应该由表及里,让生借助文字进入文化层面,这就需要入境,完善自己对自我、对他人、对他物的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课堂上只能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水,如何舀得清澈透亮?如何品得有滋有味?真得好好下下这“提水”之工夫了!

由此,我小结了以下三方面的课堂关注点,以期引领学生解理解、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且深厚的精神文化。同时,希望能以此文和同仁进行交流。

一、揣摩生动的文字

中国特有的汉字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汉字学家认为汉字不单是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我们在欣赏名家书法时,也情不自禁地就会被美丽的汉字所震撼折服,或端庄或洒脱或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无不浸润着书者的精神气韵,这就是汉字本身的魅力。

而今,学生面对的都是形似方块的汉字,他们不容易被这样一堆印刷体所打动,因此懒于阅读,懒于思考。所以,此时的汉字更像是千年僵尸,学生不能从汉字原有的生命中解读出文化的信息,从而产生对汉字的崇敬,进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们必须要深入到文字背后,挖掘文字原有的生动、美丽。

1.取舍文字感悟诗人之情。《独坐敬亭山》这首五言绝句中,“众鸟高飞尽”,如果就是字面直译,似乎很简单,但是作者惜字如金,不进入作者当时的心境中去,就很难感受诗境。在第一遍大致疏通古诗字意后,要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诗情即诗歌的文字背后传达出的情感,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来补白还原,让学生想象“众鸟高飞”是怎样的画面?那是欢腾的、热闹的、美丽的。加上一个“尽”字后,又给你怎样的感觉?由此,体会诗人内心的落寞之情。最后,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把感受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了一种淡淡的悲凉之感。

2.寻词成象烘托画面之境。《望洞庭》这首七言绝句中,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在字义的理解上,学生通过书下注释就能自行解决,但是在诗情的体会上,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时也需要通过想象来还原补白。我让学生找一些四字词语来描绘水,如“澄澈空明”,另一些四字词语来描绘月,如“皎皎明月”、“素月青光”等,让学生自由搭配,并选择相关的词语,来营造两者和谐、融为一体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他们大都能体会到,并想尝试进行口头描述。到此,学生已能进入“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中去了,体会到那是多么美、多么宁静的画面啊!

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挖掘关键的字眼,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感悟到文字背后的意蕴。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那就是要带领学生揣摩出文字的生动美丽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解读有意义有内蕴的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从而改变单纯的字词句的枯燥而乏味的学习,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学得审美的感受

1.捕捉言词委婉处。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入仔细地备文章文字本身,善于敏锐地捕捉言词的委婉;发现“脉脉含情”之处,把它挖掘出来,让学生入境去展开自己思维的翅膀。如在上《白荷花》一文时,“看看这一朵,很美……”,教师随机投影图片,让学生有所触动,想象描写一朵美丽的荷花的姿态。学生当堂习作,教师及时阅读并予以鼓励的点评,学生兴致很高。那些美丽的荷花在学生的笔下也似乎灵动起来,一朵朵摇曳多姿。

2.拎出语句俏皮处。在文章俏皮留白之处,还它个明白、具体。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充分合理的想象,这样的练笔适合安排在文章简练处或者诗歌诗句不明白处。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让学生想象太阳是怎样离我们而去,去往别的国家的。抓住太阳的神情、想象她会说的话,在书上写上一两句话。

3.走入情感动容处。《女娲补天》中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忙了几天几夜,为了寻找最后缺少的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女娲哭了。”此刻,让学生想象描写“女娲哭了,……”的内容,学生的情感也酝酿至高潮,动情之处必有佳作。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文本中的或“清晰”或“模糊”的情感教学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格、心灵、情感、审美的熏陶,从而增进学生对人情、人性、人道等的感悟,让学生在文学审美中热爱文学,让学生在审美中学会审美。

三、领悟生命的内涵

王荣生老师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只有表现生命本质内涵,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凸显文中的生命意识。

1.还语词简洁以丰富。《触摸春天》作为笔者的一堂公开课,当时的我充分挖掘了文本的空白之处。文章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因为其中文字较为隐晦,这对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突破点就是必须要深入理解盲女孩安静的心理。据此,我设计了想象练习,请学生想象“当安静拢住了这只蝴蝶时,她有哪些心理感受呢?”惊讶、喜悦、不舍、惜别……安静虽看不见,但是有丰富的内心。有了这种引导,学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盲女孩安静能感动作者了。“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句中“许久”到底有多久呢?学生就立刻进入了思考中……到底有多长时间我们无法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安静完整地体验完这美妙的一刻后,她选择了放飞。这一刻,她是最美的。她内心的善良、柔软、光明都在这一瞬间“照亮”了人们的内心,带给旁人暖暖的感动,她同样成了春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时,播放轻扬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站起,伸出双手,闭上双眼,想象蝴蝶在自己手中扑腾,你就是安静,你在细心感受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当你感受到了什么,也请你放飞它。通过这样的想象和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安静,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收获人生的道理。课后,学生交上的读后感,着实让我感动,他们都写得很真实、很棒,感受独特丰富而深刻,超出了我的想象,完成得非常好!

2.释理解困惑以深刻。以《夸父追日》为例。通过入境思考夸父“抛手杖”的原因,让生去品味夸父的精神品质,结合后面的段落,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夸父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是希望后来者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追日”进行到底,完成人类所寄予自己的梦想。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夸父具有“死而不已”的精神。这样抓住一个“抛”字来一步步地入境猜想,不难品悟出夸父的精神品质。再提《女娲补天》一文,女娲不辞辛劳,日夜兼程,为拯救人类的举动也可以让学生一步步来品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理解这些神话故事中对诸神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劳苦积极进取的刚健精神。这种至死不忘后人,即便是自己生命结束也能表现出至死不屈的高贵品格,甚至是“死而不已”的顽强抗争精神——正是这种上古时期就形成的精神对后世子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精神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长河中的骇浪。只有通过感悟文字才能感悟出生活的道理。语文教学就该利用这样的教学点去追求丰厚的生命文化底蕴。

那么,就让我们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静静地感受,沉淀出情感,美化我们的教学内隐环境,给学生一片美丽的、清新的天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学习感官,让他们不仅看到语文学习的“冰山一角”,更可以真正潜入“水下”,深入文字内蕴,感受更多的壮观之景,徜徉在美丽的语文天地之间!

猜你喜欢
夸父入境安静
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听,安静会说话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追日
楼上请安静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坐拥安静
千里之外
非法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