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211400) 刘加林
教师活动的时间需“省”,学生练习的时间需“留足”。课堂上,不应出现教师替代学生的活动,牺牲了学生锻炼的机会,而应让学生闪光,让课堂出彩。我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点看法。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有些教师想追求省时高效,结果出现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的现象。例如,教师替代学生读题,苦口婆心地强调题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长此以往,学生审题能力低,考试容易出差错。有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紧紧围绕重点或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但是问题提出之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短,往往急于让优秀的学生回答,中下等生还不知所云就草草地结束。既然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为什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呢?为什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呢?
例如,教学圆柱体积公式时,教师需演示通过“分”、“切”、“拼”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指导学生看看、找找、指指、说说圆柱的底面和高分别转化成长方体的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圆柱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想深说透,做到面向全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刚刚开始难免会不完整,教师不能急不可待,直接打断或是换人回答,等学生实在说不好,教师再点拨、提示也不迟,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完整,说充分。
小学数学教师需“管好自己的嘴”,追求“惜语如金”的语言艺术,讲在重点、难点、困惑之处。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某教师费尽心思设计铺垫题,从图形到符号再到数字,花了很大精力,费了很多时间,结果学生只是得到错误的倒数定义(分子和分母颠倒的两个分数互为倒数),教师再花很多的时间去纠正错误,得不偿失。这个环节可以设置习题:3/5×( )=1;( )×0.2=1;3/4×( )=1;( )×5/9=1;9×( )=1;( )×0.25=1。让学生填空,教师结合题目指出“3/5 和5/3互为倒数;5和0.2互为倒数……”再让学生概括倒数的定义,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听听、说说是不够,需要上升到做做、练练。道理很简单,培养一个演员、歌手,仅仅靠看、听,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练。
一节课仅有40分钟,教师如果不精打细算,问题琐碎,语言啰嗦,抓不住重点,就会出现课堂“上松下紧”的现象,学生完成不了课堂的学习任务,课上的任务转嫁到课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1“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这个例题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个例题策略的多样化。某教师将其当作常见的应用题来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尝试多种解法,教师评析各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列式依据、计算方法。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情,上述环节中的“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教师评析各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列式依据、计算方法”都可以删去。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题的多种策略,这里可以安排学生先独立自主解题,然后小组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师生共同评析,评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不同策略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内容简单,学生自学就会。
很多时候教师明明知道学生有这个学习的能力,而教学实际中,教师还是会从前到后,把所有的东西都讲一遍;有些教师对学生不放心,力求“讲”得完美,低估了学生“学”的能力,看似“完美”,实际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耗时低效。课后,我和教师交流:“你不讲,学生能学会吗?”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厌其烦讲一遍?”教师回答:“这是一节新授课,必须要讲清讲楚。”事实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考虑学生学习的效率,教的环节有了,学生又能学得到什么?
耗时低效的责任在教师,减负高效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师不要埋怨学生的“学”不适应自己的“教”,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教”适应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时空,让学生完成想想、说说、练练、做做的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把学生“时空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