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峰
清末留日学生的报刊编译与救国探索——以《译书汇编》与《游学译编》为中心
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最早由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代表性编译刊物即《译书汇编》与《游学译编》。刊物对国外近现代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新知识的翻译传播,以及对列强侵华政策与野心的披露,都显示出当时留日学生的救国努力与探索。事实证明,这两份译刊对20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救国”效果。
晚清;留日学生;《译书汇编》;《游学译编》;救国
1894年,晚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惨败。这一重创也使得清廷认识到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日新月异的成就。此后,清朝政府将中国派出留学生的目的地由英美转向日本,以期学习他们图强的方略。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名臣张之洞直陈:“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1]自此,官派与自费留日学生逐年增多,至1906年,其人数多达万余人。
广大中国在日留学生将“救国强国”的历史重任与翻译出版报刊结合起来,以达到唤醒民众、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在清末留日学生主办的翻译报刊中,就办刊时间与译文数量及影响而论,当以《译书汇编》(简称《汇编》)与《游学译编》(简称《译编》)为最。
1900年12月,在日江苏籍留学生在东京发起、成立了“译书汇编社”,以编译日本图书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出版发行同名刊物。被奉为“留学界杂志之元祖”的《汇编》前后刊出33期,后因刊物转型、改出《政法学报》而于1903年3月终刊。
《汇编》创刊号的“简要章程”明确了办刊宗旨:“是编所刊以政治一门为主,如政治、行政、法律、经济、政史、政理各门,每期所出,或四类或五类,间附杂录。政治诸书乃东西各邦强国之本原,故本编先刊行此类,兵农工商之书,亦有译出者,以后当陆续择要刊行。”[2]
由此可见,《汇编》选译政治、法律类国外新知作为主要内容,这与当时的历史语境与主观夙愿休息相关。晚清社会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认识到以实业与海防为核心的洋务运动不能救国,转而学习日本的崛起强国模式,试图照搬他们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中国,以扭转积贫积弱的晚清颓势,救赎愚昧潦倒的国人。留日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学习,多集中在政治、法律、社会等学科,相对于国内因袭千年的“八股取士”教育,这无疑都是崭新的学问。日本现实社会翻天覆地的进步让留学生们有了切身体会,使得他们急于将其引荐到自己的祖国。所以,《汇编》便专注于国外“政学”的译介了。
《汇编》的编辑人员是坂崎斌、胡英敏等人,主要编译人员为留日学生戢翼翚、杨廷栋、杨荫杭、金邦屏、王植善、周祖培、章宗祥、曹汝霖等数十人。自1901年第9期开始,《汇编》体例微调,著述与编译并行,译论并举,剖析时政,并将列强侵华及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公之于众,宣传内外时事。《汇编》的单期发行量在千份以上,在当时是拥有较广读者群的刊物。晚清政府迫于新政压力,允许其在华发行,甚至得到某些开明地方官员的资助。上海的育材书塾和开明书店先后成为总代理商,京、津、冀、皖、赣、粤、桂、鄂、川、豫、浙、苏以及港台、东南亚等地均有代售点。
比《汇编》稍迟的《译编》月刊于1902年年底创刊于东京,主要由湖南籍留日学生主办,前后共出12期,于1903年11月停刊。
杨度在长篇《游学译编·叙》中阐明了该刊“输入文明,增益民智”的宗旨。例如:“同人之译是编也,将以为扶持老大(欧美、日)培植幼稚(中国)之助也,其创事之始,相约以数事:曰不著论说,非仅以已言不如人言之足以相警,既非报纸,无取多言也。日杂采书报,非仅以读书知古,读报知今,欲使阅者收二种之利益也……”[3]
《译编》译述、介绍国外新知和世界局势,涵盖西方各国概况、弱小国家沦亡史、列强对华政策与侵华实录、国外关于中国的论述等。《译编》还倡导发展实业,推行近代西方文明教育,意在促使国人觉醒、认清中国当时危难形势,促使他们奋起救亡图存。《译编》前期主要宣传教育、实业救国,后期则是激烈的革命言论,引导推翻封建帝制的社会变革。
《译编》由熊野萃主编,核心编译人员有留日学生杨度周家树、陈润霖、周宏业、曾鲲化、黄兴、张孝准等人。《译编》的总发行部是湖南长沙的矿务总局,总代派所在上海。鼎盛时期的《译编》有代派所39处,集中在江、浙、沪、穗等地,甚至平湖、常州这些非省会城市也有《译编》出售,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通读《汇编》与《译编》刊载的所有译介文章,可以发现,《汇编》与《译编》的译介主题和重点不仅呼应了“救国”、“启蒙”的办刊宗旨,而且与晚清中国内外交困的现实局面紧密相连,体现了一种明确的“民族图强”意识,即民族觉醒意识、民族自强意识与民族生存意思。
首先,《汇编》与《译编》都以刊登政治、法律题材的译文展开最直接的救国探索。《汇编》总共169篇刊文中,仅“政法片片录”栏目的文章数量就有24篇之多,如《日人之权利思想》、《英人之权利思想》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权利;《国际公法研究案例》、《国际公法之字义》、《国际公法之由来》、《今日欧洲之所谓国际公法》阐述了国际公法的基本知识;《英国宪法》、《各国政体表》、《各国宪法与人民之关系》、《国家为有机体说》等文章向国人传递了西方政体与民主参政的进步社会制度,对当时集权统治的封建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有效救的国启示。《译编》设有“政治学说”栏目,主要介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点及政治学史。这些译介内容的引入,让国内读者自觉将满清皇权与西方民权、“人治”与“法治”进行比较,进行自我剖析,发现中国政治、法律的落后。
