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星
地方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与保障
刘 星
(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河北邢台 054001)
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有机部分,也是关乎当下我国高教改革、颇具现实紧迫性的实践课题。地方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需以正确认识地方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为前提,以共同探索和构建协同发展的理性路径和有效机制为现实选择,形成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间彼此满足、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地方高校;区域;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对社会发展起着某种引领作用,高校作为其实施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诸多职能。其中,地方高校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影响力是多方位且直接的,联动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同时,在与区域进行不同层面的融合之中,高校自身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包含学校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大教育系统”中,高校因其高层次、多学科、多类型的“内功”优势,成为了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龙头”。 高等院校的内涵和功能定位,使之越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科教实力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区域形象的“名片”。这正是当今大科技、大文化背景下,各区域纷纷将地方高校建设纳入软实力工程建设之列的原因所在。地方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机构,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展现促进区域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1.提供经济动力,刺激区域需求
高校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自身存在就是刺激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体系的形成与良性发展,使得高校在促进区域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为社会输送大批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增强了为区域经济“造血”的功能。二是利用科研活动衍生的技术服务、成果推广、人才吸引等,以校企联合、孕育新产业和参与区域创新为契机,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三是通过自身消费产生可观的经济需求,通过聘用教职员工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刺激和带动了区域发展。
2.打造人才高地,传播区域文明
地方高校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区域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聚集着大批学科专家和学者,创生、保存和传播各类文明成果。校园文化活动还起到了塑造社会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和凝聚周围群众的人文作用,使之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区域人才高地、思想先锋和精神堡垒,提升着区域的文化品位,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区域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3.参与社会决策,担当区域建设“智囊团”
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时代背景下,任何一项科学有效的决策,都须是集各界专家共同智慧、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运作的知识思想活动。对此,高校有着先决优势,既有从事决策研究的软件——各学科专家、数据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等,又有决策研究的硬件——计算机网络等。让高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决策,将更有力的确保区域重大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维护区域的良性运转和走向。
从本质上来讲,地方高校与区域的互动是一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基础在于对各自需求和利益的尊重。既有相互促进和支撑,也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想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重中之重是以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合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同的智慧和胸怀,不断形成新的平衡与协调,走出一条以高校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提升地区能级水平的新路子。
1.全面审视“点、线、面”,强化协同发展的观念
服务区域发展是现代高校彰显社会服务功能的切入点,也是借助高校促进区域发展的契机所在。对此,高校和地方政府都应在强化观念、科学定位上有所作为,立足高校的学术追求,面向区域发展实际,树立全面的协同发展观:打好高校与区域经济“面”上协同的基础——在生存条件和动力支撑上彼此依托;开拓高校与区域产业“线”上协同的思路——在互搭平台和资源支持上深度合作;依靠高校与区域人力资源“点”上协同的力量——在目标定位和人才输送上协调互补。
2.有效贯通互动系统,完善协同发展的机制
地方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与维持,需要一个结构完整、环环相扣的系统作为支撑,并构建相应的机制确保其有序运行。首先,要开启动力机制,体现在高校敢于、善于正视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知识产品产出、科研成果转让、社会服务上适应和合理化地满足时代要求,构建起高校与区域的利益共同体,在保持共识、彼此尊重基础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协同动力。其次,要完善运行机制,双方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明确目标,制定纲要,充分、有序地调配人力、财力、物力各类资源。其中,小型或短期的项目要以合同作为运行机制的要件, 大型或长期项目要构建稳定的联合管理机构作为保证,实施过程中可酌情共建合作办公室、协会组织等机构,作好联络和协调工作。最后,要布好调控机制,高校、政府和合作行业三方,对合作的现状作出经常性研究和评价,作为调整和把控高校办学定位、政府资源配置、合作模式和层次等问题的依据,并借以寻找、确定新的协同领域和方向, 把互动引向纵深。对于多方互动中的冲突、不调,充分运用经济、行政甚至是法律调控的手段,以保护合作积极性,平衡和维护好各方利益,确保整个协同发展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紧密围绕组织核心,拓展协同发展的模式
在地方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体系中,各类层次和形态的正式组织或组织综合体,担负着搭建和维系交互关系的核心作用,是协同模式得以不断开发、适应、调整和深化的结构依托。具体来看,应着重建立以下五种组织模式:第一,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针对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设计和构建基层学术组织。形式上可为暂时的,需要能起统帅作用的项目负责人和整体运行制度作为保障,重在成果产出。高校可通过打破传统结构,跨院系、科层调配,实现资源整合。第二,以重点实验室、学科实践基地和研究所为核心的组织。这类组织的意义在于教学、科研与区域需求的密切一体。高校的专家学者、学生接受和完成各种应用性课题,以期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或是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而研究所需的资源、物力支持,更多地来自研究结果的受益者,比如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实体。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社团组织,如志愿者团队、社会实践团队等,为区域建设提供了一股有组织、有素质、有活力的理想力量,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服务、未来就业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找准了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实现路径,要真正构建起健康、畅通和具有建设意义的互动关系,不是凭高校一己之思、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要高校与区域在需求上彼此满足、资源上共享,需要高校与地方的通力通为,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高校与区域互动得以充分开展的前提,是当地社会与一方政府对这种交互作用的信任和诉求,并要明确落实到有国家公信力的政策、举措上,确立一种理念导向和制度保障。政府要通过制定、落实公共政策,确认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与合法地位,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及时组织分析、总结,出台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和保护法规,如面向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等,鼓励、引导和规范协同发展行为。
2.多方搭建协同机制和互动平台
从政府行为来说,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机构的站位,科学、合理地发挥行政权责,为高校创造与其他社会系统互动的机会,搭建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间的合作平台、信息平台和科研平台,如定期举办企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见面会,发布网上简报形式方便供需双方对拟合作项目进行沟通,发挥好政府引导的杠杆效应和桥梁作用。此外,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承担高校与区域互动行为中的事务性工作,按照“结构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原则,担负好技术服务、评估和信息咨询的职能,使高校与区域之间的联合更顺畅。
3.各界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供给
首先,政府在财政拨款和土地、场所、设备等资源投入上的力度有待提升,如对高校开展的区域问题研究工作加大资助力度,落实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行业技术服务活动等。其次,适度加大政府性担保机构对协同发展项目的扶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校企合作项目的信贷与贴息支持, 尽快建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合作投资体系,促进高校成果的转化。另外,地方政府、地方社会各界要和高校同心同力,通过制定人才引进、聘用优惠政策和选拔机制、提高师资福利待遇,发动区域公共事业机构关注和支持高校队伍建设,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地方高校中来,为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和发展性动力支持。
[1][美]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王承绪.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志红.大学与城市互动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希胜.英美大学与社区互动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4]符登霞.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5]David C.Perry,Wim Wiewel.The University as Urban Developer:Case Studies and Analysis[M].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2005.
2014-11-16
刘星(1989-),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G640
A
1672-4658(2015)01-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