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毕业生生存状况分析

2015-02-28 22:51:59黄艳芹马晓红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状况毕业生大学

黄艳芹,马晓红



农村大学毕业生生存状况分析

黄艳芹,马晓红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为了解留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况,采用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住房和收入状况、工作状况、人际交往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大学毕业生对生活和工作现状的总体满意度不高,闲暇方式单一、人际关系支持较弱、心理压力较大。这与他们的农村背景、社会劳动力市场机制和自身素质等因素有关。

农村;大学毕业生;生存状况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的现实生存境况与人们的习惯思维形成了强烈反差。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希望,怀揣着个人“改变命运”的志向和梦想,赤手空拳留在陌生的城市闯天下。由于没有家庭背景和足够的社会关系资源,在激烈的就业和社会生活竞争中要想取得成功,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农村生源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状况,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毕业生生存状况问卷》,以近三年毕业的留在城市工作的农村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生活状况、工作状况、人际交往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大学毕业生生存现状

(一)基本生活情况

1.住房情况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让人有基本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的必备条件。对于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讲,“有自己的安身之所”是作为这个城市中一员的最好注解。调查显示,农村毕业生的住房来源有两种类型:一是租房,二是单位提供宿舍。随着房租上涨等因素,能为职工提供住房的单位越来越少,所以合租或单独租房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房租也成为生活消费中不小的一笔开支。对于目前的住房条件,大部分人表示较为满意,也有少部分人觉得单位虽然提供了宿舍,但条件极为简陋,因为考虑到并不便宜的房租,只能忍受。说到买房,被访者都表示,“目前还是梦想,太遥远”。

2.收支情况

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高低与其从事的职业类型、单位性质关系很大。在事业单位或实力较强的公司工作的,月平均收入能达到2500元以上,而在不知名的小企业、小单位的,月工资只有1500~2000元。所以,有些被访者表示内心有很大的不平衡:“在学校是同班同学,各方面的水平相当,就因为单位不同,现在几乎是天上地下”。由于消费项目多,物价又高,几乎大部分的被访者在收支平衡方面都选择了“略有节余”。

3.对生活现状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大学毕业生对生活现状的总体满意度不高。超过70%的人选择了“一般”和“不满意”。说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市后,并不满意目前的生活状况,总体幸福感低。这其中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与周围人的差距感产生的不满。特别是自己有限的收入、零储蓄与繁华城市的生活消费之间的对比,使自己不得不“谨慎消费”。

4.闲暇生活

闲暇时间与生活方式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测量指标。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闲暇时间较为充裕。每天基本上有2~3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在问及这些时间如何度过时,答案集中在上网、看电视、读书上,特别是上网排在第一位,说明网络成为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尽管上述闲暇方式是人们自主的选择,但大家对闲暇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并不高。很多人并不认同自己的这种选择,认为自己闲暇生活不丰富,质量一般。

(二)工作就业情况

1.工作求职方面

参与调查的被试目前全部有工作,但工作满意度一般。表示满意的只有20%,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一般,持中立态度,还有20%多的人明确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待遇不高、没前途、压力大几个方面,也有人提到与领导关系不好。关于理想的工作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是大家择业倾向的对象,这些单位的稳定性、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成为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工作调动方面的调查发现,此前调换过1~2次工作的比例占到50%多,40%的为0次。看来,对农村毕业生来讲,跳槽虽有可能,但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多。说明大学毕业生对调换工作还是比较慎重的。而调换工作的原因主要是专业不对口,没有发展前途。说明农村毕业生不仅重视物质待遇,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考虑问题较为长远,对职业的选择应该是比较理性的,而非盲目的调换工作。

问及最近有什么打算时,大部分人都表示要在本单位好好干,还有30%认为应该在工作之余好好深造和学习。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看情况决定是否调换工作”。这说明,尽管大家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是太高,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时,做好本职工作是必须的,这一点很值得称道。

2.就业的制约因素

在开放式问题“你认为导致就业难的因素是什么”的回答中,用人单位设置的经验障碍、就业信息和渠道不畅、就业期望过高等成为主要因素。

在“你认为就业时帮助最大的因素”的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社会关系、所学专业、个人能力。这说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从自身就业体验中意识到了社会关系资源对就业的影响,甚至在他们的心目中,其影响已经超过了个人能力。

(三)人际交往情况

人际交往是人们精神层面必不可少的需求。调查发现,农村大学毕业生,对自身交往的满意度一般。他们身居异地,远离家人,主要的人脉就是同学和同事,这些为数不多的同学和同事成为最亲近的人。他们通过电话、见面来彼此温暖对方。但因为交际圈子的狭小,缺少更有力的人际关系的支持,当遇到生活中的大麻烦时,感觉自身力量太过薄弱,孤立无助感很强烈。

