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林 耿家娜
(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诚信目标
刘宜林 耿家娜
(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大学生是即将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有用之才,因此其发展决定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走向。而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势必可行的。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全面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诚信目标,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此现象的产生,大学教师应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诚信目标,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提供更多全方位的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性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了相关的制度,但是由于高校领导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度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另外国家政府也曾强调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但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待工作时态度散漫,不及时对下级传达有关信息,促使高校也开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完全忽视。
(二)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另外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1]。
(一)为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网路的全面发展,致使大学生对自身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模糊的概念,不能确定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此状况下,大学教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向祖国需要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为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应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促使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受外界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精神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授,来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由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因此常常因为事情失败而产生沮丧的心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置,间接的满足人们对精神动力的需求,促使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其能在生活中表现的更为自信,同时再当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能勇敢的面对困难,化压力为动力[2]。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其在生活中承担着社会发展的责任。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播放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视频或教师设置社会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等。通过思想教育课程的设置,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对社会的责任,并使其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思想教育课程,还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理清国家需要的人才。致使学生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便符合国情的发展需要。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因为良好的传统美德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气质的形成。同时由于时间的推移,致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通过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渗透给学生。同时学校也可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培养传统美德的重视程度,进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去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渊源[3]。
综上可知,高校应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因为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使其符合社会的发展。同时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适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更好的展现自身的价值。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梁月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刘宜林,1993年4月22日,男,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本科,思想政治教育.
耿家娜,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