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服务型"管理模式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2015-02-28 14:11:17邱明浩王洪明赵浩轩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服务型导师研究生

邱明浩 王洪明 赵浩轩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110168)

浅析"服务型"管理模式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邱明浩 王洪明 赵浩轩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110168)

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现况以及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服务型"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以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的提高。

研究生培养 服务型 管理模式

一、引言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学习、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研究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沟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方式,而是表现出了行为多样性以及沟通网络性。然而,不断扩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也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对我国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来应对挑战。不断的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升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认清当前形势,分析问题,结合研究生的自身特点,从而找到新的工作策略和管理理念。积极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增加科研经费支持,将研究生管理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1]。

二、研究生群体的特征

当前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大体与本科生管理模式相同。但是如果单纯按照本科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话,会出现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研究生群体有着不同于本科生群里的独特特征[2],其具体表现如下:

1.心理与生理方面

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2~30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其中还有部分同学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思想比较成熟,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独立性较强。

2.学习研究方面

(1)专业多样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小,专业分散,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科研水平高。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一个准科研工作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外,大量的时间都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是导师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依靠力量。

(3)师生关系紧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比与学校和院系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大多自进入校门开始就跟随导师学习、研究,是导师的得力助手,受导师的影响较大,独立性、自主性较强。

3.思想政治方面

研究生受到过良好的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和系统的综合能力训练,而且在社会经验或阅历上相对丰富。因此,他们在思想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

(1)思想成熟,自主意识强。对问题的思考,观点的阐释和事情的处理上他们显得较为深刻、成熟。道德认识水平比较高,是非观念比较强;一方面由于当代研究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加之思想观念的开放性而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注重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的完善,自主、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比较强。

(2)组织、纪律性较差。由于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和研究方向的多样化,使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呈分散性特点。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自由分散,再加上他们逐渐增强的成人意识,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因此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导致了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松弛。

三、现阶段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同时也调查研究的其他院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查阅的一些文献,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3]:

1.缺乏服务理念

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既要“管”,又要“理”,而“理”就是所说的服务。因此每个管理者都要深入到研究生当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然而实际上,部分管理者还是单纯的按照本科的管理模式,把管理片面的理解成了“管”,认为只要管住研究生就算完成任务,而没有很好的去“理”。

2.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当中,有些管理人员并没有考虑研究生自身的情况,单纯的以个人的意志去管理,从而忽略了研究生自身的感受,造成很多研究生不服从管理,我行我素,致使管理效率降低。

四、“服务型”管理模式

学生是高校管理者直接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服务对象。虽然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以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管理者与研究生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基于研究生上述特点,笔者提出了“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生管理工作。

所谓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其关键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的以人为本,其明显特征就是在管理上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情感、发展等;摒弃本科那种单一的管束方式,在对研究生的管理则更加注重引导、协调和激励。重视他们的自主性,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在知识层面上,要使研究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重视自身的全面进步。在素质层面上,要突出人文关怀,要帮助研究生认清自我、健全自己的人格。

五、“服务型”管理模式的运用

“服务型”管理模式的运用,关键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学生为本,发挥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以导师为本,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核心作用[4]。

以学生为本,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应尽量摒弃单纯的强制管理,树立服务理念[5],是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变为服务型。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多用号召,引导、协调和激励的方式来替代批评、说教以及强迫的方式。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应该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贯穿于课堂学习、小组讨论以及科学研究等。其次,要考虑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服务型”管理模式,应当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服务”管理来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及时有效的与研究生进行沟通,重视研究生的道德人格、意志品质的发展。

以导师为本,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导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服务型”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使导师树立起为国家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指导教师这一岗位。在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给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便利,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只有以导师为本,才能够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六、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既迎来了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全社会的迫切愿望,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优劣是其关键因素。因此作为研究生的管理者,一定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切实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事业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1]高旭.以人为本优化公共关系,促进高校教学管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4)17-19.

[2]冯润民,张洁.柔性管理理念下的研究生德育方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1):55-57.

[3]吕秀玲,张军,李学刚,等.根据研究生心理特点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陈玉芬.高校扩招后的研究生管理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5.

[5]赵秋芳,刘顺喜,孙凤余.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27.

猜你喜欢
服务型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V eraW an g
导师榜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