其次,《汇编》与《译编》均重视国外的先进教育模式,以引介进步教育知识作为救国探索的主要手段。《汇编》有《小学见闻录》介绍西式小学教育的主旨、教法、内容等,按语感慨道:“近世欧人政学,震撼大地,推原其故,端由小学植其基。日本三十年来,注意斯途,不遗余力,今既大收其效矣!谨据今日所闻所见……附印《译书汇编》之末,我国人初步教育者,或所镜焉”[4]。《汇编》还以照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日本女学校卒业式”、“日本学习院”等新式教育体制。《译编》更是将近代西方教育的传播作为办刊重点,每一期均附多篇教育类译文。《译编》推崇西方国民教育,敦促国内当局应该效仿西方,推行全体国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大众教育取代精英特权阶级教育,以达到“人人发达其人格,完全其对国家任务以参与政治,其程度不及者,亦必授以读书习字算学等浅近普通学,使各就其职业”[5]。《民族主义教育》系列刊文旨在借鉴西方教育指导思想,培育中华民族的国家观与爱国情操,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与国家凝聚力。《译编》还注重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传播西方女子教育思想。这有力地反拨了当时中国社会上流传弥久的“女子无才即德”的传统思想。
第三,《汇编》与《译编》还编译刊载各国时局文章,以便国人及时了解世界时事,关注中国在复杂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激励起“保种图强”的决心。《汇编》的“杂报”栏目集中选译外国报纸文章,介绍法国、俄国、希腊、日本等国的主要社会新闻大事;“近时外交史”则记载各国列强之间的外交斗争及其对华的殖民外交政策。《译编》转译的时事新闻则更丰富,及时从日本的《国民新闻》、《日本新闻》与《朝日新闻》等主流新闻媒体译载日本对华侵略政策动向。如《新定统治西藏制度》、《满洲撤兵后之行政制度》、《对清政策》、《支那灭亡之风潮》等译文真实地揭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时刻提醒国人对日本的警惕。同时,《译编》还刊文披露欧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之心。《俄之满洲》、《列强在支那之铁路政策》、《五大强国极东政策》等译文呼吁晚清社会及时防范被外国殖民者“亡国灭种”的危险。另外,《译编》介绍各国经济、科技与军事进展情况,让国人了解中外各国的基本情况,清楚中国与他国的差距。例如,《列国陆军比较》、《列国海军表》、《列国东洋舰队之动静》及《列国海军力之排置》等文章显示了强国的军事力量,更突显出晚清中国军事力量的薄弱。
创办于20世纪之初的《汇编》与《译编》树立了“报刊救国”的典范。众多的晚清留日学生身处日本,心系祖国。他们学习新式文化,又忧国忧民,心怀救国的宏愿,从编译报刊开始,逐步开办其他救国刊物。据统计,在《汇编》与《译编》的带动与影响下,至辛亥革命之前,他们主办的刊物多达70种,进行救国探索。《汇编》与《译编》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义。
这两份译刊对西方及日本政治与法律知识的传播,更新了国人的政治思想,引导了近代革命思维的产生。正是借助《汇编》与《译编》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刊物的启发作用,晚清十年之内,国人的革命斗志逐渐增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诉求不断酝酿,最终爆发了结束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史家指出,“辛亥革命能在江浙沪一带得到迅速响应,与该地区赴日留学生最多,且受《(译书)汇编》刊物所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6]。《译编》的总发行地在湖南,它对湖湘及周边地区的影响最大。在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作为一个相对保守落后的中部省份,却能走在社会变革的前列,成为当时及日后的“革命重镇”,与《译编》的开导启蒙与救国传统有着极大关联。“它(《译编》)宣传革命,批判康有为保皇思想,反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在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学说方面有主要贡献”[7]。晚清由中央政府发起了“新政”与“预备立宪”,勿论当权者在实施中有几分诚意,但至少说明两份译刊掀起的西方“宪政”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到了统治者不得不做出妥协的程度。
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国新式教育的纪元也开启于《汇编》与《译编》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宣传之时。1905年,沿袭了千余年的“科举取士”教育得以终止,效仿西方的“新学”教育蓬勃发展起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堂),在晚清时期的中国广泛出现。教学内容也由“文”及“理”,继而在高等教育中拓展到“农、医、工、商”等领域。从“女子学校”的诞生,到男女同校,中国女性不但获得了学习的机会,更开始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这都与《汇编》与《译编》所译介传播的外国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汇编》与《译编》是晚清时期中国留日学生以翻译的方式回馈祖国的有效方式,体现了游学学子们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所进行的一种“救国救民”探索。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在政治、教育、外交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与创举,无不与这两种译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汇编》与《译编》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革命史及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清)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4.
[2]译书汇编社.简要章程[J].译书汇编.1900,(1):1.
[3]杨度.游学译编·叙[J].游学译编,1902,(1):2.
[4]编译者.小学见闻录[J].译书汇编,1902,(3):1-9.
[5]编译者.国民教育论[J].游学译编,1903,(5):7-14.
[6]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448.
[7]冯志杰.中国近代翻译史(晚清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61.
2014-12-02
葛文峰(1981-),男,山东莒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
K257.1
A
1672-4658(2015)01-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