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中铸就“高效课堂”

2015-02-28 17:02:07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刘昌理
新课程研究 2015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环节笔者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 刘昌理

“顺其自然”中铸就“高效课堂”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 刘昌理

高效课堂应少些“精雕细刻”,多些 “水到渠成”;高效课堂需要“有心栽花”,也需要“无意插柳”;高效课堂既要“彰显特色”,也要“返璞归真”。

语文课程;高效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效课堂”一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眼眸。其实,不仅课堂需要高效,追求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工作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这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高效课堂应少些 “精雕细刻”,多些“水到渠成”

“教无定法”是经典格言。多元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更多教师注重于课堂精细化的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例如,多媒体课件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平添了许多雍容与典雅:美轮美奂的图片,或高亢或悠长的音乐……这些新颖的现代元素,使学生耳目一新,增添了诸多学习兴趣,一节课俨然成了一个精致的特色世界。可是,事事皆应有度,过分“精雕细刻”的课堂未必就是高效课堂。

还是以教学课件的使用为例,请看《有趣的发现》的教学。

一上课,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首页上颇有创意地设计了许多小蝴蝶飞来飞去,醒目的标题嵌入其中。该设计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但所有的页面中都有五彩小蝴蝶飞来飞去。试想,小学生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盯着蝴蝶看的孩子能专心听老师讲课吗?纷飞的小蝴蝶撩拨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能安心思考吗?这样的“精雕细刻”式的处理能使教学更加高效吗?

再例如《半截蜡烛》一文的教学。为了营造紧张的氛围,课件将蜡烛光设计成一闪一闪摇曳的形象,这是可以的。但正当杰奎琳端着蜡烛踏上最后一个台阶时,老师还为此设计了让手中的蜡烛渐渐熄灭的特写动画镜头,并美其名曰:强化视觉冲击力,笔者觉得就没有必要。本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杰奎琳的沉着机智,蜡烛自然地熄灭,瞬间的黑暗反而会让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过于直白,便显得唐突多余。

而《黄果树瀑布》的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自然而恰当。这篇写景文章,尽管文辞优美,但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优美的文字还只是无生命的符号,以此对孩子们进行美的熏陶就颇显困难。于是,教师就使用了课件教学。在优美的乐曲中播放了黄果树瀑布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这个语段,针对学生们理解时的难度,教者便出示了一幅放大了的特写画面:“群山环抱的谷地,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此时,看着画面,再转入对语段的理解与感悟,便有水到渠成之感,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二、高效课堂需要 “有心栽花”,也需要“无意插柳”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内容的意思,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熏陶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思想在每个教师的心中越来越清晰。可是,我们细细咀嚼一下语文课堂,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会发现教师的“有心栽花”式的主观意识随处可见!

这与我们的课前预设有关。课前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要使课前预设成为高效课堂的推进剂,就需要与教学对象亲密接触,即充分认识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这一点解决不好,那就很有可能造成“教师教得焦心,学生学得费心”。

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笔者出示语段“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4个学生。”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谭老师在千钧一发之际的壮举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笔者课前预设了一个环节,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模拟谭老师,演示“撑”的动作。这是笔者自我感觉很好的一个教学环节。可是,当笔者深情的朗诵时,课前期待的感人场面并没有出现。那个学生扭扭捏捏、略显羞涩地做着动作,下面的个别孩子竟发出低低的嬉笑声!顿时,笔者感觉头嗡嗡作响,自感骄傲的教学设计竟然成了败笔!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呀!

课后,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学生之所以没能模拟出动作的韵味儿,是因为缺少对人物的理解。换句话说,课前预设没能“备学生”,只是从教者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汶川地震期间,我们从各种途径感受汶川地震给心灵造成的震撼,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曾不时掠过我们的眼帘,让我们与汶川灾区同呼吸、共命运。而我们的学生,在汶川地震时只是孩子,稚气懵懂的心灵还未感觉到那份感动。虽说如今他们是六年级了,可是,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情感仍很欠缺,把握不出那动作的韵味自然在情理之中。

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对象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真情演绎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美德?笔者认为,注重孩子们情感的激发是重中之重!在让学生上台模拟动作之前,何不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创设一个易于学生们情感激发的情境,在看似“无意插柳”中,促成孩子们情感的升华!

于是,一个成熟的教学设计悄然而成。

在低沉而舒缓的音乐声中,凸现汶川地震抢险的画面依次出现,教室里异常安静。当部分特写镜头掠过眼前,笔者发现孩子们的脸色凝重而肃穆,当救援战士将一个满身血迹的小女孩从废墟中救出,笔者发现好几个孩子的眼眶中噙满了泪水……

接着,出示课文中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描写,配合着画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声音舒缓而厚重。

笔者看似随意地问:在地震来临之际,生死攸关之时,谁能说说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就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语段。

笔者适时引导:在生死抉择关头,谭老师用柔弱的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呀。谁能模拟谭老师的动作?

于是,在全班同学激情的朗读声中,台上的那位同学奋力地“拉”着,“撑”的动作是那么的饱满有力,脸上的神情是那样的坚毅执着!

笔者趁热打铁,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从“拉”“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撑”着了什么?

孩子们小手高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呀!

三、高效课堂既要 “彰显特色”,也要 “返璞归真”

传统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是主旋律,加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凑成了一个多彩的语文世界。随着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的运用,如今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绽放着新时代的气息。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时的语文课堂多了些模式,多了些制约,多了些繁琐。这就有如一位扎着马尾辫的纯真小女孩,穿上了华丽的外衣,戴上了贵重的首饰,多了雍容华贵,却少了清纯可人!

直入主题式的揭题少了,增加了“耳目一新”的导入。这样的导入方式确实能拔高教者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教者厚重的文学功底,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消融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主动性,挫伤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平添了一些“花式”。以“小组讨论”教学环节为例。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讨论式”学习模式渐渐盛行,甚至细化为“4人小组式讨论”。确实,这样的“讨论式”学习模式是科学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们讨论心中的质疑和解惑,充分展示了丰富的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但是,“小组讨论式”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如果为了迎合新理念,过分放大其功效,必定造成低效。

在一节教学公开课上,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便以“4人小组”的方式开始讨论。原本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神采飞扬,看起来是那么的训练有素。不一会儿,学生按照要求将小组讨论后的结果以及产生的困惑写在事先发下的小纸条上。教师收齐纸条后便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可是笔者感觉很有作秀之嫌。首先,所提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回答,大可不必形成共性的答案。其次,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并未真正进入讨论的氛围中,笔者见到有几个孩子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交头接耳,散漫而不专注。最后,教师将学生提交的纸条匆匆一看,便按自己预设的流程进入下一个环节,讨论的效果值得商榷。

诚然,让每一节课堂都完美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为了“理念”去刻意地追求完美的形式,反而会束缚我们的手脚。

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成为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编辑:胡 璐)

刘昌理,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曾获得扬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潜心教学研究,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或获奖。

G623.2

A

1671-0568(2015)34-0078-03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环节笔者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2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