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眼光看孔子及《论语》
——《<论语>选读》教学感悟

2015-02-28 08:45张瑜萍
现代语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儒家文化论语

◎张瑜萍

如今在声讯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是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在阅读中表现为盲目趋时,猎奇求异。这样的阅读只能得到一种短暂的心理满足,而不能作用于心灵世界,服务于人格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重返经典,借此脱离贫乏与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有140篇之多。据称,今后古典诗文比重还会逐渐加大。

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共收录了70条孔子及弟子的语录。皆选取《论语》的经典语录,使阅读者——高中生能尽可能领略到原著的风貌。通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尽管是管窥,但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授课过程中几点较深的感悟谈谈个人看法。

一、现状分析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

上《<论语>选读》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问:“你认为孔子是什么样的人?”综合学生答案:一是圣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答案是怎么得出的?学生答:“大家都是这么说的”。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加之现代对儒家文化的炒作,群众的盲目跟风,“孔子是个圣人”就像一个空洞的符号,印在大众的意识里。二是迂腐的老古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一看就让人想到《大话西游》里那个絮絮叨叨的唐僧。《论语》就是一本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书,三纲五常、愚忠愚孝、宗法统治、妇女节烈等世俗规矩皆出于此。由此认知,是“五四”运动尤其是“文革”的批林批孔,皆持否定的观点,败坏了儒家文化。

笔者再问:“有读过《<论语>选读》的同学请举手。”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读过原著,大部分同学仅仅在必修一名著导读中学习了《论语》。有此认知都是在没有了解的基础上就先入为主的对孔子及《论语》的评价。

刘再复先生在《谁是最可怜的人》一书说,孔子是20世纪最可怜的人,因为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相应倒霉的是《论语》,一会儿被揉捏成“经典”,一会儿被揉捏成“秕糠”;一会儿是“精神鸦片”,一会儿是“心灵鸡汤”。

不是孔子和《论语》有问题,而是大家看待孔子及《论语》的眼光有问题。

二、教师应当做什么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我们应当做些什么?笔者个人认为:

首先我们应当先做一个读书人。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教授《论语》这样的经典。教师自身要通读《论语》,读出自己的体验,身体力行,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孔子,走进《论语》。同时不妨参考专家、学者对《论语》的章疏著作,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其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它不仅有章篇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全书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再如李零的《丧家狗》,从考据学的角度来诠释《论语》;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等。这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论语》,帮助我们教师以客观公正的眼光读《论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真实的孔子,提高修养,培养气质。

选文第一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主要收集的是孔子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有道的境界前进为人生目标的执着精神。“仁以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此章节中,孔子的执着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幸福不在明日的天堂(不同于基督教),也不在于精神的解脱(不同于佛教与老庄),而在于此生此世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孔子是一个可敬的先贤,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对他肃然起敬。

选文第二章——《当仁不让于师》中,学生觉得最有趣的是,《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一学生在课堂上就大笑起来,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囧”的时候,指天发誓,并且是对学生指天发誓。而读到《论语·先进》篇中: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一生在课后习作写道:不曾想,所谓的“圣人”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平凡人。为学生而哭,无关理性,乃真性情,我还感受到孔子为何如此痛彻心扉,是因为颜渊后继无人,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在学习《<论语>选读》的过程中,笔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展了不同的研讨如“礼在校园生活中”、“克己复礼与班级公约”、“假如我遇见了孔子”等等。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厌学,早恋、网瘾等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人心中的虚无和对欲望的放纵;而我们新课改提倡的个性张扬、民主平等在新新人类面前正演变为一切皆可践踏。学生有这样的自知,作为教师总是倍感欣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变化气质”,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变化气质”。

第二,引导学生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随着网络语言的广泛运用,学生对母语的运用在不断地退化。我们学生在网络博客里的回帖,只会表达情绪如“顶”、“好”、“抢沙发”,或是以图片表示支持或反对,更不用说对母语进行高度艺术化的运用。他们不会说“恻隐之心”,只会说“我看你很可怜”;他们不会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只会说“该干啥干啥去”。一旦要表达复杂一点的感情,往往词不达意。而《论语》中,多少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磨炼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逝者如斯夫”等。高度凝练的语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智慧。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质疑。

没有反思、没有质疑地对待《论语》及其它经典,反而不是真正的、真诚的尊重。盲从权威是不理性的、是不自主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论语>选读》的教学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对孔子的“仁政”就提出质疑,他认为“仁政”是过于理想化的政治主张,它没有一个评判和衡量的标准,一切以自己的良心为准则,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到了现代,这是造成今日中国的法律一直无法实施到位的主要因素。反观新加坡能在存亡之际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很大程度得益于李光耀主张的严谨、精确甚至近乎苛刻的法律法规。还有学生提出疑问,“克己复礼”固然可行,但是克己之后,自己本身的压力又该如何缓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己复礼”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克己”讲究节制、压制自己的个性。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掌握文化经典并举。

笔者根据质疑,反问大家,那《论语》是不是可以弃之一旁?

学生最后一致认为孔子及儒家文化有正有反,可以质疑,但不可以推翻。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论语》博大精深,我们也只能探得一鳞半爪。但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论语》,我们都应坐下来以严肃冷静的态度阅读《论语》,发现孔子思想的内涵,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

[1]刘再复.人文十三步[M].北京: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2]鲍鹏山.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J].语文学习,2010,(4).

[3]张宁.读读经书又何妨[J].中学语文,2006,(6).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儒家文化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如何读懂《论语》?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纠缠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