(四)心理状况

调查发现,压力大、焦虑、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是农村毕业生当前体验较多的情绪。关于在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时采取的应对方式,近一半的人会选择发牢骚,余下的一半中,选择默默忍受和诉诸法律的各占50%的比例。说明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自身对抗能力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倾向于保守、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一)农村大学毕业生对毕业后的生活及工作状况满意度不高跟他们的农村背景有一定关系

农村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的期望值较高,这应该是导致其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农村大学毕业生身上背负着全家人的梦想,希望能通过上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他们举全家之力,甚至借钱来供子女上学,对孩子的未来是寄予了厚望的。从这种家庭背景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有“城市情结”和“白领情结”。留在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仅源于对金钱、物质的需求,其中还承载了精神层面的满足——好在乡亲面前有“面子”。因此,这一群体中对公务员、大企业有着更为强烈而执着的期待。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他们的心目中,“理想的职业”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企业了。

除了期望值较高,农村毕业生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也是导致他们就业、工作上发展不顺畅的原因。农村学生身上有着共同的群体性特征:肯吃苦、勤恳、踏实。但相对而言,由于成长环境、教育机会的差异,他们往往应试能力较好,但在知识面、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自信心等方面处于弱势,而这些素质无论是在择业,还是日后发展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学毕业生自己要停止抱怨,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锻炼能力。

(二)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不完善,社会关系资源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大学毕业生认为,制约就业的因素主要有用人单位设置的经验障碍、就业信息不畅、所学专业等。对就业和个人日后发展中帮助最大的因素,是“社会关系、所学专业、个人能力”。甚至不少人认为,是社会资本而不是个人工作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成败。在中国这样的关系型社会中,社会关系资源的重要性明显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所谓“拼爹”时代。而这恰恰是农村籍学生的“先天性不足”。一位受访者提到他的个人经历,“内部人员、有关系的人很早就知道某单位要招员工,而我知道的时候,面试早就结束了。”

依靠个人的努力达到自己的提升和幸福生活,是一个社会民主平等、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对勤奋、努力的效用产生怀疑,认为“学的好,不如生的好”,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先赋因素所致,一方面可能对社会失去信心,产生失望,甚至充满怨恨、不满等负性情绪,一方面容易滋生“权利崇拜”、“金钱崇拜”,而这皆缘于新兴劳动力市场机制的缺失。当正式制度缺位时,社会资本这种非正式的制度作为“替代物”对就业影响就越来越大。所以,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现代就业制度很有必要。只有制度规范了,那些不合乎规矩的隐蔽行为和“暗箱操作”才能退出社会舞台。

(三)农村毕业生要学会理智面对压力,自我调整情绪

调查发现,农村毕业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压力大、焦虑、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是当前体验较多的情绪。下面是两位受访者的谈话:

“我现在在一个小公司打工,工资只能糊口,租房居住,没有家的安定和温暖。单位的工作繁重,要求高,稍有差池,就会被领导不留情面的训斥。公司的同事关系也特别复杂,一想到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坚持多久,就有漂的感觉,沉不下心,总觉得不知明天会怎样。”

“我如果没有好工作,都觉得不好意思回村里。没上过大学的初中同学现在都混的比我好。想到即将到来的恋爱、婚姻,又要家里为自己出彩礼钱,就觉得压力很大,对不起父母。”

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主要缘于工作的压力,缘于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无安全感和安定感。特别是在小企业、小公司工作的毕业生,不仅薪水不高,单位领导的管理水平和工作制度也不正规。他们面临着工作量大、要求不合理、被解雇、工资难按时等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领导的不合理要求和不公平对待以及和同事的关系。这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成为主要的焦虑源。毕业生的压力源之二来自家庭的高期待,这种压力不是家长直接的表达,而是长期以来毕业生自己体验到的。

人际交往上的自卑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出身以及人脉资源的缺乏,社会支持力量较为脆弱,加上经济原因(买不起名牌,担负不了高消费),毕业生内心有些自卑感。

其实,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生疏,不光是农村毕业生的困扰,也是所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会面对的难题,关键是如何应对这种困境。调查的结果显示,面对不公正待遇时,一半的人选择发牢骚。确实,抱怨、牢骚对于适当释放内心的怨恨和不满能暂时起到缓解作用,但一味的发牢骚,牢骚过多就会形成一种扩散效应,会强化负性情绪,扩大内心不满而于事无补。除了发牢骚,还有部分人选择了忍受。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负性情绪,要学会适度的表达和控制,一味的克制、忍受既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也是一种社会隐患。所以,农村大学毕业生要学会调整负性情绪,比如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调整情绪;通过寻找问题原因,理智解决;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等,最终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杨会芹,刘晖,崔春熙.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13,(4):147-150.

[2]胡小武.“向下的青春之隐忧”兼评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J].中国青年研究,2011,(5):26-30.

[3]李俊.近五年毕业的大学生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014-11-22

黄艳芹(1969-),女,河北任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G646

A

1672-4658(2015)01-0173-03

[专项课题]2014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农村大学毕业生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课题编号:JRS-2014-1086

猜你喜欢
状况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中国外汇(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3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